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雍城,在294年里,一直是秦国的中心,是秦历时最长的国都,它见证了秦人不容忘却的峥嵘岁月,一个伟大帝国的前世今生尽在其中。现代考古找到了这座消失两千多年的城市,并逐渐认清它的布局特点,展示出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城市完善的功能,印证这座独特的西北水城中贵族、平民和谐共处。秦之所以称霸西陲,不仅仅是依靠军事力量,还有理想、人才、民心。
公元前571年8月的一天,在秦国国都雍城的北岸汘水之滨,一场盛大的游猎活动正在举行。
/秦景公/
秦国国君秦景公和群臣们在原野上尽情地射猎和追捕,现场气氛欢快而热烈。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代,秦国在此建都已经105年。此后的近200年间,这座雍城一直是秦国的中心,是秦历时最长的国都。它见证秦人不容忘却的峥嵘岁月,一个伟大帝国的前世今生尽在其中。
/陕西省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
这是一座属于逝者的地下世界。在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四十年前发现了这么一座震惊世界的大墓。整个墓穴分三层台地,有24米深,超过8层楼高。东西墓道全长300米,平面结构像一个“中”字形,总面积5334平方米,超过了两个国际标准篮球场大小。
这座墓葬比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大10倍,比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一号大墓大20倍。规模如此浩大的陵墓,绝非一般贵族所能拥有。经过复原,人们得以目睹墓主最后的安息之所。大墓分主侧两室,主椁室如同一座长方形木屋,用横截面边长为21厘米的柏木枋垒砌而成。
每根柏木枋重达300公斤,因其色黄,故称黄肠。由堆砌的柏木枋的榫头,在椁的四周形成框式规范,历史上称这种葬具为“黄肠题凑”。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这是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在大墓旁边按一比一比例复原的主椁,长约24米、宽高各约6米的主椁是安放墓主遗体之处。以柏木为椁的黄肠题凑,在先秦礼制上,是天子规格的葬具。在远离东周的陕西凤翔,出现一位等同天子规格的墓葬,这引起学者们极大的兴趣。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僭越礼制的事情越来越常见。学者们判断,这座大墓主人是当时一位独霸一方的诸侯。在大椁顶部的中间,留有一双石制鞋底,但鞋帮早已腐化。
田亚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这双鞋表示墓主人坐拥一方,是权势的象征,很可能是周天子所赐。也有一种可能是,秦国它自己的先祖留给墓主一个精神鼓励的信物,让子孙饮马黄河,向东发展,去实现统一六国的梦想。
当人们进入椁室之内,展现在眼前的是经过专家推想所复原的场景。这种布局应该是墓主生前居所“前朝后寝”的样式。2500多年前,墓主就坐在这样的书案前,处理简牍公文。
/宝鸡青铜博物院/
/金虎/
大墓虽然遭到严重盗掘,但仍然出土了3000余件极为精美的金器、玉器、铁器、石器和骨器,让人惊讶于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在前室正西的木架上,悬挂着一组石磬。石磬上共有180多个文字,这是早期秦人使用的文字——籀文。石磬铭文的发现,让考古队员们欣喜不已。铭文里的“天子郾喜,龚桓是嗣”八个字,为考古队员们推断墓主提供了依据。
王保平(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石磬上的36个文字整个可以诵读下来,它的内容大致是:汤汤阙商,百乐咸奏,允乐子煌,假虎载入,又玑载羕,天子郾喜,龚桓是嗣,高阳又灵,四方以鼏。它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龚桓是嗣,龚公和桓公的继承人就是秦景公。由这句话可以断定,这个墓主人就是景公。
田亚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到目前学术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说石磬上面的文字,天子郾喜,龚桓是嗣,高阳又灵,四方以鼏,龚指的是秦龚公,桓是秦桓公。因此我们认为这座墓的主人是春秋时代继秦龚公、秦桓公之后,享国40年之久的秦景公。此外,这座墓出土的残磬铭文有,唯四年八月,初吉甲申,据此推算,也可以证明这座墓是秦景公的大墓。
/秦景公/
秦景公,秦国第14代统治者,自公元前577年起,在位40年。景公墓后来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至此,这个中国迄今发掘的最大古墓身世终于大白于天下,而它也同时开启了一个消失两千多年城市的密码。雍城,一座记录着秦人梦想的传奇都城,也由此出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