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579】
读物本·梁晓声文集2【悲喜浮生 苦思甜】
作者:妙音🎵🎶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8325
64
112
145
4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梁晓声文集2,电视剧《人世间》原作者的真实经历,泪点无数,感慨万千,不愧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感受名家人生,体会世间百态,更加感恩知足!习读专用,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11-18 14:12:10
更新时间2022-11-18 14:26:2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习读专用,不作商用,如侵联删。

 

 

 

 

妙音推荐语:

 

        梁晓声,原名梁绍[shào]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逾千万字。代表作有《雪城》《年轮》《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风雪》。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本系列是梁晓声的人生总结与心灵独白。既有他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家庭、父子、母子、兄弟温情的回忆与勾勒,更有对生活、社会的哲思与热望。温厚与清醒、严肃与幽默、小情愫与大情怀兼具。当我通过文字走进他的生活,感受着不一样的经历。有唏嘘,有感叹,数次泪水夺眶而出……很幸运自己真的生活在最好的时代,珍惜与感恩一切。愿这场读书之旅,您会收获满满!

 

 

 

 

 

 

悲喜浮生 苦思甜 【2】

 

 

我的少年时代

 

1.

怎么的,自己就成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了呢?仿佛站在人生的山头上,五十岁的年龄已正在向我招手。如俗话常说的——“转眼间的事儿”。我还看见六十岁的年龄拉着五十岁的手。我知道再接着我该从人生的山头上往下走了,如太阳已经过了中午。不管我情愿不情愿,我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于是茫然地,不免频频回首追寻消失在岁月里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2.

我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父亲是建筑工人,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工人。我六岁的时候他到大西北去了,以后我每隔几年才能见到他一面,在十年“文革”中我只见过他三次。我三十三岁那一年他退休了,在我三十三岁至四十岁的七年中,父亲到北京来,和我住过一年多。一九八八年五月他再次来北京,已是七十七岁的老人了。这一年的十月,父亲病逝在北京。父亲靠体力劳动者的低微工资养活我和弟弟妹妹们。我常觉得我欠父亲很多很多。我总想回报,其实没能回报。如今这一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

 

 

3.

母亲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就没穿过新衣服。我是扯着母亲的破衣襟长大的。如今母亲很是有几件新衣服了,但她不穿。她说,都老太婆了,还分什么新的旧的。年轻时没穿过体面的,老了,更没那种要好的情绪了……小胡同,大杂院,破住房,整日被穷困鞭笞[chī]得愁眉不展的母亲,窝窝头、野菜粥、补丁连补丁的衣服、露脚趾的鞋子……这一切构成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物质的内容。

 

 

4.

那么精神的呢?想不起有什么精神的,却有过一些渴望——渴望有一个像样的铅笔盒,里面有几支新买的铅笔和一支书写流利的钢笔;渴望有一个像样的书包;渴望在过队日时穿一身像样的队服;渴望某一天一觉醒来睁开眼睛,惊喜地发现家住的破败的小泥土房变成了起码像个样子的房子,也就是起码门是门,窗是窗,棚顶是棚顶,四壁是四壁。而在某一隅[yú],摆着一张小小的旧桌子,并且它是属于我的。我可以完全占据它写作业,学习……如果这些渴望都可以算是属于精神的,那么就是了。

 

 

5.

小学三年级起我是“特困生”“免费生”。初中一年级起我享受助学金,每学期三元五角。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每学期三元五角,每个月七角钱。为了这每个月七角钱的助学金,常使我不知如何自我表现,才能觉得自己是一个够资格享受助学金的学生。那是一种很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负担。用今天时髦的说法,“活得累”。对于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我,由于穷困所逼,学校和家都是缺少亮色和欢乐的地方……

 

 

6.

回忆不过就是回忆而已。写出来则似乎便有“忆苦”的意味。我更想说的其实是这样两种思想——我们的祖国它毕竟在发展和发达着。咄咄逼人的穷困虽然仍在某些地方和地区存在着,但就大多数人而言,尤其在城市里,当年那一种穷困,毕竟是不普遍的了。如果恰恰读我这一篇短文的同学,亦是今天的一个贫家子弟,我希望他或她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梁晓声能从贫困的童年和少年度过到人生的中年,我何不能?我的中年,将比他的中年,还将是更不负年龄的中年呐!

 

 

7.

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十分幸福,无忧无虑,被富裕的生活所宠爱着,诚然是令人羡慕的,诚然是一件幸事。我祝愿一切下一代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和少年。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不是这样,也不必看成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不必以为,自己便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了,更不必耽于自哀自怜。我的童年和少年,教我较早地懂了许多别的孩子尚不太懂的东西——对父母的体恤,对兄弟姐妹的爱心,对一切被穷困所纠缠的人们的同情,而不是歧视他们。

 

 

8.

对于生活负面施加给人的磨难的承受力,自己要求于自己的种种责任感,以及对于生活里一切美好事物的本能的向往,和对人世间一切美好情感的珍重……这些,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也可以认为,是生活将穷困施加在某人身上,同时赏赐于某人的补偿吧。倘人不用心灵去吸收这些,那么穷困除了是丑恶,那对人生多少有点儿促进的作用都没有了……愿人人都有幸福的童年和少年……

 

 

 

 

我的中学

 

9.

我的中学时代是我真正开始接受文学作品熏陶[táo]的时代。比较起来,我中学以后所读的文学作品,还抵不上我从1963年至1968年下乡前这五年内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多。在小学五六年级,我已读过了许多长篇小说。我读的第一部中国长篇小说是《战斗的青春》;读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在中学我开始知道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外国伟大作家的名字,并开始喜爱上了他们的作品。

 

 

10.

我在我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有几处引用了希腊传说中的典故,某些评论家们颇有异议,认为超出了一个中学生的阅读范围。我承认我在引用时,有自我炫耀的心理作怪。但说“超出”了一个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证明这样的评论家根本不了解中学生,起码不了解六十年代的中学生。我的中学母校是哈尔滨市第二十九中学,一所普通的中学。在我的同学中,读长篇小说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分男女同学,大多数都喜欢读长篇小说。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