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接受美学理论的这样一种形象说法如今却成为一句现代俗语,家喻户晓。这句话一方面在说明文学接受和阐释的相对性,说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因人而异的;另一方面其实也在暗示哈姆雷特性格自身的复杂性,暗示任何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可能都是一种矛盾性格,都是双重人。
在当下的世界文学中,英语文学无疑是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语种文学,因为作为其工具和载体的英语已是真正的“世界语”,英语成为众多非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母语,成为世界范围内为数更众者的第一外语;在英语文学中,被阅读最多的作家毫无疑问是莎士比亚,他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英语作家,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中继荷马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2在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可能就是他的五幕悲剧《哈姆雷特》,这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结构最为繁复、篇幅最大、在世界各地舞台上被上演最多的一部剧作,是世界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在《哈姆雷特》这出戏中,一号主角肯定就是以其名字命名这部剧作的哈姆雷特。如此一来,哈姆雷特也就成了人类文学中最著名的文学形象,至少是最著名的文学形象之一;而在这个形象身上,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所穷追深究的,就是他性格的矛盾性,或曰双重性。
哈姆雷特是一个双重人,他似乎是一个谜,一个待解的题。他是思想着的哲人,还是处心积虑的复仇者?是命运的主宰,还是伺机而动的机会主义者?是优柔寡断的王子,还是义无反顾的王储?最后,他是一个失败者,还是胜利者?是一个悲剧人物,还是一种理想形象?
3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在德国威登堡大学留学,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后回国奔丧,看到叔父克劳狄斯已经登上王位,母亲乔特鲁德已经改嫁叔父,他对叔父和母亲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疑惑和不满。父亲的亡灵在深夜的城堡露台上向哈姆雷特显容,透露了他被他的亲弟弟谋杀的真相,并让儿子替父报仇。哈姆雷特由此成为一个负有使命的人,也成了一个时刻寻求机会、心神不定的人。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动机,他拒绝了御前大臣的女儿奥菲利娅的爱情,装疯卖傻。为了窥视叔父的真实内心、验证父亲亡灵所言之真假,哈姆雷特让前来宫中献技的戏班演员们再现凶手害死国王、篡夺王位、霸占王后的故事,叔父在观剧时的惊慌表现让哈姆雷特坚定了复仇的决心,与此同时,哈姆雷特也开始面临来自叔父的更大威胁。
4第三幕中,哈姆雷特在一个房间里单独遇见正在忏悔的叔父,他本有机会趁机刺杀,但他想道:父亲是在花园里午睡时被他弟弟毒死的,因此来不及忏悔,至今仍在炼狱里受煎熬,而叔父若在忏悔时被杀,反倒有机会上天堂,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哈姆雷特因此放弃了这个杀死叔父的时机。其实,哈姆雷特此时也很有可能是在为自己的犹豫不决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而在接下来的一个场景中,面对母亲时的哈姆雷特则表现得更加坦然和勇敢,他不仅怒斥母亲的忘恩负义,还一剑刺死藏在帷幕后面窃听的御前大臣(当然,他认为帷幕后面的人就是新国王)。新国王决定把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设法逃脱,回到祖国,后得知疯癫的奥菲利娅落入河中溺亡。见哈姆雷特回国,新国王便挑唆御前大臣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亲报仇,用沾有毒药的剑与哈姆雷特决斗。
5在全剧最后一幕,哈姆雷特被雷欧提斯的毒剑刺中,但他夺过雷欧提斯的剑也刺伤了对方,最终又用这柄毒剑刺死新国王。新国王曾担心雷欧提斯刺不中哈姆雷特,另为哈姆雷特备下一杯毒酒,这杯毒酒却被王后误饮。就这样,四个主要角色均在最后一幕相继死去,完全符合“悲剧”的要求。
在这个“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剧名的另一种汉译)中,哈姆雷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他履行使命的过程却跌宕起伏,他的内心也始终充满彷徨和犹疑,比如他对父亲亡灵之言的半信半疑,他对叔父弑兄罪行的猜度,他用装疯卖傻来掩饰自己,他通过拒绝奥菲利娅的爱情(同时也是他自己的爱情)来保护自己,等等。他的优柔寡断、意志薄弱更体现在他的言语中,莎士比亚在剧中共为哈姆雷特安排了六七段长独白,其中又以哈姆雷特在第三幕第一场见到奥菲利娅之前道出的那段独白最为著名:
6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
7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朱生豪译文)
8哈姆雷特思考的核心问题,就是“to be, or not to be”。这个简单的英文句子有多种汉译,如“生存还是毁灭”(朱生豪译文),“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梁实秋译文),“活下去还是不活”(卞之琳译文),“活着好,还是死了好”(方平译文),“是存在还是消亡”(孙大雨译文),“是活着,还是死去”(傅光明译文),还有人干脆译成“做还是不做”。这里的种种译法,都传导出了哈姆雷特性格中最典型的特征,即犹疑和优柔。去做,就是去完成父亲的意愿,这无疑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不仅是哈姆雷特所面临的生命危险,而且还包括对王国未来的担忧,对母亲的怜悯,对奥菲利娅的爱情,等等。有人还解释:这里的“做”就是自杀的举动;不做,对于哈姆雷特而言可能是一个更加艰难的选择,因为这不仅关涉父亲的意愿,而且也关涉维护王国的公正、回应自己良心的呼唤等问题,当然,也包括如果不自杀该如何活下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