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571】
读物本·《文脉春秋》 第23集 四川会理
作者:蜜思蕾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3733
26
22
3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地理变化为背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单位,通过虚拟数字技术和现实世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城市发展的文脉印记,展现新时代的万千气象,用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的崭新视角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7-01 09:02:32
更新时间2024-07-01 10:41:42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居大山之下,立广川之上。

循文化坐标,见历史名城。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

 

01.

它地处西南偏远之地,却保留着许多中原文化遗风。它扼锁交通咽喉,是一座镇守于川滇交汇处的明代卫城。高楼深墙,晨钟暮鼓,展现了中央王朝镇守边疆的壮志雄心。它曾是茶马古道上的商旅重镇,马蹄声碎,印证着昔日的繁荣。这是一座由移民建起的城,一城烟火,一城乡愁。这座小城,就是会理。

每到辰时,钟鼓楼的钟声都会准时响起。会理人的一天,便在这余韵悠长的钟鼓声中开始了。过不了多久,古城的大街小巷已经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家经营了30多年的羊肉粉老店,一大早就已经坐满了人。饥肠辘辘的食客们早早地来到这里,只为了嗦一口地道的本地羊肉粉。

四川·会理

02.

丰沛的光热资源,山地与平原交汇的地貌,为全域放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出的会理特产 优质黑山羊,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黑羊肉,肉质细嫩,只需白水清煮,再搭配上筋道的米粉和浓郁的汤底,拌上主人精心调制的调味料,一碗羊肉粉,麻辣鲜香。食客们还有更多的选择,鲜美的鸡火丝,软糯的荞面粑粑,香酥可口的抓酥包子,这些街边美食,不少食材源自云南,烹调出的味道却是正宗的川味。美食兼容川滇两地风味,这源于会理独特的地理位置。

 

03.

会理,地处四川省最南端,金沙江北岸,与云南省隔江相望,是两省交界处的一个交通要冲。明代一位四川的都御史曾上书朝廷,强调这里战略位置的重要,“此在云南不得不征,在四川不得不备”。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中提及一条古道,它便是从成都平原出发,穿越云南,最终通往南亚的“蜀身(yuān)毒道”。这条古老的国际交通线,属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会理就是这条古道由川入滇的重要节点。早在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在这里设县建制,史称会无县。

 

04.

此后,会理虽几经更名,却始终离不开一个“会”字。正是源于这里是“川原并会”之地,一个“会”字沿用了2000多年。明初,朱元璋在全国战略要地设立卫所。会理最初是全国2500多个千户所中的一个,后又晋升为“卫”。按明代建制,此地应驻守军民4700人,多数是从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从征而来。曾经担任会理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的唐翔,从小在会理长大,他的母亲是移民的后裔。在他看来,会理古城就是明代卫所制度一个珍贵的历史遗存。

 

05.

土为金,砖为银,在夯土墙外包裹上墙砖,当地俗称金包银。砖石间以石灰,糯米浆等作为粘合剂,这样的建筑模式增强了城墙的防御性和坚固性,很好地应对了南方的潮湿气候。城墙的使用年限得到极大延长,可以屹立百年不倒。明初在设立卫所的同时,又实行军屯。到卫所服役的军人必须携带家眷,他们既承担军事防御的职责,又要从事生产养活自己。而一旦被列入军户,就要世代相继,不能随意变更。这些来自中原的军民便扎根异乡,在此世代繁衍。

 

06.

古城内现存最老的一座宅子 胡家大院,至今生活着当年军户的后裔。胡家祖籍江西泰和,明朝朱元璋时期跟随征南将军来到了会理。自从胡家先辈从征来此,胡家人已在这里生活了14代,历时400多年。至今,胡家人的祠堂里仍保留着朱元璋画像。奉旨从征,屯垦戍边,胡家世代以此为荣。迁入了会理的移民,带来了各地的建筑形制。和当地的许多民居一样,胡家大院采用四合院的格局,又有新的变化。正房和厢房前有长长的屋檐飘出,突出的屋檐和门廊连通,这样的房屋设计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

 

07.

会理素有“小春城”之称,降雨不多,但却十分集中,因此先人们便想出这样的法子,方便住家在雨天穿行。宽宽的出檐也能避免雨水侵蚀,起到保护墙面的作用。会理始于军事,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因防御需要而建起的城,它在营建之初也和中国的许多古城一样,不会忽略山、水、城的和谐统一。

会理古城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内城是明代最早修建的主城,内城以钟鼓楼为中心,形成以十字街为主街的棋盘式格局。自建成至今,虽历经600多年,但这个基本格局至今没有改变。

 

08.

内外城连接组合,状似有隔舱的船,因此会理也有“船城”的别称。会理古城连接内城与外城的北门城楼又叫拱极楼,始建于明洪武31年,是古城中建筑年代最久的建筑。城门上镌刻着“永固北辰”四个大字,寄托了当地军民对中央王朝江山永固的企盼。相传,拱极楼在修成后,楼上原本设有巨鼓。与城中心的钟楼互相配合,晨钟报晓,暮鼓定更。遭遇入侵时,还可以发出警报。

 

09.

即便是平常的日子,胡家也要架起一炉火锅,一家人围炉而坐,其乐融融。在会理,几乎家家都有一口铜火锅。火锅一向是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而会理人吃出了大场面。当地每年都要举办黑山羊美食节,100多口火锅连吃三天,吃的是个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虽然地处四川,会理火锅却不同于热辣的川式火锅,反而更接近北方的铜锅涮肉。据说,这吃火锅的习惯也是中原移民带来会理的。蒸腾的火锅里是对远方故土的记忆,是割舍不断的乡愁。军户移民不仅带来火锅的美味,还带来制作铜锅的手艺。

 

10.

