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嘲(cháo) 风
三兄弟爬海浪
1. 在龙的九个儿子中,有三个儿子十分好斗,其中睚眦喜战,狴犴(bì àn)善斗,嘲(cháo)风好险,它们互相不服,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天,三兄弟又争论起来,互不相让,众兄弟都过来劝解。大哥囚牛站出来说:“我们都是亲兄弟,可以比试一下,但绝不能拼个你死我活……”
大哥的话还没说完,睚眦就恶狠狠地抢话说道:“不拼个你死我活,又怎么能比出真本事!”狴犴和嘲风也不甘示弱,冲上来说:“拼就拼,难道还怕了你不成!”
众兄弟急忙挡在它们三个中间,防止它们打起来。
大哥囚牛想了想说道,“我有一个不伤性命的好办法,你们三个比赛爬海浪,第一个爬上去的就算赢!”
“爬海浪,怎么个爬法?”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囚牛说:“我们六兄弟掀起巨浪,你们三个不许用法力驱动海水,只凭个人体力往上爬。”
2. 其它五兄弟纷纷赞成。睚眦、狴犴和嘲风也嚷嚷着同意。
众兄弟合力施法,霎时间狂风大作,掀起几丈高的巨浪。囚牛大喊一声“开始”,三兄弟齐头并进冲向巨浪。海浪时起时落,时缓时急,浪里的三兄弟被卷得头晕目眩。
睚眦不懂攀爬技巧,只爬到一半就掉了下来。腾云驾雾、行云布雨是狴犴最擅长的本事,但仅凭力气可就稍逊一筹了,和睚眦一样,也爬到一半就滑了下来。嘲风虽长着一对翅膀,很容易就能飞上去,但事先讲好的规则是“爬浪”,所以,嘲风在爬到一半时也掉了下来。
最终,三个兄弟谁也没能爬上巨浪,众兄弟们又议论起来:“到底谁赢了呢?”大哥囚牛说:“我知道谁赢了。它们三个爬浪时,我潜在浪里,听到了它们说的话。睚眦说‘大浪,你赢了’,狴犴说‘大浪,我输了’,只有嘲风说‘我今天爬不上去,早晚有一天要把浪尖踩在脚下!’”
3. 囚牛最后说,“表面看起来三个兄弟比赛的结果都一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睚眦和狴犴都认输了,只有嘲风,它虽然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立誓将来一定要征服困难。所以,我认为这次是嘲风赢了!”
传说嘲风是由盘古的灵魂幻化而来。盘古转生为嘲风后依然挂念着天地生灵,守护着大地的安宁,因此,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还具有威慑妖魔鬼怪、驱除灾祸的作用。
神话词典
明李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清张英、王士祯等《渊鉴类函·鳞介部·龙》引《潜确类书》:“龙生九子……嘲风好险,形殿角上。”
蒲(pú) 牢
城门钟响蒲牢鸣
4. 都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它们除了长相不同以外,性格也各不相同。如果说囚牛与睚眦性格互补的话,那么老三嘲风和老四蒲(pú)牢正好相反。老三嘲风勇猛果敢,老四蒲牢则胆小懦弱,只要有身形比它大的动物出现,它就会被吓得大叫不止,叫声在百里之外都能听到。蒲牢长着威武的龙头,身体却又细又短,它总是将脖子紧紧地缩在盘曲的身体中间,脸上也总是一副胆战心惊的表情,又时常被吓得“哇哇”大叫。或许是因为这个儿子太过胆小,龙王决定将蒲牢送到海边定居,以锻炼它的胆量,毕竟比起陆地上,海里身形庞大的动物少了很多。
5. 人们利用蒲牢胆小善叫的特点,将它安置在大铁钟上,做了铁钟的提梁兽钮(niǔ),以便让蒲牢的叫声加强钟声。民间常说“钟声响,鲸鱼撞”,意思是说若要钟声更响,就让“鲸鱼”碰撞。因为在蒲牢眼里,再没有比巨大的鲸鱼更恐怖的了,所以人们就把撞钟的木杵一端雕刻成鲸鱼的样子。每当木杵撞钟时,铁钟上的蒲牢都以为是鲸鱼来袭击了,于是就拼尽全力扯开喉咙大叫,叫声夹带着钟声响彻云霄。
6. 古老的北京城里,有“九门八点一口钟”的说法,说的是关于蒲牢的另一则故事。“九门”指的是老北京城的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和阜(fù)成门。其中八个城门上都挂着报时的器物,称为“点”,而崇文门上却挂着一口钟。刚被安置在大钟上时,蒲牢很不适应新环境,时不时地大叫。叫声传遍全城,城中的老百姓不堪其扰,怨声载道。
7. 于是,当时的皇帝朱棣交给军师姚广孝一个任务—驯服蒲牢。姚广孝学过法术,它非常了解蒲牢的习性,便摘下京城东南侧崇文门的“点”,把铸有蒲牢的城钟换上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自从铁钟被换到崇文门以后,蒲牢一改以往的胡闹习性,恪尽职守。在蒲牢的助力下,铁钟所发出的声音竟能遂人所愿:参加科举的秀才听到的是“中榜!中榜!”有权势的官员听到的是“廉洁!廉洁!”经商做买卖的人听到的是“交税!交税!”而夫妻听到的则是“恩爱!恩爱!”
