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905】
读物本·杨天真作品·《通透》03·钝感力与共情力
作者:妙音🎵🎶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6745
16
7
31
3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全文32段,《通透》03·钝感力与共情力,本书是壹心娱乐创始人CEO,著名经纪人杨天真的人性解码词典,活成人间清醒,从读懂人性开始。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11 17:00:34
更新时间2024-09-11 17:41:4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习读专用,不作商用,如侵联删。

 

 

 

杨天真作品·《通透》03

 

 

钝感力

   别人一个眼神,让我陷入自我怀疑

 

 

1.

周例会上,听完每位组员的个人汇报,主管开始总结复盘。

“有些同事业绩指标还差一半没有完成,我就不点名了,心里都有点儿数!”

小锋心凉了半截:“完了,最近一天下来都是来咨询问题的,也没几个订单成交。唉,主管说的一定是我。”

主管说着说着,眼神似乎瞟过小锋:“听见了吗?”

“听见了……”大家齐声回答。

会议结束之后,小锋整个人都不好了,焦虑得饭都吃不下。而同组的婷婷则高高兴兴地招呼大家去吃火锅。小锋问婷婷:“主管刚刚都那么说了,你怎么还有心思去吃火锅啊?”婷婷不以为然地说:“主管训话嘛,都是这样的,有问题要说,没有问题创造问题也要说。马上‘双十一’了,业绩肯定得等大促完成啊,大促前谁来消费啊!”

小锋陷入沉思:“是我太玻璃心了吗?”

 

 

2.

是玻璃心,还是太过在意外界的反馈。

故事里的小锋就属于对外界信息反应过于敏感的人。就好像一个失眠的人,越想睡觉,反而越是把窗外的风声,甚至电器的震鸣声听得分外清楚。经常有朋友向我求助:他们在生活中太过在意别人的反馈,导致工作上做事情瞻前顾后,万一犯错了,更是惶恐不安,很长时间走不出来。这种所谓的“敏感”,其实是对别人看待他的态度分外在意,总内耗于“他这个动作是不是在表达他不喜欢我?”“他刚刚的表情是不是对这件事情不满意?”等,这种敏感通常会让人活得特别累。

 

 

3.

我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但我的敏感多用于建立人与人的连接,感受他人的情绪流动,而不是关注“我”,也不是只看别人对我的态度。真正“好”的敏感应该是,你能洞察到对方想表达什么,对方真正需要并在意的事情是什么,什么东西可以令他产生安全感,什么东西可能会让他焦虑,而不是根据一些言语、表情去揣测。也就是说,当敏感的主角是自己时,我们很大概率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而当敏感的对象是他人时,我们就比较容易共情,展现出高情商。所以我们不要畏惧敏感,而是要调整一下敏感的对象。

 

 

4.

我在写这章的时候,做了一个假设性问题,问我两个性格不同的朋友:“如果你和你的前男友分手了,现在你结婚了,但是我和你的前男友在一起了,你会介意吗?”两位都是我很好的朋友,其中一位回答道:“我认真共情了一下,感情上不会介意,因为自己结婚了意味着对前任已经没感觉了。但有可能和你的关系会变远,我们之前无话不谈,但之后可能会考虑有些话谈起来会不会尴尬之类的,就是隐约会感觉我们中间隔了另一个人。这主要是因为我的性格比较敏感,会想得比较多。”另外一个朋友的回复是:“不会,哈哈哈,你最近干啥了,是不是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5.

这两位都很敏感,第一位朋友的“敏感”是很细腻地去分析自己的感受,很真诚,但同时也会让人与人的关系有折损,这就需要更大的真诚来让彼此信任。第二位朋友很善于捕捉他人的感受,不太把自己的感受当回事儿,反而好奇心比较重。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你陷入了一种“不健康”的敏感?首先,过分在意他人的态度或评价其实是没有个人边界的表现。个人边界就是我们靠自己建立起来的身体、情感、精神的界限,用来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利用、侵犯和控制的安全领地,也就是我常说的个人底线和原则。

 

 

6.

