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23】
读物本·杨天真作品·《通透》02·好胜与从众
作者:妙音🎵🎶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5948
20
28
37
3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全文24段,《通透》02·好胜与从众,本书是壹心娱乐创始人CEO,著名经纪人杨天真的人性解码词典,活成人间清醒,从读懂人性开始。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04 18:19:28
更新时间2024-09-11 16:32:0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习读专用,不作商用,如侵联删。

 

 

 

 

杨天真作品·《通透》02

好胜与从众

 

 

 好胜 不要让“想赢”变成伤害彼此的武器

 

1.

娇娇和倩倩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从小到大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体育、跳舞,娇娇都表现得比倩倩优秀,是一般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小孩”;但倩倩性格比较淡然,对于这样的差距并不在意。后来她们考入同一所大学,一起加入学生会外联部,第一个任务就是要给迎新晚会拉赞助。部长召集所有组员开会,要所有新生分组来完成任务。娇娇当然第一个举手当小组长,没想到一向内向的倩倩也举手了,还主动承担了大部分任务。倩倩悄悄跟娇娇说自己有个亲戚在某公司市场部,所以有信心完成目标,娇娇心里不想输,硬着头皮报了一个比倩倩还高的任务量。

 

 

2.

娇娇因为没有现成资源,又没有经验,谈判过程中非常吃力,为了完成任务连翘了几节专业课,搞得自己疲惫不堪。一周过去,娇娇的小组只完成了任务量的1/4,她心里很没底,只能不断鼓励组员们多跑几家公司去拉赞助,时间长了,组员们也有了怨言。倩倩劝娇娇说:“咱们都是新生,没必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娇娇说:“我只是不想输啊。”最终汇报的时候,娇娇带领的小组没有完成任务,而倩倩那一组却如期达成了目标。看着倩倩和组员一起接受表扬,有说有笑,娇娇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汇报结束后,倩倩发信息叫娇娇一起去吃饭,娇娇随便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娇娇很难过:“我只是不想比我的好朋友差啊,为什么自己的好胜心反而使姐妹之间有了隔阂呢?”

 

 

3.

警惕不健康的胜负欲。

从进化学的角度看,赢得比赛是进化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人生来带有好胜心或者说好战欲,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说我现在的人生比起十年前有什么进步的话,首先就是不会凡事都要争第一了。我小时候看不起“中庸之道”,觉得那是胆小懦弱或者能力不足的表现,但凡有机会展现自己,绝不怯场,不管是在亲密关系里还是对朋友、同事,我总想成为一个比周遭人都优秀的人。有时候跟周围的人比,有时候跟过往的成绩比,有时候跟别人期待中的自己比。这种好胜心有时候会让自己冒进,或者突兀地伤害别人而不自知。不过好在我不太容易产生嫉妒心(可能是太喜欢自己的缘故),所以没有衍生出嫉妒或愤怒的行为。大部分时候,好胜心都推动我更努力认真地前进。

 

 

4.

适度的好胜心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战斗”模式,有利于取得成功;但过强甚至趋于病态的胜负欲,其负面影响远大于它的优点。罗素在《幸福之路》这本书里点明了这一真相:“过于重视竞争的成功,把它当作幸福的主源,这就种下了烦恼之根。”

第一,被好胜心支配的人往往会陷入虚荣和贪心的深渊中。

跳出深渊的秘诀就是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比如,你昨天跑步跑了五公里,今天你要求自己要跑六公里,这是基于科学的训练计划,还是缘于你想着“今天要比昨天更进步啊”。进步的意义在于做对成长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数字的提升或者纯粹地被好胜心支配,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打破不断对比、求胜的恶性循环。这样的自我意识往往是最难的,因为它凌驾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之上。每一种所谓的好胜心背后都有一种更强大的不安全感支撑着,人们用争强好胜这个行为去抵抗或者填补来自内心的不安全感。

 

 

5.

第二,好胜心会让你过度关注竞争对手而打乱自己的节奏,浪费精力和时间。

举个例子,在艺人经纪工作中,经常发生一个我觉得没啥必要但是动静很大的动作——“争番位”,就是在影视综艺作品中艺人名字出现的位次,或者是在海报里的大小、位次。如果角色明确还比较好办,但如果是双主角,或者综艺节目这种没有明确角色主次的情况,就很容易引起争议,尤其是当有些艺人有大量粉丝的时候,那一定会争个你死我活,团队、粉丝齐上阵,闹得不可开交。我就遇到过跟一个剧组合作,前期为了让两位演员都能签下合同,就跟两位主角签了一样的合同,都是排位第一,想着到了宣传期再来看咋办,结果后期很焦灼。

 

 

6.

