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297】
读物本·《贵妃东渡》(十六)2
作者:狸仙儿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8622
0
1
0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贵妃东渡》是叶广芩的经典散文作品。有作者过往生活的回忆,有生活经历的感受,真挚平实而饶有趣味,有的让人感同身受,有的又让人恍如隔世。作品语言生动,故事精彩,情感真挚,文学性与知识性、趣味性结合。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27 07:53:29
更新时间2024-09-27 14:38:4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金牛古道札记(2)


 

1.

我们从宁强一出来便舍弃了108国道,在七盘关南边朝右拐上了老川陕公路,严格说更早的古路是七盘山上的古驿道,眼前这条道路是1936年民国政府为抗战修建的川陕公路,很多地段与金牛古道并肩而行。七盘山本是秦岭余脉,山到这里已经趋于平缓,不知怎的却突然性情大反,在宁强西部奇峰突起,要进四川,先翻这座大山吧。于是就有人写诗形容这座七盘山了:

南栈七盘促,北栈七盘长。

凭山高地低,曲折同羊肠。

 

2.

山上有关,名曰“七盘关”,是金牛道的正路。我们在川陕路向南望,望不见古道,却远远地看见连接宁强与广元的高速公路,横跨两山,气势恢宏,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相比较,川陕老路清冷平静,半天不见一辆汽车。川陕路边,黄花寂寞开放,几只农家的鸡在公路上晃荡,一只慵懒的猫,太爷般地横穿过马路,全不把我们的人和车放在眼里。空寂的路面反射着白花花的太阳,这里没有张大哥,也不见行走中的众多乡党,他们已经沿着驿道翻山而过,早早地到达了朝天驿。“烟外船樯通广汉,云中宫阙望长安”,朝天是金牛道上一个险峻繁华的古镇。

 

3.

我们到朝天是在下午,街上很乱,到处是建筑垃圾,小小的城镇几乎让我们无法行走。记得镇上有条古色古香的老街,一回两回地路过,一次两次地去过,这次来了再去,张家大哥、热闹陕帮、皇帝銮驾、勇猛陕军都不见了踪影,连气息也难寻觅了,整条老街已经坍塌得只剩了有数几间,原来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得老街只剩了断壁残垣。汶川地震,当时远在北京的我都有感觉,更何况近在咫尺的朝天,同青川、广元、都江堰一样,这里也属于重灾区。朝天人正抓住机遇,改造旧城,小城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4.

在朝天的明月峡临江下望,岸边落石无数,最大的一块有楼房大小,上面刻着字“地震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遗址”。就是说那场地震将临江的川陕公路震塌,后来的许多都是重建的。

明月峡是金牛道上最壮美、最丰富的一段,沿着直立山壁凿出的道路,老虎嘴一样地凹陷着,每每走到这里我都要下车步行走过,细细体会它的工程,体味它的艰苦卓绝。如今道路被截断,入口修建了售票处,老虎嘴那坑洼的路面也铺上了石板,装上了雕栏,昔日的雄浑粗犷被风花雪月的情致替代,再不能前行至广元,而得原路返回到朝天,将一场对先祖功绩的体验和敬畏变作了茶余饭后的闲情逸致,把惊心动魄变作了轻松观光,变作了闲庭信步。

 

5.

明月峡是个难得的立体交通博物馆,是我每到此地都要如数家珍般细细给同伴们说道的。那是祖先留给我们,我们留给后代的心劲儿。一代一代地变换,一代一代地增添……

两山夹峙的嘉陵江来自秦岭,穿越于秦巴山地中,流至重庆,汇入长江,成为交通运输的一条重要水路。其最险恶之处,莫过于明月峡一段,狭窄、湍急,逆流而上者,非纤夫拉纤而不能上行。这就有了江边的纤道,至今,纤夫们的一个个脚印,一处处使力之处,一条条纤绳的勒痕,在纤道上一一可以找寻。

嘉陵江上滩连滩,滩滩都是鬼门关,

年年来回转,十船九打烂。

悲凉无奈的歌声随着航运的停歇而停歇了,那由歌声磨出的断续痕迹却是永远地给后人留存下来。

 

6.

