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读专用,不作商用,如侵联删。
【陪你读书18】
《撒哈拉的故事》下篇
旅行的快乐在于体验过程
1.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并非全然是美好的。这里有传统的礼教观念,其传统观念束缚着女性,女性必须用布把自己包裹起来,必须戴着面纱,不得同男人说话,甚至小小年纪的女孩们常常就像长舌妇一般议论着他人的八卦。散文集的最后一篇《哭泣的骆驼》,就讲述了这样沉重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班牙殖民地——西属撒哈拉动荡局势之下。巴西里、沙伊达和鲁阿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巴西里是游击队首领,他的妻子沙伊达是一名助产士,他的弟弟鲁阿是一名警察。
2.
巴西里和沙伊达都是那片贫瘠沙漠上接受过教育的有识者。巴西里如同一位王子,英俊儒雅,而沙伊达就像天使,美丽优雅。巴西里为争取民族独立带领游击队同西班牙和摩洛哥政府对抗。他为了保护沙伊达,七年来一直隐瞒两人之间的夫妻关系,而作为弟弟的鲁阿,一直默默地在背后保护着沙伊达。这种亲情与友情的联结,让三毛与荷西感到震撼与钦佩。一次,三毛与荷西冒着生命危险到鲁阿家参加家庭聚会,还没到门口,鲁阿的弟弟早早地来迎接他们。
3.
全家人都在为家庭聚会而忙活,鲁阿的母亲和妹妹们宰羊制作美食,父亲将每个女儿都有的一副银脚镯送给了三毛。他们一家于动荡时局中相聚着,不谈政治,全情投入。因为每一次相聚,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是否还有下一次的团聚,还是未知。过了这天,巴西里和兄弟们又要为民族独立而战了。尽管他们的战斗与渴望民族的独立的愿想就像天方夜谭,但他们立志为民族而战的精神在这片大漠上闪着光辉。然而,他们最后的结局却是那么令人难过。
4.
巴西里被杀,沙伊达成了替罪羊,被处以极刑,手段极其残忍。沙伊达在临死前受尽了折磨与屈辱,而鲁阿为了保护沙伊达也惨死在自己人手下……故事的结局,是在沙漠骆驼的屠宰房,呈现了血淋淋而悲惨的一幕,只留下骆驼在哭泣。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心里留下的,是家人团聚时温暖、兄弟情义的感动,更有沉重的悲伤。三毛为我们呈现了在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当地的勇士尽管对自己的国家与人民有清晰的认识,但他们仍旧坚守着自由信念,追求民族的独立,为向往的生活而战斗。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他们的精神才显得高贵,他们的爱情才更让人心疼。
5.
另一篇《娃娃新娘》,讲述的是女孩姑卡的出嫁。十岁的姑卡已被家长安排结婚,被迫进入成人的世界。整个结婚的过程,最令三毛愤怒的就是迎亲的时候。三毛写道:“最气人的要算看迎亲了,阿布弟下了车,跟着一群年轻朋友冲进姑卡坐着的房间,也不向任何人打招呼,上去就抓住姑卡的手臂硬往外拖,大家都在笑,只有姑卡低了头在挣扎。因为她很胖,阿布弟的朋友们也上去帮忙拖她,这时她开始哭叫起来,我并不知她是真哭假哭,但是,看见这批人如此粗暴的去抓她,使人非常激动。我咬住下唇看这场闹剧如何下场,虽然我已经看得愤怒起来。”
6.
这还只是前奏,之后他们一面打,姑卡一面被拖到吉普车旁去。三毛对姑卡高声叫:“傻瓜,上车啊,你打不过的。”而姑卡的哥哥却对三毛笑着说:“不要紧张,这是风俗,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这样拚命打才是好女子……等一下入洞房还得哭叫,你等着看好了,有趣得很。”阿布弟拉开布帘进去了很久,不知过了几世纪,听见姑卡如哭泣似的叫声,然后就没有声息了。虽然风俗要她叫,但是那声音叫得那么的痛,那么的真,那么的无助而幽长。
7.
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来时,他的朋友们就开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三毛,你想我这样很快会有小孩吗?”她轻轻地问三毛。而三毛不知怎么回答她,她过去胖胖的脸在五天之内瘦得眼眶都陷下去。“给我药好吗?那种吃了没有小孩的药?”她急急的低声请求三毛。而三毛一直移不开自己的视线,定定的看着她十岁的脸。“好,我给你,不要担心,这是我们两个之间的秘密。”并轻轻拍着她的手背,“现在可以睡一下,婚礼已经过去了。”
8.
从三毛的描述中,我们读出了那种愤怒与悲切,不由地不寒而栗。在场只有三毛与荷西两个外地人,他们只能愤怒,只能静静坐着、眼眶湿润。婚礼,本应是收获美好与祝福的仪式。在撒哈拉,仍有体现对女子的轻视与迫害的旧习俗。妇女即使遭受着如此残暴的对待,她们也无力反抗,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观念早已在她们心中根深蒂固。陋俗的存在,无论在哪里,都在伤害者一个民族的尊严。因为弱势的那一方,是这个民族的受伤者。如此,这片土地上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
9.
三毛以纪录片式的笔调,描写了这些旧俗场景,同时也传达了她对文明世界、对平等与正义的崇尚。除此之外,还有《芳邻》一篇也读来让人印象深刻。三毛的邻居常常到她家来借东西,并且不会还回来,到后面这些邻居越发觉得理所当然起来。在《荒山之夜》一篇中。三毛与荷西外出找化石,荷西不慎掉入一个泥潭,三毛跑出去找人帮忙,却遭遇三个当地男人的骚扰,最后还是靠三毛自己救出了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