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379】
读物本·《胡竹峰作品 不知味集》第46至50章 馄饨
作者:露澜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5156
5
5
8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魚阅精选]:本书为饮食随笔合集。此集所录皆述食之作,或荤或素,鸡鸭鱼肉瓜果蔬菜,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味道在舌尖,难与他人言。是为《不知味集》。或白描或怀古或抒情,浅浅铺染,耐读,有味。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05 10:04:07
更新时间2024-09-05 12:03:0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26段


第46章 馄饨

01.

春天的早上,露水清清,坐在街头的小摊上,点一份三鲜馄饨,清爽干净一如春天的空气。倘或是夏天中午,烈日炎炎,胃口全无,坐在冷气开得很足的快餐店,点一份骨汤馄饨,三口五口,填了肚子,解了饥饿。秋天的傍晚,刚下班,在凉风瑟瑟中踏进小馆子,点一份鸡汤馄饨,忘记了季节的老去与一天的疲劳。冬日深夜,走在街头,饥寒交迫,困乏不堪,或者三鲜馄饨,或者骨汤馄饨,或者鸡汤馄饨,暖暖冒着香气。坐在灯下,大口吃喝,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肚子热了,脚板热了,浑身上下都热了。

02.

凡俗生活自有凡俗的正大。

馄饨属于面食,北方人做出来的味道格外好一点。但我在苏杭也曾吃到过很好的馄饨,一点猪肉馅,鲜美却不油腻,馄饨皮薄且韧,有咬头,汤水清而不寡。后来我又在广州、南宁吃到了很好的馄饨。

有一年在豫东住过几天,当地人经常把馄饨当午餐。吃的时候,放西红柿、豇豆,外加葱姜,味道不够鲜,但很端正、不咸不淡,不油不腻,我能吃两大碗。豫东馄饨,皮厚馅大,十来个装得满满一大碗。

馄饨又名云吞,又名抄手。馄饨是尘世的小吃,抄手是人间的口粮,云吞是仙界的美食。云吞实则是吞云,吃的时候俨然吞云,馄饨的外形像云,或者说有云像馄饨。

03.

馄饨之所以不叫吞云而叫云吞,是有原因的。吞云是动词,到底有些戾气,少了含蓄。云吞刚刚好,温吞吞,慢吞吞,让人细嚼慢咽。

有云像骏马,有云像青山,有云像老虎,有云像兔子,有云像海浪,有云像包子,有云像装在筲箕里的米饭,也有云像云吞。一朵朵云荡漾在三鲜汤里、骨头汤里、酸辣汤里……一张嘴吞呀吞,云吞啊。

馄饨是平民小食,有人爱吃,有人不爱吃。近来在安庆吃过几次馄饨。安庆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小吃店铺星罗棋布,大多备有馄饨,三五块钱一碗,外加小笼包子、煎饺之类,可以成为很像样的一份早餐。


 第47章 鸡鸭鹅

04.

皖南以前有位作家,语丝社的,叫章衣萍,和“我的朋友胡适之”同乡。一九三二年,北新书局请他编世界文学译本,并出版儿童读物,销路颇广,手头渐阔,钱多了可以不吃猪肉,改喝鸡汤。不料《小八戒》一书触犯了回教团体,引起诉讼,书局被封,改名青光书店才得继续营业。鲁迅写诗戏云:“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鸡汤代猪肉,北新遂掩门。

很突兀,忆起这段旧事来。下雨,一个人无聊,临窗怀古。风雨如晦,加上近视,看得不远,古也只能怀到民国。这几天情绪低落,毫无来由。人的情绪许多时候和天气一样变幻莫测。于是想买一只鸡炖了吃,哄自己开心。

05.

我会炖鸡的,有多年老家底。祖父喜欢吃鸡,祖母养了很多,隔三岔五杀一只。晚上静候在瓦罐下,或者端一把凳子在稻床上闲坐,等着祖父归来。

鸡很好炖,只要是散养的,现杀用冷水煮,放干菌大枣若干,炭火慢慢煨上半天,没有瓦罐,电饭锅代之亦可。慢火炖出来的鸡,肉质烂,火劲直抵骨髓,吃在嘴里,带一丝山野的鲜气,不像急火做出来的,入嘴柴。

下班后,去了超市,看见一只只倒挂着惨白到没有肉色的死鸡。怏怏去了菜市场,选了只活蹦乱跳的小公鸡。宰好的鸡放入铁桶制成的去毛器。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锦毛乱舞,纷纷扬扬,像鲁迅小说《藤野先生》中傍晚时分日本仙台中国留学生会馆那间洋房的地板,咚咚咚响得震天。

06.

人在学生时代真好,学看图认字,学造句作文,学跳舞打球。不比江湖,泯灭性灵,逼人学一肚子世故。鸡处鸡窝,不入江湖半步,保持住自己的性灵。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鸡是可信赖的“五德之禽”,许多人心中,鸡汤的格调比猪肉高,连章衣萍这样的文士也未能免俗。有作家更是宣称自己的文章为心灵鸡汤,实则和心灵无关,鸡汤是无辜的。

07.