栈道是明月峡的一大特色,始于先秦,名“嘉陵云栈”。“途程险峻,道多栈阁,计数9318间”,“其险峻,为中国南北谷栈之首也”(《北栈图志》刘福通)。我没有见过真实的栈道,只见过悬崖上空洞的洞眼。我考察过秦岭的连云栈道,看起来不大的洞眼,当你临近观看,才知它是无比的巨大,方形,内里很深。三国时期曾有过火烧连云的事件,我记得两千年后,我将手探进那深洞,竟然还摸出了一手黑灰。明月峡的栈道在近年得到恢复,是个不小的工程。当地人说,他们2010年5到12月,干了大半年,投资1.7亿元,才整出了部分栈道。现在我们行走其上,脚下江水翻滚,鸥鸟飞翔,心里多少有点紧张,不知脚下的木板能够支撑多大重量、多少时候。

 

7.

明月峡山巅的金牛道是与江水、与栈道相平行的。秦汉时是一条羊肠小道,在唐代被拓宽为六尺驿道,铺上了石板,在历史长河中,这是一条用途最广、使用率最高的道路,商旅们平时走驿道,不涨水时走栈道。它通过昭化、剑阁、成都、邛州直达打箭炉(康定)奔赴巴塘,到达藏区,这是我们这次要考察的道路,也是唐玄宗奔走成都的道路,还是张大哥以及年羹尧带领陕军们行走的道路。至今青石板的路面上还能看见隐约的马蹄印,沿路的古树还在忠诚守护。随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川陕公路的建成,山顶的古驿道便告废弃,据去过那里的文友粟舜成介绍,“关岭上人鸟散尽,关楼塌毁,营盘、街市皆成废墟。如今再登关岭,不过有数段约莫六尺宽的青石驿道、残破古寺、营盘旧址以及星散的残碑断壁,聊供凭吊,如此而已”。

 

8.

川陕公路是1935年开始修建的,各地个人都有应征筑路义务,自带干粮,自带工具,政府没有补贴。当年正值饥荒,工地上累死、饿死的“倒卧”随处可见。明月峡栈道上方的石壁是道绕不过去的绝地,于是用炸药,用开山机,硬是开出一条长八百六十四米、宽四点五米的“老虎嘴”。这条道路,一直到前年,还在使用,不少人是慕名而来,要观览明月峡风光,必须走川陕公路。川陕公路翻越秦岭,从宝鸡过了秦岭大梁的第二座高峰,在陕西凤县境内,此岭被叫作“酒奠梁”,梁上筑亭立石,为的是祭奠修建川陕公路而牺牲的工人们。

 

9.

嘉陵江对岸是宝成铁路,从宝鸡到成都,六百六十九公里,一出宝鸡,火车基本在秦岭内行驶,一条隧道紧连着一条隧道,让人很难完整地看到窗外的山景,隧道都是开凿在石壁上,车厢内就在明暗的闪忽之间,变换迅速。攀上秦岭那一段,火车要由前后两个车头共同完成,后推前拽,十分艰难。从宝鸡到广元,距离不远,铁路竟然要跨江十六次,钻洞三百零四个,过桥一千零一座。宝成铁路的建成,解决了川陕之间大部物资的交流,它永远是一条繁忙的交通线。

近两年,在明月峡的山背后,108国道与高速公路连接,它的方便快捷让行人和当地人直接受益,用不了半根烟的工夫,明月峡便过去了。那些惊涛拍岸,那些羊肠小道,无感觉间已被抛到身后,时代变了,人们的感觉也变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简单而粗糙。

 

10.

水道、纤道、驿道、栈道、公路、铁路、高速,时空在这狭窄的空间重叠,演绎,这里是我们必须要来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会和祖宗相遇,听他们粗重的喘息,闻他们身上的浓重汗味。

留收巴蜀兮,廪盈丰年。

汉王北伐兮,势若拔山。

月峡巍峨兮,壁高入天。

栈阁连云兮,马哮车喧。

舟筏北上兮,粟谷万石。

汉军精锐兮,取我中原。

这是留在明月峡最早的诗篇,作者系汉代著名丞相萧何,也是他唯一一首描写明月峡的诗篇,被后人镌刻在石壁上,“5·12”地震该石落入江中。

沿着老川陕路我们来到了广元。广元原叫利州,是水陆码头,川陕公路的修建使它迅速繁华发展,自民国以后成了西南经济重地。在早先,它西南几十公里外的昭化要比它繁华热闹,那是金牛古道从朝天延伸下来的一个重要大邑。我们没在广元停留,驱车直接到了昭化,在那里等待风尘仆仆从陕西过来的张大哥们。

 

11.

