【927447】
读物本·《道德经》新解 第四集
作者:风云☁️掌🖐️
排行: 戏鲸榜NO.20+
【联系作者】读物本 / 古代字数: 5740
14
20
17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道德经》原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首,是人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学经典。《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第38章往后为德经。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11-14 22:13:14
更新时间2022-11-17 23:13:13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第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te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解释:知道怎样能战胜对手,却甘愿把第一让给别人。就像天下的溪水小河一般。成为天下的溪水,是因为注重品德修养,回归到像婴儿一样清纯简单。知道如何能使自己清白,却宁愿背着黑锅,成为天下人应该效仿的标准。成为天下品德的标准,德性只能更好,所以,不会有损失。回归到无极的状态,一切都无所谓了。     

        知道怎么样可以达到荣华富贵,但却宁愿守住贫穷,忍辱负重。成为天下低位宽容的大器之人,成为天下大器之人,品德高尚充足,为人淳朴厚道。淳朴散香风,令人器重,遇到圣明的皇帝就会被重用为将相官长,所以,这些大的标准是不会改变的。(举例说明例如:尧是圣明的皇上看好舜的品德,把王位禅让给了舜。姜子牙直钩垂钓,愿者上钩,引来了周文王,自己成了宰相。刘备三请诸葛亮。李世民重用魏征等等。)

第二十九章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xu觑或吹、或强或lei羸、或载或hui隳。是以圣人去甚、去she奢、去泰。

       解释:为了夺得天下而去发动战争,我看他是不会成功的。天下是神造就的,你不能想怎样就怎样,你说了不算,你也不能霸占。你想左右天下,必然会失败。你想霸占天下,就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没有想法,一切顺其自然。所以,不会失败;不想霸占,所以,不会失去。世间万物,有主动去开创的,也有被动去跟随的。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有强大的,也有弱小的。有稳坐高位的,也有一落到底的。因此圣人不走极端,不奢侈浪费,而且,居安思危。

第三十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ji棘生焉。大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jin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用“道”的智慧辅佐君王的人,不会以战争去霸占天下。那么,其它的问题都好解决。兵荒马乱之地,必然是杂草丛生。战乱过后,必定是灾荒之年。善于用兵之道,立于不败之地就可以了,不会再去强取豪夺。打了胜仗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不要自我夸耀,不要骄傲自满,打仗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逞强好胜。如果想霸占掠夺,太强势,太疯狂就会每况愈下,就越来越不行了。这就叫作“背道而驰”,背道而驰就会早亡,早早的就消亡了,死掉了。

第三十一章

        原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wu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tian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

        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释:非常能打仗,能杀人的部队,是不吉利的象征,人们都会害怕见到。所以,有道之人不会那么做的。君臣以左文右武站立。平时看重文官,有了战争就以武将为主。打仗不是什么好事,不是君子所为,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淡泊名利,泰然处之。即使胜利了,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如果胜利了很开心,那就是杀人取乐,残暴的君王是不会得到天下的,即使得到了也会很快失去的。喜事的礼仪以左为上,丧事的礼仪以右为上。职位低的将军站在左边,职位高的将军站在右边。说的是对军人的丧葬礼仪。因为战争杀了很多敌人,要以忏悔悲痛哀悼来对待,是因为不得已才杀死了对方,虽然打了胜仗,也要以丧葬礼仪来对待。

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pi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解释:平常人很难听到关于“道”的形容,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道”的真实情况。真诚淳朴虽然不起眼,可天下没有比他境界高的。统治者如果能保持真诚淳朴的美德,万事万物都将顺理成章,一片繁荣景象。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人们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都能分配均匀,没有纷争。统治者掌权后就会制定一些制度,法规,然后有一套说法。其实,道理早已有之,就是告诉人们凡事有度,要适可而止,该停不停,就像刹车失灵,是很危险的。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灾难。比如“道”在天下,就像海纳百川,万流汇聚于大海一样,万法也要归宗。

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能够看透人心,把别人看得很清楚,这可以说是有智慧。把自己看得很透彻,知道自己是在提高之中,还是在堕落。能看到自己的毛病和不足。这才是真正的明白。打败别人往往要靠力量,而能主宰自己不被观念左右,不被权势左右,能分清善恶对错,不畏强权,维护正义!那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常乐,知足的人会感觉到已经很满足,什么困难也挡不住的人,说明很有志向。

       不失去朋友,不失去已经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人,可以好运长久。(包括朋友,财产,地位,权力等等。这需要相当高的境界,格局,心胸和度量。境界越高,度量越大,才能容下已经拥有的,只要你有不高兴的,反感的,排斥的,那都是分离的开始。都会有分离的事情发生。)别人都以为他死了,可是他没有死,这样的人才叫作“长寿”。(例如:张三丰,还有很多活了几千年的修炼人。有很多修道人死后被埋葬,但后人发现棺材里的修道人不见了,只剩下一个随身物件,这里有“指物化物”的功能含义。)

