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8075】
读物本·【细品红楼梦中人10】李纨篇
作者:妙音🎵🎶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5351
33
54
80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李纨篇】全文31段。细品红楼梦中人,带你解读金陵十二钗,愿有人待你如初。习读专用,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1-13 14:36:15
更新时间2023-01-13 14:43:55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习读专用,不作商用,如侵联删

 

 

 

 

 

李纨·稻香村中,活死人墓

 

心比身先老

 

1.

在大观园中,李纨[wán]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一帮子姑娘奶奶之中,唯独她是个寡妇,在中国文化里,寡妇似乎总是和闺怨联系在一起,因为寡妇总是寂寞的,而寂寞则意味着压抑和渴求,通俗文学中寡妇大多被塑造成风流的形象,所以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但在李纨的身上,我们几乎感觉不到什么怨气,当我试图去探究这个人物的内心时,扑面而来的是沉沉的暮气。

 

 

2.

的确是暮气,历来的影视剧都将李纨[wán]塑造成一个近似于大妈的形象,而实际上,她一开始出场的时候,正值青春少艾,跟凤姐应该年龄相仿。没有人指责演员的年龄偏大,可能是因为在大家心目中,李纨就该是这么一副未老先衰的长相。《红楼梦》本是一部青春之书,大观园中的姑娘奶奶们身上大多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除了李纨。你无法把飞扬、鲜艳、丰盛、轻盈这些青春的独有标签往她身上贴,风光明媚的稻香村,因为有她住在那里,倒像金庸笔下的活死人墓,感觉不到任何生机。

 

 

3.

第四回作者提及李纨[wán]时,已经奠定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基调: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守中承继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事迹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jiù]为要。取名李纨,字宫裁。

 

 

4.

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闻无见;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zhǐ]诵读而已。她把自己活成了一面活牌坊,自从丈夫死了之后,她生命的火花似乎也已随之熄灭,余下的只有灰烬。行酒令时,众姐妹抽得的花签均是娇艳的杏花、牡丹之类,唯独她,抽中了一支“霜晓寒姿”的老梅,众人均说极配,仿佛在大家心目中,已经默认了她已老去。

 

 

5.

通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个十二钗中的人物都会有一回正传,比如说“矢[shǐ]孤介杜绝宁国府”可以看作惜春正传,“懦小姐不问累金凤”是迎春正传,可是作为荣国府中的珠大嫂子,李纨并没有作为独立主角出场过。在小说中许多重要事件中,李纨都在场,可是她永远只能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也许这正如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她只不过是个畸[jī]零人,所谓畸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余人。

 

 

6.

对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李纨是清醒自知的。她从不像凤姐那样好出风头,而是默默地缩在一角,甘于处在被忽略被漠视的地位。在贾母、王夫人面前,她表现得仅仅是淡淡的礼貌,从未过分热络过;她也和一群小姑子起诗社、行酒令,但从不和任何一个人走得太近;王夫人让她代理家政,她任由探春出头,自己只不过应了个虚名罢了。她对谁都宽大,对谁都不计较,所以下人们称她为“菩萨”。

 

 

7.

我们无从知道,每一个耿耿长夜,她是如何挨过去的,她唯一一次诉苦,是在第三十九回的螃蟹宴上,李纨因平儿触动心事,说起贾珠在世时,也有几个房里人,可惜这些人守不住,日日在屋里不自在,只好趁年轻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说着滴下泪来。面对李纨的哭诉,大家是如何反应的呢?书中写道,见她如此,众人都道:“又何必伤心,不如散了倒好。”说着便都洗了手,大家约往贾母、王夫人处问安。

 

 

8.

看到这禁不住让人感叹,偌大一个家族,可能都只顾得上像乌眼鸡一样斗来斗去,维护自己那点小利益,又有谁真正体恤过一个寡妇的辛酸呢?于是再出现在人前的李纨,又是那样淡定冷静古井无波了,或许她早已明白,流泪并不能招来大家对她的同情,反而会令人厌弃。无论如何,寡妇都不是一个使人快乐的角色。那么她的内心是否真的如外表一样枯槁[gǎo]呢?并不。大观园中的诗社,足以让我们看到她心灵一角的微光。

 

 

9.