昭化城从上往下看呈葫芦形,人们说这是聚财之城,白龙江和嘉陵江在昭化城下相汇,水意朦胧,青山如黛,面对着夕阳下古老的城门,面对着幽幽的古老街道,我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熟稔,好像是来过这里,好像是刚刚走过街巷不久。是的,陕西祖先留给了我们这份记忆,这座城对我们并不陌生。城门外的大路边立着“葭萌古国”的大石碑,这让我惶惑,不明所以。后来请教当地文化人陈羊先生,他告诉我,昭化古称葭萌,葭萌是芦苇的意思,也是茶叶的最早称谓,古蜀王封其弟葭萌在此建国,葭萌将茶带进昭化,每年以葭萌名义向周进贡,以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

 

12.

昭化作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三国时期著名古战场。城西天雄关至今有遗迹尚存,古柏、古道,下马碑石,在山巅静静矗立;昭化城西还存留三国蜀汉名臣费祎墓,费祎深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死后他为尚书令、大将军,后来被魏的降将郭循刺死。昭化不远的曲回坝,一丛翠柏环绕着鲍三娘墓,鲍三娘是关羽之子关索的夫人,文武双全,荆州失守后,鲍三娘随夫投奔蜀汉,战死疆场……

昭化上接朝天,下望剑阁,是一个大转运站。城内保留了县衙、文庙、书院、贞节牌坊、孝子牌坊、古井、古石板路……

 

13.

明清年间,大批陕人通过昭化进入四川,不光有张大哥这样的生意人,还有受朝廷之命,“秦民填蜀”,入川垦殖的普通百姓,负甲执戈的军人,以及官员和文化人,小小的城市承载了太多的含量,稠密的驿馆店铺,让这里的商品集川陕之丰富,让这里的女子集南北之曼妙。民间有话说,到了昭化,不想爹妈,刚性的秦人到了这烟花气颇重的温柔之乡,似乎个个要经受一番从心理到生理的考验。老街有“陕西会馆”,陕西人建的,现在叫“怡心园”,保留了关中天井四合院风格。因为陕西人来得太多,街上住宿大部为秦人,有家门上的对联甚有意思:

日过多少老陕

夜宿不少秦人

 

14.

当然有戏谑成分在其中,也足见陕西人无论何时,在这里都是行走中的主流。

昭化在民国以后变得凋落,主要还是因为道路。1936年修川陕公路,最初设计是从广元到昭化再到剑门,昭化人从本位考虑,修路要占农田,要出劳役,修成后还要不断支应过境夫差,于是筹措了银币两千块,贿赂修路工程指挥部,让他们绕过昭化。这样一来,公路便改道,撇过昭化经过广元直达剑阁,将金牛道上的昭化孤零零地丢弃在东边了。昭化人没想到,一时的偏安,使他们丢失了发展机遇,远离了经济动脉,在金牛道上踯躅停滞,那些张家大哥往返川陕,再也没踏进昭化古城,怡心园的秦人也早早改了路线,风流的姐儿们也将温柔搬到了利州广元。

 

15.

当晚,我和同行的伙伴们坐在深暗的城墙下,喝着店主特意熬的稀饭,吹拂着夏日熏热的晚风,看着新恢复起来的一间间明晃晃的店铺,看着灯影中的石牌坊,心里感慨,或许因了当日的偏离,才有了今日的留存,是坏事,也是好事。

在此期间,张大哥们携带的货物并无甚改变,他的资本充其量翻不过从家带出的几块大洋,他谨慎地把握着自己,把握着商机,他知道,他的机会在更远的西南。

从朝天过曾家山,有马帮道可直达广元。广元是紧邻陕西的城市,是武则天的家乡,至今在江边的皇泽寺还有唐代依照她本人相貌而塑的石像。

 

16.

