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1959年,考古队员在咸阳城西148公里处碾子坡村发现一处大规模遗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进行了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积500多平方米,清理古墓葬300余座,其中先周古墓达200多座,出土文物数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瓮等。考古学者们推测这是一处先周文化遗址,年代正合历史记载的“公刘迁豳”。
/陕西宝鸡·周原/
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脚下,这片苍茫的原野,见证了三千多年前一个农耕部落的崛起。远古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着一场充满传奇的命运之战,一个新兴的中央王朝从此建立。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天下的统治者?如何才能江山永固?
/周公/
三千多年前,古代圣贤苦苦探索天理人道、王国命运,他们寻找的答案将为东方文明奠基。在东方帝王谷的核心区域——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东有汉高祖长陵,西为汉武帝茂陵,北方是唐太宗的昭陵。这些星罗棋布的帝王陵墓群,以众星拱月之势,环绕着一座更为远古的古的帝王陵——传说中的周陵。
/陕西咸阳市郊·周文王陵/
早自宋朝开始,这里一直传为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千百年来人们建筑祠堂祭拜。
/陕西咸阳市郊·周武王陵/
周文王姬昌是率领周人崛起的杰出领袖,也是周人灭商大业的实际策划者。他的儿子周武王通过一场“血流漂杵”的牧野大战终于推翻了商王朝,成为西周的开国之君。
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西周的势力范围北抵燕山山脉,南达淮河及长江中游,西到六盘山,东至山东半岛,纵横皆有1500公里。它是定都于陕西的十三个王朝中最古老的王朝,也是夏商周三代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朝代。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是周,因为夏和商都处于探索阶段,夏只是开启了文明的大门,然后商人在寻找文明的道路。但是商人寻找的道路可能是不适合中国国情,或者说不适合这个民族的。一直到周作为一个农业民族在当时的这个荒蛮之中脱颖而出,它奠定了作为一个农业民族的,或者说作为一个大陆农耕民族的文明的道路,这是周人找到的。
周陵古柏森森,今天的考古工作证实,它们其实属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只是因为历史上的讹误,才被后世当成纪念周人先祖之地。
/陕西宝鸡周原·周太王陵/
在周人崛起的周原,还有一座传说中的周太王陵。周太王即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他率领周人历尽千辛万迁徙到周原,安居乐业,奠定了周人后世兴旺发达的基础。然而,这座墓也没有可信的考古证据。真正的周代王陵究竟在哪里呢?
/陕西岐山·周公庙/
/周公像/
2004年,周代考古出现重大突破。在宝鸡市岐山县凤凰山的中部,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建筑群——周公庙。它为了祭祀周朝开国元勋周公姬旦而建,始建于隋末唐初,为国内三大周公庙之一。现存古建筑30余座,以周公元圣殿为主体,亭台楼阁如众星拱月,占地约7公顷。
/陕西岐山·周公庙/
/周公庙考古成果/
2004年,就在周公庙附近的山梁上,一个大型的高等级墓葬群被发现,确认有西周时期大型墓葬22座,其中有4条墓道的10座,3条、2条和1条墓道的各4座,陪葬坑14座。
之后,又探明192座中小型墓葬,有4条墓道,还有众多的陪葬墓坑。这已经是王一级的墓葬,而且这里距离周原不远。一时间,这里吸引了学术界的巨大关注。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岐山周公庙遗址发现有十余座4条墓道的大墓,还发现有几百座小墓,也发现了制造青铜礼器的作坊遗址,这是迄今为止西周考古里面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过去我们以为,这可能就是西周王陵,但是后来通过考古发掘,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甲骨文上所出土的可能属于周公的这么一种甲骨文,我们判断周公庙的遗址其实是周公家族所使用的。
周代王陵之所以至今难寻,除了因为历史久远,也因为商周陵墓“不封不树”,不起封土不立墓碑。也许真正的周王陵,将成为东方帝王谷内隐藏最深的秘密。
/陕西宝鸡·周原/
六月,小麦开始成熟。祁山脚下这片大约30平方公里的土地,便是著名的周原。
作为周人最早的都邑,这里出土过大量的青铜窖藏。学者们竭力寻找线索,揭开三千多年前的谜团。自从周人迁徙到周原后,传承四代,不过百年,便在周武王的率领下,夺取了天下。学者们考证“周”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块长满禾苗的方方正正的农田。周族的得名,也正是因为他们擅长农耕。
/石镰·蚌镰/
商代农民普遍使用的还都是木构和石质农具,比如用石镰和蚌镰来收割庄稼。
/石锄/
/青铜铧/
/青铜农具/
而周人最早开始使用青铜来制作农具,发明出翻地用的铧、除草用的鑮和收割用的銍,这意味着周人掌握了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农业是古代国家的命脉。
周人发明青铜农具,堪称当时最重要的一场技术革命。《诗经·周颂·噫嘻》里说,率领众多的农夫,播种百谷杂粮。百谷是概数,它们究竟是哪些谷物呢?
2001年,一些植物考古专家从周原的先周土层中找出了大量碳化了的植物种子。科学家发现,现在常见的一些作物当时已经被广泛种植。比如粟,就是今天的小米;黍,另外一种大粒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