会理自古产铜,四川省已探明的80%以上的铜矿储量都富集于此,是川西南地区最大的铜产地。得天独厚的铜矿资源,使铜火锅的制作在当地最终发展成一门延续了几百年的行当。从冶炼铜坯到最终定型组装,制作一口铜火锅需要数十道工序。其中,锻打的环节至关重要。需要三位匠人协同作业,一人掌控方向,另两人趁着同批高温软化时迅速锤打塑形,才能锻打出锅体的形状。一口标准口径的家用铜锅,往往也需要六万多次的锻打锤击。锅体上留下的这些细密的锤纹,斑斑点点,有着手工制作特有的韵味,是匠心独具的印记。

 

11.

移民还把火锅美食传给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在今天会理的彝族村寨,火锅也成了迎接贵客的美味。卫所制度和中原移民的迁入,使会理成为一个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融合之地。今天会理辖区的面积仅有4527平方千米,现居在此的居民却有汉族,彝族,藏族,回族,傣族等35个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县级行政区之一。会理是一个要地,也是一个福地。宜人宜居的气候条件,让这座多民族聚居的小城,自有一种安逸闲适的节奏。

 

12.

古意盎然的老宅院,浓郁的生活氛围,吸引着来此观光的游客。许多初次来会理的人都会惊讶于,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城,为何会有这样浓郁的书香气息?其实会理文化传承的历史,也和明代的军屯制密切相关。明代,因军屯制而不断迁来的移民,更是像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让中原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这是清乾隆十六年开设的一个书院旧址,曾是会理州最高学府。书院供参与科举考试的学子读书备考,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崇文尚学之风。

 

13.

据记载,会理这样一个在王朝版图上的县级小城,明清两代考中贡生、举人、进士的有218人。科甲巷,就是因走出过许多近士和举人而得名。不同于安静的科甲巷,人流熙壤的南北大街一直都是会理古城最主要的一条商业街。当年南来北往的马帮,就是沿着这条街,上四川下云南,将各地物资在此进行交易。南北大街上的这个大宅院,是清末当地一位富商留下的院子,它曾是古城内最大的商号。当年经营的皮毛,药材,红铜器远销至成都,重庆,昆明等地。

 

14.

院子的一角今天已被改造成了一家咖啡馆,当地年轻人的一场聚会正在进行。小院的主人宋丹在会理出生长大,她喜欢这个老院子,当初改造时刻意保留下不少原有的面貌。南北大街见证了茶马古道给会理带来的商贸繁盛。这个名叫西成巷的小巷,则是过去手工业者聚居的区域。根据地方史志记载,会理在清代中期已形成“十行九会”。其中就包括铜器,绿陶等手工业者行会。茶马古道和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共同促进了会理手工业的发展。

 

15.

韩春银也是一位军屯移民的后裔,他的祖辈在明代从南京迁来会理。清朝时,家中先辈就开始从事制陶业,到韩春银已传承到了第五代。会理铜矿资源丰富,在铜矿的开采中会产生一种共生矿石 孔雀石。孔雀石浓绿鲜艳,研成粉可以作为一种高级颜料。相传,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中,那一抹惊人的绿色就源于它。窑变是指瓷器的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变化而发生的不确定性变化,常给人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16.

在1260摄氏度的高温下,以天然孔雀石配制的釉料发生熔融反应,矿物质混溶,结晶,发色等烧制完成,冷却后的器物表面便呈现出一种温润通透的碧绿。而这个过程中变幻莫测的窑变,让绿陶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绿,每一件的色彩都有细腻而丰富的变化,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会理人不仅烧出了精美的绿陶,另一项古老的烧制工艺也被保留至今,还承担起特殊的使命。会理市郊外的一处老砖窑,今天是出窑的日子。

 

17.

尹越,会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工作人员,他在参与古城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发现城内很多古建筑使用的青砖青瓦,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坚实耐用。隐约由此萌生一个想法,能否研究和复制出传统砖瓦的制作工艺,提升修复工作的质量。他在当地找到这家窑砖厂,合作探索复原传统建材的制造工艺。要烧制出老砖瓦的品质和特有的古朴感,模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瓦桶就是古法制瓦的传统手工模具,目前在全国各地都已不多见。桶形的模具可以把泥坯压实成弧形的瓦坯,再经晾干、烧制最终完成。

 

18.

会理古城的古建筑修建于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用砖规格不一。使用传统手工模具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精细调整形状与尺寸,从而确保每一块墙端都能精准适配不同建筑的修复需求,延续建筑应有的历史风貌。一砖一瓦,会理人正以古人的匠心精心守护着这座古城,也传承着先辈对家园的热爱。

今天,每当夜幕降临,会理人还会聚集在古城门前的广场,放起“坝坝电影”。“坝坝”意指平坦的空地,四川不少地区把露天电影又称为坝坝电影。会理与电影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会理因地处战略要地,成为西南大后方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站。

 

19.

也就是在那段艰难岁月,电影第一次走进了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军事卫城,激励了军民抵抗侵略的决心。广受当地人欢迎的坝坝电影是对古城历史记忆的一个延续,也让古城的夜晚平添浪漫。

今天,会理的知名度正持续攀升,这座原本隐身山间的小城正变身为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2023年,会理共接待游客525万人次,平均每个会理人要接待13个外来客,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45%。如果是在每年八九月间,来到会理的人还常常会带走几颗当地出名的特产 石榴。2023年,会理石榴种植面积超40万亩,占全国四分之一,年产果品77.4万吨,能为全国人民每人提供一斤石榴。石榴花开幸福来,会理 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千年驿站甜蜜不减,阳光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