我看过那座与真人等身大小的像,没有佛的痕迹,完全是个威严肃整的老妪,我相信这就是真正的武则天,没有美化、没有神化的武曌。广元人还记得从这里走出的女孩武媚娘,还记得她的生日十一月二十三,广元人将这一天定为“女儿节”,“十一月二十三,懒婆娘游大湾”,这天是广元女人的节日,江边女人们的热闹欢乐当是盛况空前。恕我孤陋寡闻,中国有“女儿节”的地方大概不是很多。妇女在这里有了一天的舒展和解放,从繁杂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不必再低眉敛目,不必再叹老嗟卑,可以大声地笑,可以尽情地逛,给自己一整天女人的回归。

 

17.

广元与陕西密不可分,不少陕西人走到这里就留了下来,至今广元城内陕西人成了一道风景。搞地方志的伊国华对我说,陕西人一批批从陕西那边过来,最早是秦朝李冰修水利,带的全是陕西人,后来是年羹尧,带着川陕的兵去西藏镇压叛乱,民国时麻柳乡来过许多逃避战乱的陕西生意人,老广元上下河街地区陕西人特别多,1985年建市,仍有不少秦人后裔在经商。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在广元俘虏了陕西国民党一个团,他们全留在了广元,前几年还有“陕西老兵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宝成铁路,一批陕西人也没走,至今上西坝铁路小区的居民还是以陕西话为准……

 

18.

今天的广元人在打造西北最大的水陆港——广元港。

倘若张家大哥再来,从西安不过半天便可到达广元,汽车物流,火车货运,大哥轻轻松松在办公室打电话就是了。

中午我们从广元出发,走高速,不到一小时就到了剑阁,剑门关的雄峙与巍峨是我所见的最壮美的一座关隘,剑门山数百里峭壁,如一座万仞石墙,与天衔接,不见飞鸟。大剑溪穿山而过,将山冲出一条缝隙,关隘就建筑在东侧,据说秦汉时凿山为门,三国时“倚崖砌石为门”,从秦代到红军时候,这里发生过大小战争一百多次。由于公路的修通,涧西边的山崖被凿出了一条宽展公路,从关楼下路过,剑门的险要只能作为遥遥的凭吊。

 

19.

前几年我路过剑门,尚爬上楼,临风而立,体会李白“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绝。2008年“5·12”地震,关楼震塌,听说是又恢复重建了,可惜如同川陕路的“老虎嘴”一样,原先的道路早早被拦截,要看剑阁,需提前买票,不买票您就钻山洞,老老实实走新修的国道吧。钻山洞什么也看不见。

剑门关的豆腐很有名,唐宋传奇《李娃传》,那个被刺史公子卖掉的仆人,就是在剑阁峰下以卖豆腐维持生计。可见,剑阁的豆腐自唐代已是名满天下了。相传,中国最好的豆腐出自安徽八公村,三国初期,诸葛亮从襄阳领军入蜀,其中有安徽人,这些人跟着诸葛亮北伐曹魏,驻守剑门一带,便将做豆腐的手艺流传开来。

 

20.

剑门的豆腐依着传统工艺制作,与我们平日在菜市买的豆腐在制作上绝不相同。路过美食不可错过,正好也到了吃饭时间,我们进入路边小店,店家拿出菜谱,一看却不知所云:三分天下、赤壁之战、水淹曹军、孔明书箱、孔明布阵、张飞卖肉……都不知是什么内容,也没想着吃出怎样的精彩来,孰料,那些豆腐做的菜肴端上来,一入口,着实让我们折服了,最妙不可言的是麻婆豆腐,大凡最普通的菜也是最能检验厨师水准的菜,这盘豆腐做得鲜麻醇厚,滑润筋道,让人不能撂箸。自此以后,我们在四川境内,每到饭馆都要点“麻婆豆腐”,各家的麻婆豆腐有各家的特色,包括名店“陈麻婆”的麻婆豆腐在内,都没有超过剑阁路边小店的,可惜净顾了吃,没有记住那店的名字。

 

21.