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能接受的,当你建立好自己的这套原则时,就能知道别人越过这道边界后该如何应对了。我们控制不了世界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学着掌控自己的情绪、感受反馈,这就是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巨大区别。比如,你的伴侣因为加班,晚上不能陪你吃饭,这个是你不能控制的,你可以选择痛哭一场,伤心地等他回来;也可以选择自己去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又或者做好饭、安心地等他回来,这些都是可控的。我们学着掌控自己,就可以在无论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能保护好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会因为别人恶意或者冷淡地对待而自己格外烦恼。

 

 

7.

个人边界有四种不同类型的风格:

第一种是金刚不坏型,这种类型的人是自我封闭的,很难去信任别人,也缺乏安全感,会给人一种难以靠近的疏离感;

第二种是松散绵软型,这类人容易融入他人的边界中,同时也容易被别人影响或控制,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

第三种是前两个类型的结合,他们对边界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不确定该把什么纳入边界中,又该将哪些排除在外;

第四种是灵活边界型,这是理想中的边界类型,这类人能够自如地掌控个人边界,不会侵犯别人,也不会轻易让别人侵犯自己。

 

 

8.

其次,高敏感人群通常对自我的肯定没有那么充分,所以很需要通过外部反馈来了解自己是不是做得好、是不是出色、有没有让人舒服。说白了,就是不自信,把价值感的评价体系放在外部,对自身的关注度有缺失。这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因为我们从小就在一种被比较、被评价的状态里长大——隔壁家谁谁怎么样,你怎么这样;你这样做别人会不高兴的,你这样做别人会失望的;等等。这虽然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愿,但在这样的声音里成长,就会被迫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渐渐变成讨好型人格。

 

 

9.

小时候,如果我妈妈跟我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我就会跟她说:“妈妈,我还是个小孩子,你是我妈妈,又是我的老师,如果你对我不满意,你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当然,我小时候的口吻肯定没有现在这么理性,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妈妈常常怀疑是不是把我培养得过于独立了,导致我不听她的话。但确实,从小我就会把这些对我的评价反击回去,别总是觉得我需要像别人一样,其实我并不需要,是你们的期待、你们需要,那么你们需要的事情就不应该由我来解决。

 

 

10.

我知道,像我这种从小就有独立意识的小孩子是很少的,我的独立意识源于我的教育系统里对我的独立要求,以及我从小真的很爱读书,尤其是史书和一些描述人性的书,帮助我比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一套书对我影响深远,就是郑渊洁的《童话大王》,在那些看似奇幻的故事里,他植入了太多独立思考的部分,我非常幸运地从小读到了那些书,也读懂了那些文字背后的意义。我想对那些在生活中觉得自己比较“敏感”的朋友说:

第一,你要知道,别人不是傻子,你真心、礼貌地对待别人,别人是能感知到的,不会因为一些细节或者小过失而苛责你。

 

 

11.

第二,希望你了解一下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的《社会心理学》中的两个概念。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总会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比如,你明明觉得同学会记得自己参加活动穿的是什么颜色、印着什么字母的衣服,实际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记住。不仅是外形上,情绪上也是一样的,这就是焦点效应。另外,人们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显著性。如果你无意冒犯了别人,你自己可能非常羞愧,但大部分人是注意不到的,或者说很快就会忘了这一点。

 

 

12.

第三,“别人”真的是千变万化的东西,你不可能为千变万化的东西负责。就像你穿一件衣服,五个人喜欢,六个人讨厌,你穿还是不穿?别人的看法是无法衡量的。所以,只有你确定自己真正喜欢,才好做出决定。把反馈看得那么重要,不如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样你可以比较快地做出决定,也比较容易获得快乐。

打造“钝感力防护罩”

钝感力大概可以理解为“迟钝的力量”,这里的“钝感”不是说对所有的事情麻木不仁,而是你的敏感要有边界,给自己加一个“防护罩”,让我们在朝目标前进的时候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对别人的反馈不那么敏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自己的方向前进。

 

 

13.