归根结底,海报只是个说明,并不代表事情的本质,比如演员的演技、角色塑造成果等,都无法靠一张海报来体现。所以,“番位”这个东西本身价值并不大,只要角色好、戏份多,在几番根本没那么重要。那为什么大家对此格外在意呢?其实就是好胜心作祟。“争番位”通常发生在作品拍摄或正式播出之前,大家没有看到作品的真实面貌,所以就非常在意表面现象,有时候甚至要和制作公司、平台耗费心力开很多会去讨论。这就是为了满足一时的胜负之欲而把精力放在了不必要的地方。

 

 

7.

我自己有一个小心机,当你作为“一番”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要扛票房、扛收视率、扛口碑,去争之前,最好先衡量一下你的能力是否真的扛得起这一切。我宁可选择做借势的一方锦上添花,也不想做那看似荣光却如临深渊的危险操作。所以我觉得事情回归本来的样子就好:谁想扛,谁上;谁该扛,谁上。再比如,一些商业对手会在你与我之间缠斗,争得你死我活,就很容易过度关注对手的行动,而忽略全局,在一场场攻守战中消耗掉了所有的子弹和储备,那么一旦有后来者居上,就很容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落得个两败俱伤,他人得利。

 

 

8.

好胜心来源于什么。

第一,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在这本书里,我会不断提到这个词)。因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所以遇到任何事都会不自觉地以某种主流的社会共识或者信任的人的意见为参考标准,而不是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衡量。以对比的方式树立所谓的个人价值感,这就是好胜心的最明显的表现。

第二,自卑心态。有一些人看起来争强好胜,其实是源于内心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怕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急于表现自己。这类人眼中的人生哲学是:人生就是比赛,人生就要竞争,只有胜利者才能获得尊敬。所以,他们只能通过打败他人来证明自己,从而创造出一种“我比你强”或者“我比所有人强”的状态,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自信舒适圈。这样的安全感可以让他们感觉自己赢过了所有人,从而收获自己所需要的注意力和来自他人羡慕的目光。

 

 

9.

找准你的竞争目标,别把好胜心的战场放在亲密关系上。

故事中的娇娇就犯了找错“比较对象”的错。她把一决胜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朋友身上,导致两个人的关系变成了“我事事都要赢过你”。我的建议是,不要跟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进入盲目比较的状态。大部分在亲密关系中较劲的人都是不想在关系中处于被动状态,不想因为自己某方面不如对方而被对方轻视。但亲密关系的意义是共建美好和谐的共存状态,别人在意我们是因为我们是我们,而不是因为我们比他们更优秀。这个亲密关系包括亲人、爱人、朋友。所谓关系,就是说每个人的角色是有任务的,每个人因为彼此能力的不同该干的事情也不一样,而陷入盲目的比较状态,除了伤害关系,其实没啥好处。

 

 

10.

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听过或亲历过这样的吵架场景:刚开始还是就某件事情的是非对错指出问题,说着说着一方开始从另一方的语言中寻找逻辑漏洞或者知识面的漏洞来攻击对方,意图从这一个疏漏中去证明对方的整套价值系统都不对,然后你们就会发现自己在讨论的根本不是刚开始的话题,两个人越扯越远,情绪越来越大。其实,沟通的核心目的是表明态度,了解另一方的想法,进而找到解决方案。如果在沟通过程中非要证明谁对谁错,带着好胜心去沟通,也就是站在“我是对的,或者我的想法是更好的”这个立场,通常会演变成吵架,而无法解决问题。好胜心不应该成为亲密关系中伤害彼此的武器。

 

 

11.

如何调整被胜负欲支配的状态

人们对于“成功”总有个误区,那就是把成功(做得好)与胜利(做得比别人好)混为一谈。如果把“事事都要赢”当作自己的人生要义,也不是不行,但是会活得很累,整个人肌肉紧绷,心理持续紧张,大脑和身体甚至在本该放松的时候都忘记了放松的感觉。那么,如果你希望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希望自己活得松弛有度,不被过度的好胜心支配,该如何调整自己呢?