有过一个梦想,老了,回乡养一笼鸡,每天清晨给鸡喂食,在鸡鸣嚯嚯声中日出日落。炖一锅鸡,大吃大喝,一缕浓汤融化冰雪,春暖花开,能听见种子发芽的声音。

老了,炖一锅鸡,与伊同食。

袁枚说吃过最好的燕窝,用鸡汤、蘑菇汁大力熬出来,配以冬瓜。那燕窝熬成玉色,汤极清极醇。看《随园食单》,如睹传奇,有目食之趣。

袁枚说“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参、燕窝庸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这话我等听了,心里舒服些。平常人家一日三餐,摆宴请客,差不多用的都是鸡、猪、鱼、鸭豪杰之士,烧法也简单,煮稀烂为上。

08.

鸡、猪、鱼三类,生平吃过无数,鸭吃得极少。我老家人很少吃鸭,鸡倒常常杀了改善生活。

很多年前在郑州,买过两回半边鸭,放海带熬汤,炖到稀烂。炖出来的鸭汤,口感木了一点,不知是炖不得法,还是鸭子不够老。

吃鸡要嫩,未鸣的仔公鸡最滋补。吃鸭要老,取其醇厚。鸡汤味清,以轻灵为美。鸭汤味重,醇厚方佳。民间有言:烂蒸老雄鸭,功效比参芪。鸭子要拣肥的吃。雄鸭越长越肥,皮肉至老不变。

09.

《儒林外史》中杭州胡尚书家三公子“钱癖”,去买烧鸭,恐鸭子不肥,拔下耳挖来戳戳,试试脯肉厚薄。这是懂吃的行家。《儒林外史》中有一回杜少卿请客,煨有七斤重的老鸭,寻出来九年半的陈酒。老鸭配陈酒,少不得一场好醉。

记忆中吃过一次十年老鸭,鸭肉并没有什么特色,但汤色极透亮,黄油累累如珠,喝起来滋味稳妥。

长江流域爱吃鸭子,杭州倒还罢了,南京鸭子最有名,吃法也多,烧鸭、板鸭、咸水鸭。我最喜欢的是烤鸭,在北京吃过多次,烤至金黄色,肉极烂,又有嚼劲,用薄饼包起来,放上甜酱、生菜、黄瓜丝,入口香糯,外乡多有不及也。

10.

明清小说中多次提到鸭,《聊斋志异》《骂鸭》篇堪称绝妙。《红楼梦》冬日元宵夜,贾府赏灯吃酒。四更天后,贾母觉得饥饿,王熙凤预备了鸭子肉粥。鸭子肉粥应该是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点化而来的,中医认为鸭肉凉补,清虚火,适合老人。曹雪芹还写过一道酒酿鸭子。酒酿就是醪糟。酒酿鸭子吃过几次,味道是甜的,不如烤鸭。《金瓶梅》中的鸭馔共有十道:烧鸭、水晶鸭、糟鸭肫掌、糟鸭、腌腊鸭脖子、炙鸭、熏鸭、腊鸭、卤炖的炙鸭、熏腊鸭。都是家常菜,有心人不妨一试。

我做过一次啤酒鸭,滋味一般。

11.

鹅肉并不美味。《闲情偶寄》云,鹅肉无他长,取其肥且甘而已。肥始能甘,不肥则同于嚼蜡。在我看来,鹅肉即便肥,也味同嚼蜡。李渔还说以河南固始鹅最好,固始鹅我吃过,并不见佳,不如固始鸡。

数年前在固始住过几天,烧鹅、烤鹅、卤鹅、清煮腊鹅、红油焖仔鹅,轮番吃,遍及鹅血、鹅肠、鹅头、鹅掌。我敢说,周围短期内吃过那么多鹅的,盖无二人。

固始鹅中汗鹅块颇可一说。将鹅切大块,清汤炖熟后切成小块装盘,再用炖鹅的高汤加八角、桂皮、茴香、葱、姜、辣椒、盐,煮开浇在鹅块上。滚汤下来,鹅块表皮现出一层汗斑,故称“汗鹅块”。汗鹅块肉嫩酥软,吃起来还是一般,只是微辣中透出一丝鲜美,有些特色罢了。

12.

鹅通常是切块红烧,清炖大概也可以,我没有吃过。真要说吃鹅,广东人做的烧鹅、卤鹅、大鹅煲,比固始汗鹅块好。

鹅倘或做不得法,入嘴粗。记忆中,赴宴无数,鹅大多数总是乏人问津。自古至今,中国人将鸡鸭鹅座次排得分明,是有道理的。

鹅肝好吃,质地细嫩,口感微微有些粉。西餐里鹅肝尤其丰美,中国餐馆鲜能匹敌。鹅掌也不错,或卤或者干锅红烧,空口吃,赛过鸡爪子。我乡人不大懂得吃鹅掌,一般请客设宴,总是吃鸡爪子。

13.