探春发起诗社,她是第一个积极分子,自告奋勇担任了“社长”,并且拿出自己的稻香村作为社址;每次举办诗社时,她都极力维护自己的主张,第一社的诗题“咏白海棠”也是她想出来的;宝玉作诗三次落第,她想出一种高雅的处罚,派他去到妙玉的栊翠庵乞红梅,连黛玉都称赞这种处罚方式:“既高明,又有趣。”较之凤姐主张罚他每人房里扫地要来得风雅,也显示出了她书香门第的出身。正是这些细微的闪光点,让我们发现,李纨并不像她的婆婆王夫人那样,无趣得令人讨厌,受过的良好教育给了她细腻的审美情趣,她完全具有感知美好的能力。

 

 

10.

但诗社时光仅仅是她生命中的吉光片羽,除此之外,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李纨,还是像个泥塑木偶,既无才干,也无闲情。你可以说是万恶的封建制度遏杀了李纨的生命激情,但是仔细想想,制度真的是唯一的刽子手吗?一味迎合制度的她何尝不是制度的帮凶?稻香村黄泥院墙中,“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遗憾的是,这村子的主人,早已自觉自愿地将生命窒息在一堆灰烬中,只有辜负这良辰美景了。怕只怕,心比身先老。

 

 

 

 

妯娌之间

 

11.

作为荣府的两个少奶奶,李纨和王熙凤是血缘最近的妯娌,感情照理应该很好才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比较起来,凤姐反而和宁府的尤氏更要好些,当然她最好的朋友是低一辈的秦可卿。贵族相交其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是讲究气性相投的。凤姐和李纨实在是没半点相似的地方;凤姐动,李纨静;凤姐俗,李纨雅;凤姐飞扬跳脱,李纨沉默低调;凤姐争强好胜,李纨抱朴守拙。

 

 

12.

由于家庭教育和先天性格的原因,李纨被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她的一言一行都透着股淑女范儿,务求有礼有节。而凤姐呢,整个人生的底色都是飞扬夺目的,她的人生字典中没有“中庸”两个字,对于封建伦理中强调的夫为妻纲那一套并不当回事。所以这两个人可能在骨子里谁也瞧不上谁。就凤姐而言,她所欣赏的人,都是积极有为爽利能干的,如主子中的秦可卿,以及丫鬟中的小红。这些人有个共同特质,就是都不那么墨守成规,为达目的不是太在乎手段。

 

 

13.

而李纨呢,从为人行事到审美品位在那个时代都是极主流的,她绝不会瞧得上小红那种一心想攀上高枝的丫头。这点从她对诗歌的评判中可见一斑,对黛玉那种风流别致的风格,她就有点欣赏无能,她更喜欢的还是宝钗的诗,因为够温柔敦厚。可别说,宝钗倒有点像青春版的李纨,特别是明哲保身和抱朴守拙这方面,只不知,宝玉出家后,青年守寡的她是否也会像李纨一样过着槁木死灰般的生活呢?

 

 

14.

言归正传,妯娌之间原本就容易攀比,何况凤姐和李纨这对志不同道不合的妯娌。只是如果真要比的话,李纨看起来处处都不占上风。论相貌,她不如凤姐美艳;论管家,她不如凤姐能干;论人气,她也输给了凤姐。说到人气,可能有人不服气,觉得菩萨似的李纨怎么会输给心狠手辣的凤姐,但如果细看一下原文,会发现我此言不虚。

 

 

15.

在长辈里面,虽然贾母说她寡妇失业挺可怜的,但只是每月多给了她一点月例银子,并不如何疼爱她,哪像凤姐,简直就是贾母的心尖肉,她的婆婆王夫人对这个媳妇也并无感情,反而更倚仗侄女王熙凤;在平辈里面,不管是双玉还是宝钗,都明显和凤姐更亲;在下人里面,恨凤姐的虽多,一个平儿、一个小红,对她可是死心塌地,可李纨身边就没有个信得过的膀臂。

 

 

16.

