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秦始皇陵外城以东发现17座甲字型陪葬墓,棺椁等级很高,但是死者骨骸散乱,身、首、肢体分离,东方帝王谷 是被肢解后埋入的。其中有一个头骨上插着一个铜箭头,很可能是先被射杀,然后遭肢解的。学者们认为这就是胡亥杀死的那些公主王兄们的遗骸。它们印证了一场宫廷斗争的血雨腥风——沙丘之变。多少年来,世人对秦二世胡亥登上帝位充满怀疑,但是却没有证据证实沙丘阴谋的真实性。
陕西省临潼县上焦村,位于秦始皇陵园以东350米处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1976年10月的一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钻探时,发现了17座呈南北向排列的墓葬。这里属于秦始皇陵园范围,发现陪葬墓并不鲜见。
/上焦村陪葬墓发掘现场/
/墓葬发掘的原始图纸/
考古工作者按照常规对其中的8座墓进行了发掘清理。谁也没想到,结果竟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揭露了秦帝国历史上一个惨绝人寰的宫廷阴谋。
/上焦村陪葬墓发掘现场/
在已发掘的8座墓葬中,除一座是空墓外,其余各墓的主人有男有女,年龄大约在20至30岁之间。
/上焦村墓葬出土的器物/
/贝饰件/ /铜带钩/
/玉璜/ /秦·半两钱/
他们都按照一棺一椁的礼制下葬,有比较丰厚的随葬品,甚至还出土有银器、青铜器和玉器,显然墓主人属于贵族身份。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贵族青年并非自然死亡。他们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四肢分离,有的头骨上有箭头,显然是被利箭射杀;有的腭骨交错,显然是被缢杀身亡的。
/上焦村墓葬出土的头骨/
这些悲惨的死者究竟是谁呢?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帝国的统一,不仅使“中国”从一个地理概念变为一个具体的、大一统的一种现实,而且使得帝国疆域里边的地方性的文化,比方说齐文化、楚文化、鲁文化、燕文化等等有了融合的基础,从此也使得“秦”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但是秦帝国只维持了短短的15年,二世而亡。导致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秦二世陵/
在陕西西安的曲江池畔,这座规模很小的墓冢就是秦始皇的继任者秦二世胡亥的陵墓。胡亥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君王之一,即位仅三年,大秦帝国便在他手中轰然倒塌。据史料记载,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最小的皇子。胡亥是怎样登上皇位?他在位的三年里,秦帝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秦始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五次巡游,驻跸沙丘平台宫。秦始皇这时才49岁,但已经身染重病,奄奄一息。直到这时,他还很厌恶谈论死亡,导致没几个大臣知道他的病情。他犯下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大秦帝国一直没有宣立储君。不久,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撒手人寰,留下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见证秦始皇最后时刻的是三个人:赵高、李斯和幼子胡亥。这三个人共同酝酿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伪造遗诏,杀掉长子扶苏,让胡亥即位为秦二世,史称沙丘之谋。
在司马迁的笔下,沙丘之谋的经过是这样的。秦始皇临死前,写信给远在长城监军的长子扶苏:你回咸阳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我。然而,秦始皇死后,掌管印玺事务的赵高却没有将信发出。他找到胡亥,建议胡亥即位。胡亥起初还有些害怕,但禁不住皇位的诱惑,点头同意。
/李斯/ /赵高/
赵高又找到丞相李斯,李斯得知赵高来意,起先严词拒绝,后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之下,最终屈服,参与伪造秦始皇遗诏,杀掉扶苏和蒙恬,让胡亥登基,成为秦二世皇帝。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决定秦始皇之后谁继位的是三个人。赵高是主谋,胡亥是最重要的受益者,李斯是被胁迫的人。如果李斯不同意,可能赵高跟胡亥这个事情不一定能办成,但是,有可能让李斯脑袋搬家。所以李斯考虑过来考虑过去,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身家利益,就被迫同意了赵高的这个阴谋。
关于沙丘之谋的种种细节,胡亥害怕,李斯抵触、犹豫,赵高一步步说服他们,司马迁写得栩栩如生,仿佛亲眼所见。但是,像这样的宫廷机密,半个多世纪之后的司马迁却没交代他是如何知晓的,以至于后世衍生出一个巨大的疑问:沙丘之谋是不是真实存在?
/司马迁/
作为一名史官,司马迁素以严谨治学著称于世,《史记》中的许多记录也都被后来的考古发现一一证实。可是这一次,人们却产生了怀疑。
/司马迁祠/
今天,学者们只能从随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去辨析沙丘之谋的蛛丝马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沙丘,赵高、李斯秘不发丧。时值暑天,尸体在辒辌车中发出了臭味,就下令往车中装进有腥臭气的腌鱼来加以掩盖。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既然已经死亡,巡游车队并没有急于赶回咸阳安葬,而是折向北方,从井陉前往九原。
/扶苏/
九原,正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戍守长城的边关要镇。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因反对“焚书坑儒”而被秦始皇贬到北方边境,担任蒙恬的监军。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秦始皇在锻炼扶苏的军事才干,树立他在军中的威望,因为北方蒙恬的三十万大军是帝国最强悍的军队。蒙恬等军事将领都认为,秦始皇在没有设立太子的情况下,派扶苏监军,显然有培养传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