钝感力的核心是——面对你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事情,能积极调整心态。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如此的状况,比如说你遇到了一个特别善变的老板,他的工作方式在多年前就这样了,那么,当你识别出这点,且发现你没有能力去改变老板的时候,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

第一,换一种心态,把不断变化的工作当成一种闯关模式。虽然老板的善变会让你的工作很难做,但很可能让你多练习了一种解题思路或者方法,获益的还是你自己。

 

 

14.

第二,推己及人,放开视野。想一下,是只有你一个人在遭受这个事情,还是说你周围的同事每个人都一定会被这样对待?当敏感者把自己放在一个风暴中心的位置时,自然会觉得自己很倒霉,甚至全世界只有自己最倒霉,其实,当你想想大家都在经历这样的困难时,心境也就平稳很多了。

第三,跳出圈外,客观看待,调整期望。思考一下目前面对的这件事,放在职场乃至人生未来的某个节点中是不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15.

比如说,读书的时候考试会考不好,这件事情必然发生,因为不管你再怎么努力学习,总有考得好或发挥失常的时候,但这次小考会对你未来几十年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吗?不会的,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只是那一次大考,甚至你即使没有考进一流大学和选到满意的专业,依然可以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方法找到好工作,实现跨越。高敏感人的一个共性就是对关系和付出有着极高的预期,但往往正是这种过高的预期会给人带来最大的伤害和失望感。所以,面对比较“丧”的事情,要理性客观地分析,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

 

 

16.

第四,对嫉妒嘲讽怀感谢之心,被表扬赞美时也不得意忘形。

我有个朋友很有意思,每次被人冷嘲热讽他都特别开心,因为他觉得别人嘲讽他一定是嫉妒他过得好,这就说明别人过得特别不好;而当有人表扬他的时候,他又会把自己被夸的原因记在备忘录里,因为他要时刻告诉自己以后要保持这样做人做事的方法。我建议你也试试他的这个方法。

 

 

17.

第五,这只是你漫长的人生中太小的一件事了,小到你不值得为它持续伤心。试想一下,你现在还记得自己小学一年级哭过几次,为什么哭吗?还记得小时候因为同桌的哪一个举动让你特别生气吗?还记得哪次成绩不好内心特别忐忑,担心自己回家被家长批评吗?当你能明白这件让你暂时难过的事情根本不会对你未来的人生产生多大影响,甚至多年以后你根本不会在意它的时候,你自然就能想开了,不再纠结于此。

 

 

18.

从这五个维度去考虑一下你所面对的事情,虽然不一定立刻就能有解决办法,但至少失望和难过的情绪会平静不少。这可以称之为职场“保命”秘诀了,因为在职场上有太多我们暂时没办法或者说无力改变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个对外界信息或者周遭环境反应很大的人,建议你试试这些方法。很显然,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这种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19.

实际注意到我们的人要比我们认为的少。我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常常出现透明度错觉。我们假设,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很快乐,我们的面容就会清楚地表现出这种快乐并且使别人注意到。事实上,我们可能比自己意识到的还要模糊不清。我们同样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如果我们触按了图书馆的警铃,或者自己是宴会上唯一一个没有为主人准备礼物的客人,我们可能非常苦恼(“大家都以为我是一个怪人”)。但是研究发现,我们所受的折磨,别人不太可能会注意到,还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其实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

 

 

 

 

共情 共情并不等于同情

 

20.