8. 明成祖朱棣曾下令铸造永乐大钟,重84000斤,暗合佛教吉数。钟身内壁有佛教经咒100多种,23万多字,是中国最大的青铜钟。明末,大钟沉入西直门外万寿寺前的长河水底,在清雍正十一年被捞出,放在地处“京城之乾方,圆明园之日方”的觉生寺。
人们在倾听钟声,欣赏钟上的铭文时,或许曾经留意洪钟钮上的那条小龙。它缩脖瞪眼,张口龇牙,四爪紧抓着大钟,它就是“蒲牢”。
神话词典
9. 东汉班固《文选·东都赋》:“‘于是发鲸鱼,铿(kēng)华钟。’李善注引三国薛淙《西京赋·注》:‘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为鲸鱼。’”
唐皮日休《奉和鲁望闲居杂题五首·寺钟暝》:百缘斗薮(sǒu)无尘土,寸地章煌欲布金。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
明杨慎《升庵外集》卷九五云:“俗传龙生九子……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今钟上钮是也。”
狻 猊(suān ní)
神兵安天下
10. 龙本是中国独有的神兽,但在九个龙子中却有一个龙子有着强烈的外来宗教倾向,它就是龙的第五个儿子—狻猊(suān ní)。
狻猊的长相和父亲的差别很大,它长得像狮子。别看狻猊外表凶猛威武,但它十分好静,也许正因为这个喜好,它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狻猊喜欢静静地伏在佛旁听法,为佛场平添了一丝庄严和肃穆。聪明智慧的中国古人对灿烂的佛教文化进行了神圣的创造,到了南北朝时期,狻猊成了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中国古代建筑中,常在门口左右各置一头石狮子,使建筑看起来十分威严雄伟。石狮子的形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到了明清时期,能工巧匠们在石狮子的脖子上装饰了一个项圈,在项圈中间雕刻着狻猊的头像,使石狮子显得更加威严、不可侵犯。
11. 传说狻猊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中国古人考虑到狻猊身为龙子的高贵身份,不愿意让它位居人下,于是用狮子替代了狻猊。
虽然狻猊本性好静,但它威武的雄姿深受武将的喜爱,甚至还成为正义与战神的象征。
传说在古时候,各地诸侯割据一方,明争暗斗,常常引发战争。战乱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祈求上天早日结束战火纷飞的日子,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一日,诸侯间纷争又起,正在各方剑拔弩张的时候,突然在战场上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它们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任何一方都不能抵挡它们的进攻,它们就是狻猊。
12. 狻猊善吼,它们的叫声惊天动地,再勇猛的部队也会在怒吼声中溃不成军。没过多久,各路诸侯纷纷罢战,而这支狻猊队伍也随之消失了,就好像从没有出现过一样。各路诸侯都害怕因战争而引出狻猊,不得不签订休战协议。人们迎来了和平时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强悍的狻猊也因此被人们视为保护神。
在这个传说中,狻猊以暴制暴的行为为之蒙上了一层杀气,所以人们把狻猊刻在香炉上,希望能以宁静的香火气息驱散狻猊身上的肃杀之气。
狻猊又称金猊、金狮、天狮、灵猊。在佛教中,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因此人们将狻猊亦安排在佛的座席之中。除了佛祖外,还有“狮子无畏观音”,即马头观音,其形象为头顶绿色马首,菩萨身,三面八臂,或坐或立,愤怒威猛。文殊菩萨的坐骑也不是狮子,而是狻猊。
神话词典
13. 前蜀贯休《送颢雅禅师》:“天花娉(pīng)婷下如雨,狻猊座上师子语。”
前蜀花蕊夫人《宫词》:“夜色楼台月数层,金猊烟穗绕觚(gū)棱。”
五代和凝《宫词白首》:“莺锦蝉罗撒麝(shè)脐,狻猊轻喷瑞烟迷。红酥点得香山小,卷上珠帘日未西。”
唐牛上士《狮子赋》:“穷汗漫之大荒,当昆仑之南轴,铄(shuò)精刚之猛气,产灵猊之兽族。”
北宋徐兢(jīng)《宣和奉使高丽(lí)图经》:“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唯此物最精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