第三十四章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shi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释:大道广泛传播,他可以掌控一切,因为他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万物因为符合“道”的安排,所以才生生不息,成功的创造了一切,并没有留下文字说明是自己做的。滋润养育了万物,却没有出来做万物的主宰。经常无欲无求,可以说名声小到不为人知;万物的繁荣昌盛都应该归功于他,他却并不显露出来,也不把自己当成主宰。这可以说境界高尚伟大的令人敬仰。正因为他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成就了他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yue)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释:掌握政权的人,如果号召天下人都学“道”,那可太好了!都来学了,都用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就不会再有互相伤害的事情了,社会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了。(例如:轩辕黄帝以“道”治理国家,天下大同。)

        悦耳动听的音乐,欢乐的笑声和诱人的美食,都能吸引过客挺住脚步。可是听别人讲“道”,却是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滋味,想看又看不见,想听又听不懂,想用之又不能马上掌握。(就是说,如果不是掌管天下的人来号召百姓学“道”,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学了,也就不会有那么好的结果了。)

第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xi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释:要想收网,必须先将网张开撒出去;要想xue削弱它,必先让它张狂发飙;要想把它毁灭,必先让它在兴盛之时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例如:罗马帝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从上到下,腐败奢侈,暴力淫乱,迫害基督教,最终在四次大瘟疫中毁灭。)要想获取,必先ji给予。

         这就叫作“微明”。(你能看到微观的作用,那才是根本的原因,那才是真正的明白。例如:相生相克的理,还有德与业的转化。)柔弱可以战胜刚强。(太极拳很缓慢却天下无敌,陶瓷很脆弱埋在地下千年不坏,而钢铁则会被氧化掉。)鱼是不能离开江河湖海的,国家的武器装备是不可以炫耀给别人看的。(看了,敌国就会有所防范,就会制造出对付你的武器。)

第三十七章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解释:“道”是清净无为的,“道”是无所不能的。帝王将相如果能做到,万事万物都会自我约束。说是能约束自己,但有时也会有控制不住的欲望,我将会传授给他们无法形容的真诚和淳朴。无法形容的真诚和淳朴,也会使他们变得无欲无求。没有了欲望,内心就会安定下来,人心稳定,天下自然就能太平无事。

《下篇》 

第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rang攘臂而reng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高层次注重品德的人,不讲积德,讲什么呢?讲守德不失德,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有很多的德;低层次注重品德的人,也讲不要失德,是因为他没有多少德。注重德的修行人,清净无为所以没有观念;(以为就是认为,就是观念。)不看重德的人,嘴上也讲无为,却满脑子都是各种观念。注重仁慈的人,做事情也没有观念,完全是为了别人好;维护正义的人,做事就要善恶分明,所以就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注重礼节的人做事情,如果遇到不讲理的人,就会非常生气,甩袖而去。(这就是被礼节上的观念所左右的表现)所以,失去了道,有德性的人就会格外突出。(因为好人太少而倍觉珍贵)都不注重品德修养了,那么仁慈的人就被推崇为典范了。

        都不讲仁慈了,那么维护正义的人就被认为太了不起啦。连维护正义的人都没有了,人们都开始虚礼貌套了。(就是虚情假意,阿谀奉承,都不敢说真话了。)这些虚礼貌套的人,没有什么忠信可言,却是惑乱蔓延的帮凶。以前讲道的人,知道的只是道的表面,很肤浅,很肤浅的认识,却在愚蠢的做着误人子弟的事情。所以,大丈夫为人厚道,不做表面文章,脚踏实地,不讲空话大话。所以,去掉那些不好的,遵循符合道的行为才是真正正确的。

第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jie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jue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ye邪?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lu琭琭如玉,luo珞珞如石。

       解释:过去在道中悟道得道的人会知道:道生一。所以,天在道中悟到了那一层的法理,(在那一层以下都归他管)使得天空博大清净。地在道中悟到了那一层法理,使得大地厚重安宁。神在道中悟到了那一层法理,使得神仙神通大显。山谷在道中悟到了那一层法理,使得山青水秀,山花烂漫。万物在道中悟到了那一层法理,使得万物生机勃勃,生生不息。帝王将相在道中悟到了那一层法理,可以作为天下的根本。(虽然都是一,层次却大不相同。内涵却是天差地别。)反过来讲,天不能保持博大清净恐怕将会崩裂;