临近年终,小伟和青青一起做部门总结PPT,刚分好工,小伟就临时接到老板的任务,需要他再次修改给甲方客户的营销方案。小伟找青青诉苦:“老板已经第四次打回来让我重新改了,方案根本还没到客户手里。唉,估计最后又跟之前一样,客户其实觉得第一版就挺好。乙方打工人好难啊……”青青试想,如果自己跟小伟一样连续改了四次方案还没通过,心态应该会非常崩溃,于是主动跟小伟说:“部门总结你别管了,你的那部分我一起做了吧,你踏踏实实改老板的方案。”

 

 

21.

原本可以准点下班的青青,连续两天熬到凌晨三点才把小伟的部分一起做完。最后,部门年度汇报进行得非常顺利,小伟还获得了部门最佳员工。青青顶着黑眼圈,心里有说不出的苦:“为什么共情别人的是我,内耗的也是我呢?”

共情在前,共识在后。

在我看来,共情是一种能洞察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通常一个人产生共情的时候,往往能够迅速感知到周围人情绪的变化。共情本身没有善恶之分,要看使用者的出发点和动机。现实中有很多骗子也极具共情能力,他们能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别人的情绪弱点,然后一边安抚情绪一边隐秘行骗。所以共情是能力,不单纯是善良的表现。

 

 

22.

一个人能共情别人肯定是优点,故事里的青青出于对小伟困境的理解想要帮助他,这个出发点没有错,反而是小伟不太懂事,利用了他人无条件的支持,到最后也没有给予公开场合的感谢或是私下表达的回报。这也是我想强调的,共情绝不意味着要无底线地满足对方的要求。如果你想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付出行动帮助他人,一定要优先管理好自己,因为共情的核心是一个人要有完善的自我系统,能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时间、精力做好管理。不然,当你的能量被极度消耗后,你只能跟溺水的人一起沉溺,或者如故事中的青青一样费力不讨好。

 

23.

所以,共情力能发挥好的重点就在于能快速感知、洞察,并梳理清楚个中情理,同时还能保证自己的情绪不被别人影响。理解别人是共情,理解别人之后的行动叫共识。有时候光有共情是不够的,那只是单纯的包容心、理解力和对他人的支持,很可能出现共情过度的情况。就像有人在倾听别人不幸遭遇的时候特别容易陷进去,进而对这个人有了补偿心理,产生移情。因为他可能也经历过失去至亲的打击或者类似的被骗事件。但是这种共情是单方面的,甚至是容易被利用的。加上共识就能让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更有的放矢。

 

 

24.

共识包括对目标的确定和对路径的确认,就是咱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说搭乘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去往哪个目的地,如果你想坐飞机,对方想搭高铁,你们的目的地是一致的,可节奏不能统一。共情是起因,共识是手段,共同利益是结果。两个人想达成共识是需要沟通的,也需要建立边界感,比如,青青可以跟小伟说清楚自己可以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帮助他,那小伟就要找出对应一两个小时内能完成的事情交给青青减轻压力,这样等小伟按时完成总结后,既会真心感谢青青的协助,也不会耽误青青太多的时间。

 

 

25.

所以,提供帮助前千万别忘记告知对方自己的边界,防止对方不珍惜你的善意,反过来借此冒犯你。假共情与无效共情只会耗损精力,对关系也并无助益。在共情这件事情上,我们要有三个认知:

第一个认知是,有一种共情是假共情,或者说就是浅表层面的同情。要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太难了,除非你和对方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你通过自身的经历大致推测出相似的感受或情绪。因为人对于那些完全没有经验跟体验的事情真的很难产生共情,你所谓的与之共情其实更可能是一种自我感动。

 

 

26.

你不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只是对他的遭遇抱有同情和善意,那种粗略且泛泛的理解,本质上是在证明自己是个好人而已。那些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的安慰——“太可怜了”“真痛苦啊”“你以后也要好好生活”,没有丝毫的情感,更显得十分廉价。

第二个认知是,真共情能够提供情绪价值。你有过感同身受的情绪体验,或是能理解对方的处境与所思所想,所以能给予对方真正的情绪支持和精神帮助。那种“你的感受我都懂”的微妙感,最能抚慰到受伤的人。

 

 

27.

