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日记系列 之 敦煌守望四十天06
第五天|6月5日
隋代420窟:永葆青春的菩萨
01
拜249窟所赐,昨晚的梦境非常闹腾,风雨雷电不绝于耳,神仙异兽纷至沓来,累得我像是自驾去了一趟“西魏”。所以上窟的路上,我抓紧这二十几分钟的车程再补了会儿觉,争取用更好的精神状态去攻克“诸神守护”的249窟。
“连词第一”
有了259窟的考核经验,今天大家的表现都轻松自然了很多。因为249窟是一个题材异常丰富的洞窟,所以我没有在讲述内容上再多做补充,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实现讲解的“丝滑柔顺”上。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讲解员应该不止于将洞窟的亮点讲给游客,在亮点之间的起承转合上也要做到自然流畅,这样游客才能够一直沉浸在文化艺术和历史风云当中,而不会因为生硬的跳转而频频“出戏”。
02
在之前259窟的讲解中,我已经比较注意这一点。而今天在249窟中,我从时代背景中的东魏高欢与西魏宇文泰争霸起兴,自然过渡到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竞争与共存,再以此引出249窟中“中西并列,神佛并坐”的壁画,之后从壁画中的天界回到人间,详细介绍了动静结合的山林野趣和狩猎场景,最终在壁画为何能够明艳千年的探讨当中结束讲解。整个过程比较流畅,而各幅壁画之间过渡自然,因此得到了刘老师的赞赏。他甚至说很多在莫高窟从事了十多年讲解工作的人,都还没有达到这样行云流水的程度。
我当然知道这是刘老师在用适度夸张的手法对我以及所有守望者进行鼓励,但依然不免心内窃喜。这时候老铁站出来送我一个“雅号”——他仿照阿难被称为佛弟子中“多闻第一”,而文殊被称为众菩萨中“智慧第一”的例子,戏称我为“连词第一”。我挺喜欢这个“雅号”,在未来离开敦煌回到江南的日子里,希望自己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与社会大众之间,也可以成为一个平凡但又不可或缺的“连词”。
03
早早考核过关之后,我盘坐在249窟美妙绝伦的窟顶之下,认真听着其他守望者的讲述,又发现了几种很有参考价值的讲解方式。比如有人将壁画中的各种异兽结合中国古代典籍做了详尽的整理和讲述:人头龙身(有典籍记载为虎身)被合称为“道教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它们脖子上分别长有13个头、11个头和9个头;“头似鹿,背有翼”的风神飞廉,《楚辞》中“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就提到了它;人头鸟身的千秋鸟,曾大量出现在中原墓葬壁画当中,象征着千秋万代,魂灵不灭。再加上壁画中的野猪、野牛、奔马、鹿群,简直就是构建起了一座神秘的“动物庄园”。我想这种讲解方式一定会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吧。
显然,我们这些远道而来“带艺投师”的守望者,没有谁愿意重复别人,都在试图讲述那个真正打动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敦煌。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