        地不能保持厚重安宁恐怕将会塌陷;神不能保持无心无为,神通恐怕将会失去作用;山谷不能保持共建繁荣,恐怕将会荒芜干枯;万物不能保持生生不息,恐怕将会灭绝;帝王将相不能保持敬天爱民,恐怕将会被推翻。所以,高贵是因为有卑贱的人拥护,跟随,侍候和服务,山高是因为土壤的堆积和托举,所以下面是基础。(没有了下面,上面也会坍塌为平地。没有了员工,老板也就不再是老板了。)因此帝王们都自称孤家,寡人,不谷。(不谷就是没有儿女shan赡养的孤寡老人)这不就是以贱为本吗?把自己摆在低位,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不要狂妄自大。不是吗?所以,至高无上的荣誉是不需要称赞的。不要像美玉那样华丽,也不要像石头那样顽固。

第四十章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解释:起反面作用的人,也是道允许他那么做的。(三世因果,命中注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理所应当。人类都在迷中看不到那么远,看不到根本)被欺压,被迫害的人,是因为道要用他做事,所以利用苦难来磨练他的意志,销去他的业力。(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例如:南非总统曼德拉,年轻时在监狱服刑27年,出狱后带领南非人民不配合邪恶政府的统治,最终获得南非独立。)天下万物生于有,这个有是指你能看到的。有生于无。这个无是指你看不到的,(无中还可以生有,所谓的无,只不过是在微观下存在的事物,是因为你看不到,所以认为它不存在,实际上,它都是存在的,天目开了就可以看到微观下的生命,和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现在我们讲的真空,在微观下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再举个例子:1毫米大家能看到,但1微米大家就看不到了。为什么看不到了?因为它太小了。1毫米=1000微米。你说你能看到吗?你看不到,那它存不存在?存在。1微米=1000纳米。纳米更小更小,存不存在?依然存在。这样一举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所谓的无,它也是有,只是你看不到它的存在形式而已。正因为无中也是有,所以才能无中生有!)

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lei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yu渝。大方无yu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dai贷且成。

       解释:根基好的大德之士,听到佛法大道,这可太好了,佛法难闻,今已闻。抓紧时间修,一定要修成。根基一般的人,听到佛法大道,也知道好,但却并不重视,往往被世间的现实利益所干扰,反正修也行,不修也行。若存若亡,这样的人就够呛,很难修成。根基不好业力很大的人,听到佛法大道,哈哈大笑:你们这些人真是太愚昧了,现实利益金钱,美女,不去享受,却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此可见,这些人业大已封其身,闭其智,本性无存,难度也。

       这样的人,他要不笑,这个道就不值钱了,满大街都是,随便捡一个就修成了,也就不能叫作“道”了。(因为道是博大精深,玄奥超常的,是深不可测,妙不可言的。是愚蠢的人所看不见,听不懂,也不相信的。)所以,早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道已经讲的很明白了,可还是感到隐藏着玄妙莫测的天机,已经非常精進的修行了,却看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还是那么差劲,(这里讲了一个反差效应,车在前行却看到树在往后跑。提升的越快就觉得自己越差劲。

        人能看到的都是以前的自己,反过来讲,觉得自己修的好,了不起,实际上已经掉下去了,这就是骄兵必败的道理,他已经不在那个境界上了,也就不具备那么大的智慧和能力了)大道至简至易,平坦无奇,但修行人却会遇到很多的坎坷,魔难,常常会摔跟头,其实,都是因为他有了执著自己还不知道,摔跟头不是目地,是为了让他从中悟道。整个人的修炼过程就是不断的去人的执著心的过程。大德之士,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低位宽容,能够容忍,承受,理解所遇到的各种考验

        当真相大白时,人们才知道他原来忍受了那么大的委屈。无私奉献的人,广结善缘,广积众德,别人都在赞美他,而他却觉得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行善积德,建立大的功德本来是做人应该做的事情,有人却认为他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德才去那么做的。本质纯真的像非常值得珍惜的宝物。正直无私到了没有瑕疵的程度,大根基的人只是一味的做好人,一味的修行,不去想圆满不圆满的事,不去想什么时候圆满的事。巨大的声音是很少能听到的,巨大的生命是无法看到他形象的,(例如:生活在地球上却看不到地球什么样,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太大了,大到无法看到他。)大道也正是因为无法看到,所以没有形容他的名词。所以,只有大道,才是真正的在善待众生,在付出所有,在成就一切。

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wu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释:道创造了一个宇宙,宇宙里同时存在阴阳,阴阳又产生出三才就是天地人,天地人又分别创造出万事万物。万物都害怕寒冷而喜欢阳光,温暖的空气可以使万物和谐相处,枝繁叶茂。人们所厌恶的都是孤家,寡人,不谷(就是没有儿女shan赡养的孤寡老人)而帝王们却以此为称呼。所以,事物有失就有得,有得就有失。别人也这么讲,我也这么讲。强盗和小偷,别人都盼着他们赶快死了算了,而我将来会用道把他们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