这让我想起一件十年前发生的小事。我有一个非常爱打扮也非常爱买包的朋友,当她成为妈妈以后,就再也不花钱买那些东西了,反而是把所有的钱都用来养小孩,竭尽所能让孩子吃得最好、穿着大牌。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国外出差,她看上了一个很漂亮的包包,如果是之前她肯定会毫不犹豫地买了,但这一次她想了很久也没买。最后我买了那个包包送给她,因为我能理解她的感受,当然,我共情的不是她带孩子的感受,而是她还想要打扮自己的那种惯性,我不感动于一个人要为了孩子完全牺牲掉自己的爱好、想法、空间,但是我充分尊重她。

 

 

28.

我当时还写了一张卡片送给她,希望她在任何时候都要爱自己。后来她跟我讲,那个礼物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那个包包提醒了她,她除了是孩子的妈妈外,还是自己。我朋友至今还留着那个包,她说它已经成了自己力量的源泉,每当她觉得被生活困住的时候,总会想起那句话——人要永远爱自己,然后就有勇气也有力量去拒绝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在现有的生活空间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我真的只是在那一刻能明白她的感受,想要呵护或者保护她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欢而已,根本没想过能给她带去什么影响。但是同理心或共情能力的确能给人带来一些惊喜。

 

 

29.

第三个认知是,确认自己有没有能力提供帮助。我们常说一句话,叫“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我觉得它的前提是得让自己方便了才能与人方便。如果与人方便会让自己为难,那是没有必要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正在运行的人生驾驭系统,而我遵循的原则是先满足自己,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再在心情愉悦且有余力的情况下支持别人。简单来说,就是要先有自我,再去共情。我们不做自私和冷漠的人,但是我也不会提倡每个人都要当英雄。英雄需要通过牺牲自我去成全别人,而大部分人是普通的,普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

 

 

30.

共情能力,也能练习。

你有没有陷入过这样的困境:当你和一个朋友接触久了,他说的你不想听,你说的他听不懂,你们好像永远也感受不到对方的点,久而久之你们之间的关系就淡了。面对这种渐行渐远的状态,你们又无能为力?再试想一个家长和孩子交流的场景。孩子哭闹着想让在忙自己紧急的事情的家长陪他玩,一般跟孩子关系比较僵硬的家长就会用命令的语气回答:“你别哭了,我明天陪你玩行吗?”很多孩子听到类似的话就会感觉受委屈,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了。其中很大的问题就是家长没有跟孩子共情。

 

 

31.

有些朋友觉得自己“情商低”,不会与人交往,其实可能只是你缺乏一些共情力。在此提供几个锻炼共情能力的方法给你。

第一,观察。不要对现状发表任何评价,也不要急于给出意见。试着进入对方的世界,倾听他所说的事,从他的声调、语气、肢体动作感受他的情绪,探究影响他情绪的原因,以及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第二,接受。不管对方传达给你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东西,先不要急于去否定或者肯定,也不要做价值判断,只需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安全又靠谱的树洞就好,让对方知道他是被理解、被关心、被接纳的。

 

 

32.

第三,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为他的行为寻找合理性。

第四,传递,表达尊重。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而是让他知道他所有的情绪都是能被理解、被看见的。这时你可以用肢体语言,比如给一个拥抱、给他一杯水,或者其他你能想到的任何方式暗示他——“我理解你的感受”,并用平和的心态表达自己的态度。

愿您在读罢此篇后,拥有钝感力,具足共情力,仁心善意,所遇皆善缘!

 

 

 

 ♡ 未完待续 ♡

 

本系列作品:

 通透01 上瘾  426765

 通透02 好胜与从众  191723

 通透03 钝感力和共情力

 

 

 

谢谢您的阅读与收藏,祝好,愿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