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药:让气味引导灵魂上升
〔1〕香料从字面上可以说是“香气调味料”,但在文化史中,香料不仅仅用于食物调味,还和宗教祭祀、居室布置、文化风尚等有密切的关系。香料大致可以分成植物性的和动物性的两大类。植物性香料种类繁多,按使用部位可以分为花(郁金香、丁香等)、叶(迷迭香、胡荽等)、果实(茴香、荜拨、胡椒、花椒等)、种仁(肉豆蔻、胡卢巴、芥子、咖啡豆等)、根茎(木香、檀香等)、树脂(芦荟、乳香、没药等);动物性香料分为动物的性腺分泌物(麝香、灵猫香等)、消化系统分泌物(龙涎香等)、动物脂肪(狮子油等)。它们之所以有味道,是因为含有醇、酚、酮等挥发性化合物,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能把多种原料混合成层次更加复杂丰富的味道。
〔2〕最早流行的香料主要用在宗教祭祀方面。两河流域、埃及、犹太、印度、商周等古老部落、王国都曾以带有香味的植物、油脂祭祀神灵。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将贵族遗体制作成木乃伊时就用到许多香辛料,相信它们在防止尸体腐烂的同时可以帮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复活。他们早期使用茴香籽、香薄荷、马芹子等本地香草,后来又加入由东南亚辗转输入的肉桂、丁香。公元前2000年,西亚的亚述人最先掌握了用草药制造香脂的原始技术,把香料用于洗浴、熏香等方面。
中国:用丝绸、瓷器换香料
〔3〕秦汉以前的中国人也把香料用在宗教祭祀中,如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的灰陶豆形镂孔熏炉盖。这个重视祭祀的部落已经有点燃香草熏烧的习惯,估计那时人们会搜集有香味的植物,点燃后烟雾上升,以此祭天地鬼神,后世称为“燎祭”。另一种“灌祭”则是抛洒用香料浸泡过的酒祭祀神灵。
《诗经·大雅·生民》提到“取萧祭脂”,意思是把蒿草类的香草“萧”和动物油脂一起点燃让香味上升到天上取悦神灵祖先。楚国人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一》中记载,当时楚人用佩兰、肉桂调酒、装饰车服和祭祀,屈原还开启了文人以兰草比拟道德修为的文化传统。
〔4〕楚国本身出产蕙草、佩兰、木兰树皮、花椒等香料,又因为靠近出产肉桂的广西桂林等地,可以大量进口肉桂,所以楚国的祭祀中大量使用香料,如屈原在《离骚》中记述敬献神灵时要“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里提及了蕙草、佩兰、肉桂和花椒4种香料。
秦汉的皇帝和贵族也爱好香烟袅袅的氛围,盛行用香料熏炙衣被、袪邪辟疫。如《汉官仪》记载,皇宫女侍的一项职责就是撑开被服,用香炉熏染上香气。西汉初年王侯使用的主要还是本土香料,如1972年湖南长沙发掘的马王堆一号辛追墓中,女主人手握的两个香囊、廓箱中有4个香囊以及药绢袋、绣枕中装的是花椒、佩兰、茅香、辛夷、高良姜、生姜、杜衡、蒿本、肉桂等香料。
〔5〕汉武帝是中国香料文化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一方面,他妄图长生不死,受方士影响经常用大量香料祭祀神灵,如他曾经用肉桂装饰“桂宫”,还把从匈奴那里获得的一丈多高的“金人”(后人怀疑是金或铜神佛造像)放置在甘泉宫中“烧香礼拜”;另一方面,他开疆拓土的行为方便了香料的传入。他向西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向南派兵征服华南、越南半岛,与海外的贸易交流、海外前来朝贡也十分频繁,宫室与贵族的楼阁里开始散发出异国来的龙脑香、乳香(当时称为“熏陆”)等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