金牛道上的行者中,还有一个不可不说的名人李隆基,李隆基在马嵬坡缢死杨贵妃,沿褒斜道西南行,过汉中,走上金牛道,慢悠悠的皇家车队在崎岖山路上迤逦而行,蜀地多雨,历史记载说他“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曲,以寄恨,命名《雨霖铃》,令跟随而来的梨园弟子张野狐吹奏,而传于后世”。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今日在剑阁西南的上当驿,路边还立有清代石碑,“唐明皇幸蜀雨夜闻铃处”。唐玄宗的《雨霖铃》是曲牌,只有曲调,没有词,填上词是可以唱的。最有名的词是后来柳永的《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2.

当代,我喜欢骆玉笙唱的京韵大鼓《雨霖铃》,从词到曲,堪称绝唱。

……窗外铃声儿断续雨声儿紧,房内残灯儿半灭御榻如冰。

这君王一夜无眠悲哀到晓,猛听得内侍唤,启奏请驾登程。

可能大家更熟悉的是老太太唱的《四世同堂》,“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如今的上当驿空剩了一片平地,路边有几户农家,祥和而清净。我站在石碑前,周围是花朵,是嗡嗡的蜜蜂,向北遥望剑门山阙,峰峰相连,悠远壮观。俯视坡下,江水曲折,良田万顷。千多年前的凄凉,千多年前的思念,都幻化在今天夏日的晴空下。

金牛道上的文化沉积得太厚,随手拾捡,都是历史的凝结。

 

23.

路边出现了一排排大柏树,它们紧靠108国道,与公路并行。柏树们相对而立,树中间夹着石板路,这是金牛古道的精华路段,那些柏树自秦代便开始种植了,三国时张飞任巴蜀太守,命军民在道旁种树,故有“张飞柏”之说。东晋、北宋、明、清,一直种树不断,直到1984年,剑阁县政府还动员群众沿金牛道栽树十九万株,这条绿色的长廊被人们称为“翠云廊”,这是中华民族心劲的连接,没有间断过,没有空缺过……杜甫赞它们“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说它们“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大树们有的五六人合抱不能合围,有的将山石包长在树内,有的双双挺立根部相连,一条石板路,斑驳延伸,岁月在这里依然郁郁葱葱。

 

24.

我喜欢和大树拥抱,拥抱着大树就如同拥抱着历史老人,拥抱着我们的祖宗,它会传递给我们无数的信息,让我们的认知变得厚重,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质量。坐在浓郁的树荫下,我仿佛看到眼前走过的一队队人马,有去有来,无冬无夏,他们在行走中,执着坚韧,勇往直前。张大哥也在其中,跟我一样,他也正坐在路边歇息,那个从家乡背出的大口袋,被他紧紧抱在怀里。在那张被太阳晒黑的年轻面孔上,我看到了熟悉的关中线条。

 

25.

过七曲山大庙,大庙是文昌帝君的家乡,与旁边的关帝庙相邻,文武相连,互相匹配,形成了一大片考究庄严的建筑群。大庙内文昌帝君的造像很有艺术品位,亲切而平和,跟观者有种亲和力,我在帝座下虔诚跪拜,这是我们文化人的神,是我们心中那一片高尚的纯净,也是夜深人静时,我们孤独寂寞地在书桌前单调敲字时的默默陪伴者,如今相见,彼此心照不宣。殿内右侧大柱上有个圆洞,刚好能伸进一只手去,能摸索到洞内一个光滑物件,有人说是佛,有人说是小动物,多少人想看看它,却怎的也掏不出。当初是怎么放进去的呢?想不清楚。

 

26.

大庙内的锦旗无以计数,多是求学的学子敬送的,细看其中,考上北大、清华的不在少数。庙祠在古蜀国便有记载了,在宋代又按帝宫规格加以修建,金牛古道、川陕公路、108国道在此合一,成为紧贴庙门的一条道路。不唯我这文化人,当年的张大哥们也肯定要驻足拜谒的。商人们对旁边的关羽祠更情有独钟,那是保佑他们一路顺畅、买卖发达的武财神。

要细细观赏这一大群建筑不是一时半晌的事情,当晚我们住在大庙对面一片浓密的树林里,这儿过去是疗养院,普通的平房,简单的设施,价格便宜,有大食堂供应三餐,水平无异于豆腐白菜萝卜,大锅炒烩,典型大锅饭水平,让人有种久违了的亲切。

 

27.