这就难怪,李纨有时会忍不住流露出对凤姐微妙的嫉妒。李纨带着众姊妹去邀请王熙凤加入诗社做“监社御史”,好解决经费问题,借此机会,她似假带真地教训了凤姐一顿:凤姐笑道:“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勾了我去,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

 

 

17.

……李纨笑道:“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凤姐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因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期!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suō]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涸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18.

李纨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抱不平,……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

 

 

19.

从李纨和凤姐的这次交锋来看,她的小宇宙偶尔爆发起来,牙尖嘴利的程度可不在凤姐之下。有人分析这一段说,李纨实际上是个吝啬鬼,每年有好几百两银子进项,也不愿意拿点钱出来。这种说法我觉得太过于苛责了,李纨的确是个精明人,可仅仅是不肯吃亏而已,没到一毛不拔的地步。再说她进项原本有限,哪比得上凤姐财大气粗?

 

 

20.

不过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得出李纨自保为上的处世哲学,她不像凤姐那样疯狂敛财,但不该她出的,她也一分都不会往外面出。在对待贾府的态度上,李纨和凤姐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始终抱着明哲保身的想法,对不涉及自己利益的事,一味地和稀泥;后者则把自己的命运和贾府紧紧拴在一起,很多时候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不惜得罪人。这种态度决定了她们的人生走向,当整个大家族走向覆亡的时候,凤姐自然是随之一起殉葬,而李纨却得以善终。

 

 

21.

纨者,完也。和充满争议的王熙凤相比,李纨的形象的确要正面得多,她没有明显的优点,更没有明显的缺点,可就是让人爱不起来。像凤姐这样的人,在很多读者心目中是一位可人,可是李纨呢?只怕很少有人会认为她可爱吧。李纨这一生,以漫长等待换了老来富贵,也算是有个好的结局,只是从人生的质量来说,总觉得输了凤姐几分光彩。

 

 

 

 

李纨的结局猜想

 

22.

近来重读《红楼梦》,我想起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曹公究竟对李纨的态度如何。很多红学家比如说王昆仑,认为曹雪芹是把李纨当成节妇典型来赞赏的,那么真的如此吗?我们且来看这首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从结尾两句来看,讥讽之意溢于字间。到此我才恍然大悟,曹公一支笔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绝不能从表面上的褒贬来判断他对一个人的喜恶。

 

 

23.

比如说写到黛玉和宝钗时,他总是写众人说宝钗如何如何好,说黛玉如何如何不及,其实那只是众人的看法,作者的真实想法恰恰相反。这一原则同样可以应用到凤姐和李纨身上,凤姐明明是浑身缺点值得批判的,但在曹公的笔下,终究是惋惜多过批判;李纨明明没什么大毛病,作者的用词却往往无意中流露出对这一人物的不喜,试想若是真心敬爱的话,他怎么会用槁[gǎo]木死灰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大嫂嫂?

 

 

24.

谁都无法否认《红楼梦》浓重的自传色彩,作者的态度投射在书中就是宝玉的态度,那么宝玉究竟和哪位嫂嫂更亲厚?依我来看,不是他的嫡亲嫂子李纨,而是隔了一房的琏[liǎn]二嫂子。宝玉不和李纨亲近,首先是性格气质上不投。对起诗社还有印象的读者应该记得,每次在评判诗歌高下时,李纨总是力推宝钗的诗为上,而宝玉则更向着黛玉。这里除去感情的成分,也涉及两人完全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25.

在书中,李纨是个典型的封建淑女,自然会极力拥护同一派系的宝钗,宝玉、黛玉则属于非主流的叛逆代表,双方的气质根本格格不入。作为不肖派的掌门人宝玉,肯定对大嫂嫂奉行的“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并不欣赏,这也决定了两人的关系无法亲密。书中有个细节我还记忆犹新,贾政率宝玉等人给大观园题匾额,走到稻香村时,众人皆感叹好一片佳景,唯有宝玉说此处不够天然,这是否暗指,李纨槁[gǎo]木死灰般的做派,在他看来也不大自然呢?

