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形形色色的死刑
一、死刑纵览
9.炮烙
1.
炮烙,也称炮格,是在铜格上涂上油,在其下生火,令罪人行走其上,人烂坠火而死。相传,此刑为夏桀所创。据《玉函山房辑佚书·符子》记载:桀观炮烙于瑶台,问大臣关龙逢说:“乐乎?”龙逢回答说快乐。桀于是开始引蛇出洞:“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龙逢回答道:“天下苦之,而君为乐,臣为君股肱,孰有心悦而股肱不悦乎。”桀继续诱敌深入:“听子谏。谏得,我改之;谏不得,我刑之。”
2.
可怜龙逢硬要说真话,回答道:“君王的帽子是摇晃欲坠的危石,君王的鞋履是薄脆欲裂的春冰。头顶危石而不被压死,脚踩春冰而不塌陷,那是不可能的。”桀冷笑道:“我与太阳共存亡的。你认为我要死亡,却不知自己死期不远了,现在就让看看炮烙的厉害。”龙逢从容不迫,唱着歌:“造化劳我以生,息我以炮烙。去故涉新,我乐而人不知。”纵身乃赴火而死。龙逢大概是中国第一位因说真话而被处死的人。
3.
由于关龙逢死于炮烙的说法仅见于《符子》,《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都未提此事,因此后人多认为,炮烙之刑可能始于商纣,而非夏桀。大概夏桀、商纣同属荒淫无道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往往将两人混同,将商纣的账算到夏桀身上了,沈家本也持此说。
纣王发明炮烙是为讨妲己欢心,据《史记·殷本纪·索引》说,炮烙的灵感是纣王因为看见蚂蚁爬入烧热的铜斗上被烙伤,不能继续爬行,只是在那里翻滚、挣扎而死,觉得有趣,于是“为炮格,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
4.
正是没有任何约束的权力让纣王的“灵感”成为现实,这又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添加了一个新的注脚。由于炮烙实在恐怖至极,令人发指,许多诸侯皆有异议,但多怕纣王加害,不敢直言。周文王灭商之前,曾被纣王囚禁,想必亲见炮烙之惨烈,所以出狱之后将洛水西边的一块土地献给纣王,请除炮烙之刑,商纣居然同意了。估计当时文王已有反意,此举多是为收买人心。无论商纣是否废炮烙之刑,文王的举措都大得人心。
5.
后人评及此事,认为:“纣因天下怨畔而重刑辟,肆其暴虐,而终于灭亡。文王献地,请去炮烙之刑,而周室以兴。一兴一亡,肇于仁暴,后之议刑者,当知此意。”
由于炮烙之刑实是骇人听闻,又与亡国之君商纣相关,因此后世诸朝罕有此刑记载。只是在少数民族的辽国的法律中载有炮烙。辽穆宗耶律璟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辽史·刑法志》说:“穆宗嗜酒好猎,不恤政事,五坊、掌兽、近侍、奉膳、掌酒人等,辄加炮烙或铁梳之刑。”
6.
所谓铁梳,即铁齿梳子,用来梳罪人的身体,把肉一条条地刷下来。铁梳和炮烙并用,更是惨烈无比。炮烙之后,身上的皮肉都被烙熟了,再用铁梳,很容易把肉刷掉,只剩下白骨,罪人必死无疑。当时,有人因为丢失一只鹅没有找到,就被处以炮烙和铁梳之刑而死。穆宗的残忍凶暴较之商纣,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后人考证,辽代的炮烙其实更多是一种肉刑,用刑时“人不必遽死,与殷纣之炮格迥不同也。”它与商纣的炮烙本有明显不同,只是对犯人肉体的摧残折磨,一般不至于毙命,但辽穆宗却将此种炮烙与铁梳合用,也算是推陈出新,登峰造极吧。
7.
其实,辽代的炮烙更近似于后世酷吏的考讯之法,而非刑罚。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狱官从炮烙之刑中得到灵感,用来讯问人犯,如会稽人戴就就曾身受此刑,据史书记载,戴就关在钱塘县狱时,“幽囚考掠,五毒备至。就慷慨直辞,色不变容。又烧鋘斧,使就夹于肘腋。就语狱卒,可熟烧斧,勿令冷。每上彭考即打,因止饭食不肯下,肉焦毁堕地者,掇而食之……”戴就被烧斧烤炙,居然还从容自如,掇食毁肉,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唐朝酷吏周兴更是首创请君入瓮之刑,不过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好在周兴及时悔罪,否则差点就做了第一个实验品。
8.
真正将周兴的“创举”付诸实践的是明宣宗朱瞻基。明成祖朱棣死后,将皇位传于长子朱高炽(明仁宗),其弟汉王朱高煦一直耿耿于怀,朱高炽当了一年皇帝就龙驭归天,其子朱瞻基即位。朱高煦于是效仿乃父朱棣发动二次“靖难”,造反起事反侄。宣宗御驾亲征,朱高煦兵败。起初,宣宗对叔叔造反一事,表现了超乎想象的忍耐,朱瞻基并未将叔叔处死,只是把他废为庶人,禁锢于紫禁城西内,筑室居之,曰“逍遥城”。
9.
无奈朱高煦过于鲁莽,自寻死路,一次,宣宗前往探视,朱高煦为示愤懑,用脚将宣宗绊倒在地。宣宗大怒,“下令用铜缸覆之,缸重三百斤,高煦顶负之,辄动,乃命积炭于其上燃之。逾时,火炽铜熔,高煦死。诸子皆伏诛。”清初尤侗作《明史乐府》诗,诗云“可怜高煦亦英雄,顷刻烧死铜缸中”,即指此事。朱高煦效仿乃父,造反反侄,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不知是不是上天对朱棣残暴的惩罚。
10.焚刑
10.
“焚,烧也”,这是一种与炮烙相“媲美”的酷刑。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将人活活烧死;二是将人先处死而后再焚尸扬灰。周朝就有焚刑记载,《周礼·秋官·常戮》曰:“凡杀其亲者,焚之。”杀害亲人,处焚刑,这里的亲属关系当在五服之内。焚刑多是生焚,但也不乏死焚,《左传》载:卫侯掘褚师定子之墓,焚之于平庄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