早晨看罢大庙出发,山道一路向下,迂回走出秦巴山地,道中有唐代的“送险亭”,意为艰苦的山道至此告一段落,“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一条大道直奔绵阳,平展宽敞,行人的心境也变得平缓舒朗,眼见着,张大哥和他的同伴们走上了红尘滚滚的大道,进入了成都平原,向着西南的大都会去了。

我以为秦蜀的商品贸易在成都市,其实不然。在距离成都几公里的天回镇,在今108国道南侧,有川陕公路商品集散地,大车小车不断,各类货物集结,没有一刻停歇。2008年,这里建成了四川最大的物流中心,场内可以停放货车六千辆,经营户有两千户,司机的住宿床位有六千五百个,开发的零担货运线路一百八十条……

 

28.

不光是张大哥们惊叹,连今天的我们也要感叹时代的发展了。看着这热闹场景,我想象当年,天回镇是金牛道的终点,也是金牛道的始发,货场内那些车马人流,那些脸上不苟言笑的关中人和操着热辣川音的土著,做着一丝不苟的交涉。关中集市上在袖筒里的拿捏讲价形式在这里大概是行不通的,四川人要的是直接干脆,性格言语更像他们麻辣的火锅。秦人展示着自己的耐性和不动声色,以不变应万变,关中人端的就是一个字“稳”。

 

29.

在夏日的热浪中,我特地在天回镇转了大半天,我要在这个小镇上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在西安,有几家川菜馆子叫“天回镇”,问名字的由来,说是唐玄宗逃难逃到这里,正式得到了安史之乱被平息的捷报,“天旋地转回龙驭”,他再未向成都行进,而改道青城山了,所以小镇被叫为天回镇。我在镇上企图寻找唐玄宗们的遗迹,没有,到派出所打听,倒是警察们热情地说,东边山上有个天回镇的碑,不过也是新立的,因为公园是才开辟的。

 

30.

在镇口与川陕公路交叉的地方,有个交通指示牌,蓝底白字,上头写着“天回镇”三个字,寻找当年老街,一无所得,几乎全被改造过了。其实最想让我寻找的是一种感觉,《死水微澜》的感觉。有人告诉我,现代作家李劼人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背景就是四川天回镇,明明知道是小说,我还是以一个粉丝的心态去印证作品里的一二三。当然全是白搭,但此时此刻我更希望能在眼前热闹的天回镇上,与灵动美丽的蔡大嫂,与钩心斗角的袍哥罗歪嘴和土财主顾天成相遇……这些当然不便向派出所的警察打听。

 

31.

回头再寻找张大哥,他办完货物已经背着他的大口袋进城了。

热闹繁华的成都,永远保持着它的优雅闲适,永远那样清丽动人。

据说当年刘备要在成都建皇宫,一锹下去挖出个金龟来,就照着这个金龟建城盖房,所以成都老城的形制是个龟形,主干道是从龟头到龟尾一条笔直大街,其余盘盘绕绕四通八达,该是脏腑了。芙蓉街在整个城市来说不算中心,偏僻低洼,有个稀烂的泥塘,周围住户零落,属于穷杂之地。

 

32.

当时成都聚集了一大批陕西人,有经商的铺号,有避战乱的手艺人,也有陕籍军人、做官的官员,还有张大哥一样的淘金者,这些人渐渐在成都形成了一股势力,与闲适轻松的成都当地人相比,多了一股狠劲和韧劲,他们能吃苦,不声张,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用后人总结的话说是“坚忍不拔,恪守诚信,开放包容,敢作敢为”。入川的秦商开盐井、办烧坊、贩棉布、贩茶叶、贩药材、贩山货,成为明清以来中国商帮第一。

这是康熙二年(1663年),张大哥背着沉重的口袋来到芙蓉街,来到了那个稀烂的泥塘,隆冬天气,阴寒刺骨,张大哥将背上的口袋卸下,翻转过来,把背了一路的东西——黄土,很郑重地倒在泥塘中。

 

33.