 

 

26.

高鹗的续著中说是李纨和探春给黛玉送的终,我总觉得处理得不大妥当,宝玉这一派系的人包括凤姐、黛玉在内,对这位大嫂子都是亲近不起来的,何以林妹妹死了,就非得让她来洒泪送终?和前文并不符合。当然气质上的不合只是前提,最重要的是,大家族中的派系斗争是十分厉害的,《浮生六记》中的沈复,就是因为兄弟不和,在派系斗争中被排挤出家门的。由于宝玉极得宠爱,我们读书的时候常有种错觉,好像他是个独生子,实际上贾政门下是有三房的,大房贾珠已逝,留下了李纨和贾兰,二房是宝玉,三房是贾环。

 

 

27.

按理来说,贾兰父亲早逝,应该得到更多的疼爱,可事实并非如此。贾母、王夫人都是心里眼里只有一个宝玉,连带着凤姐诸人,也恨不得只疼宝玉一人。贾兰是在被忽视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性格也像母亲一样,极是谨小慎微,赫然一个小君子。上私塾的时候,宝玉、秦钟等人大闹学堂,他在旁边紧张得什么似的,谁也不帮。猜灯谜时全家人都来了,唯独不见贾兰,贾政问起,李纨答道,刚才老爷没有叫他,他不肯来。众人都笑这个孩子真是天生的牛心孤拐。

 

 

28.

这样的一对母子,他们的身影总是游离在贾府之外,府中的荣衰浮沉,一概和他们无关。我想,当所有人溺爱的目光都落在宝玉身上时,他们也许不是不嫉妒的吧。而这种微妙的嫉妒,到最后可能会演化成不管不顾。丈夫死了之后,李纨就对贾府的事一概不闻不问,当贾府大势已去的时候,我们又如何能奢望她会拉宝玉一把?所以我猜想,贾母去世之后,由于贾政非常不喜欢宝玉,他这一房慢慢地就衰落了,甚至有可能被排挤出门,不然也不至于“寒冬噎酸韭,雪夜围破毡”。

 

 

29.

在此过程中,肯定少不了赵姨娘母子的推波助澜,而李纨母子呢,按照一贯以来的风格,估计是袖手旁观。对宝玉如此,那么对凤姐呢?刘心武等学者分析说,贾兰就是“狠舅奸兄”中的奸兄,这是不无道理的。当时的贵族抄家后,姑娘奶奶往往会被卖掉,凤姐死后,巧姐可能面临着流落风尘的危险,这个时候李纨母子已经苦尽甘来,终享荣华富贵,却偏偏不肯对她施以援手,听任巧姐流落在烟花巷。

 

 

30.

李纨的结局,曹公在《晚韶华》一曲中说得很清楚: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qīn]。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zhì]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zān]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看得出来,这说明贾兰日后当官了,李纨侥幸等到了老来富贵,只可惜她的生命也行将消逝。

 

 

31.

李纨的一生,惨淡经营、寂寞苦熬,待到儿子荣达,自以为可享晚福的时候,却已“昏惨惨,黄泉路近了”,结果只是枉与他人做笑谈。值得注意的是,曲子中说“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zhì]积儿孙”,这里明确指出了李纨的精于算计和只求自保。本来大限来时飞鸟各投林于理上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于情呢,就未免有点说不通了吧?所以在给十二钗排名时,温柔敦厚如曹公,也忍不住把嫂嫂李纨排在了侄女巧姐儿之后。

 

 

 

 

♡ 未完待续 ♡

 

林黛玉篇925197  薛宝钗篇129269

史湘云篇760417  王熙凤篇804335

妙玉篇797423   探春篇228321

迎春篇532125   惜春篇903387

秦可卿篇146323

 

 

 

谢谢您的阅读与收藏,祝好,愿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