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pc-web/image/article-detail/fontSize.png)
习读专用,不作商用,如侵联删
李纨·稻香村中,活死人墓
心比身先老
1.
在大观园中,李纨[wán]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一帮子姑娘奶奶之中,唯独她是个寡妇,在中国文化里,寡妇似乎总是和闺怨联系在一起,因为寡妇总是寂寞的,而寂寞则意味着压抑和渴求,通俗文学中寡妇大多被塑造成风流的形象,所以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但在李纨的身上,我们几乎感觉不到什么怨气,当我试图去探究这个人物的内心时,扑面而来的是沉沉的暮气。
2.
的确是暮气,历来的影视剧都将李纨[wán]塑造成一个近似于大妈的形象,而实际上,她一开始出场的时候,正值青春少艾,跟凤姐应该年龄相仿。没有人指责演员的年龄偏大,可能是因为在大家心目中,李纨就该是这么一副未老先衰的长相。《红楼梦》本是一部青春之书,大观园中的姑娘奶奶们身上大多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除了李纨。你无法把飞扬、鲜艳、丰盛、轻盈这些青春的独有标签往她身上贴,风光明媚的稻香村,因为有她住在那里,倒像金庸笔下的活死人墓,感觉不到任何生机。
3.
第四回作者提及李纨[wán]时,已经奠定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基调: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守中承继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事迹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jiù]为要。取名李纨,字宫裁。
4.
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闻无见;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zhǐ]诵读而已。她把自己活成了一面活牌坊,自从丈夫死了之后,她生命的火花似乎也已随之熄灭,余下的只有灰烬。行酒令时,众姐妹抽得的花签均是娇艳的杏花、牡丹之类,唯独她,抽中了一支“霜晓寒姿”的老梅,众人均说极配,仿佛在大家心目中,已经默认了她已老去。
5.
通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个十二钗中的人物都会有一回正传,比如说“矢[shǐ]孤介杜绝宁国府”可以看作惜春正传,“懦小姐不问累金凤”是迎春正传,可是作为荣国府中的珠大嫂子,李纨并没有作为独立主角出场过。在小说中许多重要事件中,李纨都在场,可是她永远只能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也许这正如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她只不过是个畸[jī]零人,所谓畸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余人。
6.
对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李纨是清醒自知的。她从不像凤姐那样好出风头,而是默默地缩在一角,甘于处在被忽略被漠视的地位。在贾母、王夫人面前,她表现得仅仅是淡淡的礼貌,从未过分热络过;她也和一群小姑子起诗社、行酒令,但从不和任何一个人走得太近;王夫人让她代理家政,她任由探春出头,自己只不过应了个虚名罢了。她对谁都宽大,对谁都不计较,所以下人们称她为“菩萨”。
7.
我们无从知道,每一个耿耿长夜,她是如何挨过去的,她唯一一次诉苦,是在第三十九回的螃蟹宴上,李纨因平儿触动心事,说起贾珠在世时,也有几个房里人,可惜这些人守不住,日日在屋里不自在,只好趁年轻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说着滴下泪来。面对李纨的哭诉,大家是如何反应的呢?书中写道,见她如此,众人都道:“又何必伤心,不如散了倒好。”说着便都洗了手,大家约往贾母、王夫人处问安。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