第一,专注于一个关于自我超越的目标,而不是击败他人的目标。

第二,当你过度在意所谓的竞争对手时,你的目标就变成了如何超越他。对方做了某件事,而你没有做,你的好胜心就会忽悠你去拥有与对方同样的东西,而忽略了去判断这个事情本身是否有价值以及你是否会从中获益。

 

 

12.

试试把目标调整一下——

以前你可能想的是:“他考上某某大学的研究生了,我也要去考这个学校!”

现在不妨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我现在的工作状态比较稳定,业余时间也比较充裕,我想突破一下自我,所以准备学一种新的乐器!”

第二,事事想“我们”,而不是“我和你”。

事实上,在历史长河中真正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是合作,而不是单纯的好胜心。关于如何在沟通中更好地达成共识和共赢,在我的第一本书《把自己当回事儿》中详细讲过,这里不做赘述。好胜心是推动社会创新进步的原动力,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去审视它,并在必要的时候把脱缰的好胜心拉回到良性的轨道上。

 

 

13.

总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其实是深深的自卑作祟。

“禁不住与他人比较”——如果身边其中一个人变得优秀,你心中就会出现极度的自卑感,非要将对方拉到与自己同级别的地位才肯罢休。反之,便会心生恶念,恶语中伤对方。生活中有上述经历的人,应该不在少数。而这种“拉人下马”的心理并不仅仅表现在职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如同洪水猛兽般的“恶毒言语”通常出自往日里曾经是自己倍感亲密、委以信任的人口中。一言以蔽之,就是因为有很多人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从而对他人产生恶意攻击/攀比心理。拥有自卑情结的人容易对有能力的身边人产生竞争意识,认为他们“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便会试图诋毁/超过他们。如果这个人足够自信自尊,其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从众 随大溜会让人变得平庸吗

 

14.

刚进大学的时候,坤坤就听家里的表哥表姐说一定要利用好在大学的时间,加入一个社团,多结识朋友,别每天只知道上课。入学后,坤坤在各个社团的展位走了一圈,好像也没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这时她听到同系另外两位同学在聊天:“你也要加入戏剧社吗?”“当然啦,戏剧社肯定有很多帅哥!”“听说他们门槛还不低呢,要很早去排队……”坤坤对戏剧完全不了解,但感觉戏剧社听起来很有意思的样子,于是早起排队,顺利加入了戏剧社。进了戏剧社后,坤坤才发现自己不擅长表演,台词能力也不行,连累大家陪她一直重复排练,她挺不好意思的。下一次社友来通知排练时间的时候,她就找借口逃避:“我身体不太舒服,这次请个假……”

 

 

15.

为了弥补自己表演的不足,更好地融入戏剧社同学的圈子,坤坤就跟着大家看起了各种先锋话剧演出,但她根本看不懂,每次在群里参与讨论,坤坤发完言别人就都不接话了。一天,坤坤在食堂吃饭时无意间听到戏剧社的两位同学聊天:“××剧院那个新话剧你要去看吗?”“要叫上坤坤吗?”“别了吧,感觉她就跟风凑热闹看一些,也聊不到一起去,好尴尬呀。”坤坤困惑了:“我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啥,那就跟着大家一块儿‘混’,这也不被接受吗?”

 

 

16.

正反两面看“从众”。

社会心理学关于从众的定义是,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或信念。我们从正反两面来看“从众”。从众心态会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大家都正常排队的时候,有道德感的人自然会跟在队尾,不会插队;在一节安静的车厢里,你会不自觉地压低和同伴讲话的声音;在一个学习氛围好的群体里,你会不自觉地跟着好好学习、提高成绩。

 

 

17.

相反,一些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借助从众心理愚弄我们,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有一些商家在新店开业的时候会请一些托儿到门口排队,制造一种门庭若市的假象,当你觉得火爆而产生了好奇心跟着去抢时,你就是那待薅的羊毛;一些“洗脑大师”会雇来一些为自己喝彩的假信徒,他们出现的时候总是热热闹闹,甚至还有人声泪俱下地表达崇拜之情,以骗取更多不明所以的人的信任。消极的从众心态会扼杀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束缚思维,使人墨守成规,没有主见,甚至陷入骗局;而积极的从众心态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修正自己盲目自信的缺点,完善思考方式,扩大视野。

 

 

18.