张大哥看到,倒土的不止他一个,所有从陕西来的人都在做着这件积沙成塔的工作,塘里离他最近的土来自他的家乡户县,来自他家屋旁的地里,跟着他走了一路,带着他身上的体温,泛着那个地域的黄色,如同他的父母。是的,即便走千里万里他一眼也能认出自家的土来。他久久地站在塘边,眼瞅着黄土慢慢变潮,变黑,渐渐地融入西南稀烂的黑泥中,初始还能辨出,慢慢地模糊了……不断地有人把土攘进去,那些土来自泾阳、三原、渭南、户县、周至、蓝田,都是他熟悉的地方,都是他熟悉的黄土,身前身后是他熟悉的乡音……

 

34.

“天涯不改游子心,海角无泯故乡情”,在川的秦地商帮,准备在成都修建一座陕西会馆,以便在这里祭祀祖先,议事会商,宴请亲友,借宿停留,听戏娱乐。陕西人翻越秦岭,奔走金牛,一路吃尽苦头,下一步还要南下渝州,西去康定,为“货畅其流”而竭力尽智。他们远离故土,久羁异地,客地淹留,寄人篱下,其辛酸都深埋在各自的心里,想家啊!“外来的燕子独脚伙,本地麻雀帮手多”,他们也必须集结起来,有自己的地盘,述乡情、听乡音、吃乡食、见乡人,自己给自己营造一个“陕西”,自己给自己开辟一个心灵舒展之所。

 

35.

修建陕西会馆的动议提出,立即得到陕西商人的赞同,大家立刻集资在成都买地皮建会馆。但是当地成都人有些欺生排外,不想卖地给老陕,做了许多工作,成都人才把这个满是垃圾污水的烂泥塘高价卖给秦商,并言明不许动当地的一锹土。隐忍是关中人的本色,陕西人明白,他们没有挑拣的权利,他们只有接受的份儿。为了填平这个稀烂的坑,老陕们拿出了最简单最执着的笨办法,从各自的老家往成都背土,这成了一条必守的规矩,一个不可改变的约定俗成。

 

36.

在当地人惊奇不解的目光中,两年时间,芙蓉街烂糟糟的洼地硬是被陕西来的黄土填平,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劲儿,怎样的一种毅力啊,今天站在恢宏的陕西会馆前,我由衷地腾起一种冲动,一种拥抱祖先的冲动。敬佩、敬重之外是难以言说的感动。

这片高屋脊的挑檐建筑,嘉庆二年(1797年)又进行了一次修缮和扩充,变得更为恢宏壮丽。陕西会馆自建成以来,经过了历史的战乱、浩劫,也经历了数次修葺改变,当我们今天走进这座堂馆,仍旧为它的恢宏典雅而震惊。

 

37.

高大的厅堂,粗壮的石柱,朴实庄重的气势,歇山顶、宽廊厦,屋脊上有二龙戏珠的雕塑,值得一提的是两侧的飞檐,一边是武松打虎,一边是悟空战妖魔,那武松高举起半截哨棒,使尽力气朝老虎击去,老虎更非一般老虎,青灰的皮毛,张着大口,耳背尾翘,蓄势待发,一高一低,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飞檐的效果,将一组故事布置得栩栩如生。

现在陕西会馆的前部分是宾馆,依旧叫“陕西会馆”,灰瓦的屋檐,红漆的柱子,两只长满青苔斑驳的石狮蹲坐在大门两侧。“陕西会馆”的匾额是于右任所书,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陕西三原人,为家乡的会馆题字责无旁贷,理所当然。

 

38.

穿过宾馆,是一个树木蓊蘙的院落,石桥、亭榭、幽竹、芳草,立时将街上的喧嚣隔离开来,庭院中一左一右,两棵巨大的银杏爷爷般地站立着,至少在数百年以上了。楠木雕刻的花窗,高大厚重的门楣,严谨中显得活泼。廊柱上有副对联:

玉宇无尘,挂出峨眉半月

皇穹有象,飞来太华三峰

对联是光绪年间题写的,将四川峨眉和陕西太华二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蜀地的秦韵。

进入院中,我们立刻被绿色罩护,一身暑热顷刻退去,有清凉的风吹拂过来,带来一股栀子花的清香。宽大廊厦的阴凉下有茶桌有清茶,啊,今天到了这里依旧有回家的感觉。在这里,我们已经无法见到背土的张大哥,无法见到首创建馆的陕籍的老掌柜们,那些人走得远了。


(本篇完结)

(全本完结)

文章转载自网络

请尊重知识产权

侵权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