从众≠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故事结尾处坤坤困惑的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人被外界的信息影响几乎是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基本上没有人能够排除社会信息带来的影响,要真的做到纯粹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很难的。在当代商业社会,广告就是基于这件事而产生的。罗伯特·B.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在《影响力》这本书里是这样表述社会认同原则最适用的条件的:

当我们不确定怎么做才最好时(不确定感);当最佳做法的证据来自大量其他人时(从众);当证据来自跟我们相似的人时(相似性)

 

 

19.

只要生活在某个群体中,个体就一定会受到如广告信息、周边朋友的意见或行为的影响。比如,从古至今,小到随处张贴的宣传海报,大到商场的大屏广告,它们在你身边无处不在;又比如,如果你身边有十个朋友都跟你说你计划去旅游的城市“不好玩,不要去”,你很大的概率是不会去的。除非你不再看新闻,卸载全部社交软件,不接收任何他人的信息,不然一个人是不可能不被外界干扰的。

 

 

20.

对多数人来说,从众是一种自我保护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决策方式。比如,如果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找餐厅吃饭,你是不是一般会选择生意好、评分高、客人比较多的一家?又比如,在电商平台购物的时候,你是不是也相对倾向于买销量高的商品?再比如,很多购物平台、短视频平台都会以“×亿人都在用的……”为品牌标语。这些都是因为在无法依赖已有经验来做决策的时候,“大多数人的选择”就代表它是经过很多人检验的,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的概率会比较大。

 

 

21.

在一些人生选择上也是同样的。现在学生毕业后都倾向于选择行业内的“大厂”,而有些冷门行业几乎没有人去,这背后必然有社会层面的原因。如果你不随大溜,比如不和大家一样一步一步参加实习、校园招聘会,也不是不可以,但可能会绕一些弯路,付出一些代价。这就是为什么“少数派”永远只有那一小部分人——“不走寻常路”很容易走上弯路,成为少数派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最重要的是,事情的是非对错,不以你是站在更多人的层面还是更少人的层面而转移。不管你是随大溜还是特立独行,归根到底你要想清楚这个决定是否适合你自己,以及你是否真的接受它。

 

 

22.

比如,为什么到了年龄,长辈就要催我们结婚,因为他们多年以来接收到的信息就是:一个完整的婚姻是幸福美满人生的必经之路,生儿育女是香火的传递,都是必须去努力完成的事。而当代人,在性别选择上有了更多元化的状态,不婚或者丁克也成了基础选项之一,且在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个趋势越明显。共性的选择取代不了个性的独特经历,在完成经济独立之后,人就有了意识,做相对独立的选择。哪怕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结婚,你也可以不结婚;所有人都不结婚,你也可以结婚。当你能有一种“别人如何选择都与我无关,我已经想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一段婚姻和一段什么样的婚姻”这样的想法时,你自然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不管是工作、婚姻还是其他事情的选择,包括“内卷”这个词的出现,也是因为大家基本上都做了同样的事情,你不跟着做就会慌张,会觉得自己是异类。

 

 

23.

问题不在于从众,而在于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

有坤坤这类困扰的人,基本上不太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她甚至不知道从众之后是对是错。我觉得对于这类朋友,要求他们超越环境形成自己的独立认知是很难的事情。我的建议是,不一定要做一个不从众的人。但是从众最好是经过分析之后,认为这是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时再行动,这样在从众的时候,你会心安理得,不会觉得自我意识被摧毁,也不会纠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对那些要特立独行,或者是希望自己更清晰地活着的人来说,当你意识到自己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而你要去践行这种不一样的时候,是要付出很多勇气和行动的,而且很大概率会受伤。我没有倾向去建议大家要做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是什么状态。所谓自洽,就是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状态,以这种方式不纠结地活着。

 

 

24.

总结一下,从众不是一件需要以绝对的对或错来定义的事情,有的人就是只有让自己从众才能过好这一生,因为人就像动物一样有模仿的天性,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人就是从众,那就从众地活着吧。如果选择不从众的人生,那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你会为了做到真正有个性并且追求独立的人格而承担更多来自外界的压力。所以,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甘冒风险的勇气和魄力,与其反思自己是不是“跟风”了,想着不要被外界干扰,不如想清楚什么样的选择才是让自己真正自在的人生模式。

愿你人间清醒,愿你一路生花,愿你闪闪发光!

 

 

 

 

♡ 未完待续 ♡

 

本系列作品:

 通透01  426765

 

 

 

谢谢您的阅读与收藏,祝好,愿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