清人笔记载录盐商吃鹅掌,其法残忍:糠壳铺地上点燃,活鹅放进去,鹅掌被烧痛,嘎嘎直叫,口渴难忍,这时以醋喂食,等到鹅掌上烫起血泡,砍下烹调成菜。《闲情偶寄》也记载说:

昔有一人,善制鹅掌。每豢肥鹅将杀,先熬沸油一盂,投以鹅足,鹅痛欲绝,则纵之池中,任其跳跃。已而复禽复纵,炮瀹如初。若是者数四,则其为掌也,丰美甘甜,厚可径寸,是食中异品也。

做法太过残忍,李渔忍不住痛骂:以活物多时的痛苦,换人片刻的甘甜,残忍的人都不愿意去做,何况稍微有些善心的。地狱正是为这种人准备的,他死后受炮烙的酷刑,一定会比这还残酷。

14.

吃鹅颇有古风,贾思勰记有四种“鹅炙法”:捣炙、衔炙、腩炙、筒炙。这些做法如今见不到了,有兴趣的人可以翻阅《齐民要术》。

《水浒传》中武松遭发配时,施恩挂了两只蒸鹅在行枷上。不过五里路,这两只熟鹅已吃尽了。发配路上有蒸鹅吃,味道再差,比吃一顿棍棒好。《红楼梦》中有胭脂鹅脯,以杏花膏浇供,又名杏花鹅。杏花是红色的,其红色恰如胭脂,是为胭脂鹅脯。《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请刘姥姥吃一道叫松瓤鹅油卷的点心,名字极美,不知制法如何。

15.

鹅的样子好看,得鹤之美,又比鹤朴素。古诗《咏鹅》完全是咏鹅之美: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骆宾王七岁时候的作品,有儿童的深情与真气,不愧千古名诗。

绍兴一妇人养了只鹅,擅长鸣叫。王羲之想把它买来,带着几位好友前去。妇人听说后,宰鹅款待。王羲之怏怏而返。

上古时,鹅被作为聘礼送给女方,此俗至今犹存。


 第48章 胡辣汤

16.

人的饮食习惯变幻莫测。有阵子我不能吃茄子,一吃就呕吐,胃里翻江倒海。有阵子不能吃黄瓜,一吃就泛酸水。有阵子不能喝椰汁……

初来中原,不吃胡辣汤,黏塌塌一碗,看上去腌臜,大胆喝了几次,渐渐喜欢了。饮食习惯具有排他性,西藏的青稞面,北京的豆汁和驴打滚,内蒙古的哈达饼,广东的肉粥,对某些中国人来说,全然异域风情。

喝胡辣汤是怀旧的。胡辣汤成色灰褐,回味的颜色也是过去式的,像锈迹斑斑的青铜器,或者高古奇崛的老家具。

当觉出胡辣汤有往日况味时,尤其适合清晨来上一碗。喝一口,再喝一口,趁热好,各种辣味串在一起,额头沁出细密的汗。

17.

在巷子深处的小吃店,找一张靠墙的桌子坐下。除了晃动的各色衣服,眼底几乎只有黑与白,像老电影一样。在老黑白调子里喝着胡辣汤,阳光的碎片穿过木窗,光影斑驳。手中的粗瓷大碗,有不可言说的沧桑与世俗。东张西望地遐想,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镜头:

古城墙边上的客栈,酒旗飘飘,一匹棕红色骏马远远跑来,铁蹄清脆地磕碰着石板路。不多时,听得嘶一声,那马立住了,铜铃乱撞。马上的劲衣男子翻身而下,高声对店小二说:来碗胡辣汤……

喝胡辣汤,就油条、菜角或者糖糕,这是我的习惯。

18.

习惯之外,我喜欢在胡辣汤里加豆腐脑若干,碗内灰白相间,浓淡共济,很有中年的感觉。豆腐脑的细腻、清淡与胡辣汤的黏稠、酸辣交替。秋风萧瑟,春意迷离,深沉似井,浅显如溪,在嘴里是别有洞天的享受。

据说河南胡辣汤是逍遥镇的好。多年功底,不二秘技,大概是吧。中国的餐饮总有独门绝学。

我曾跑遍半个城市,专吃逍遥镇的胡辣汤。很多店面打着“逍遥镇”的招牌,即便从“拘谨乡”来的亦是如此。也就懒得问路寻食了,反正楼底那家小店的胡辣汤也很地道。

19.

上好的羊肉、羊骨、牛肉、牛骨在高温下生成的浓香,久闻不厌。入嘴有肉之嫩、菜之鲜、面之绵,回味隽永。尤其是它的辣,绵而不燥,缓缓入喉,令人胃口大开。待腹中生暖,阳气上升,微汗轻发,只觉脑醒、心静、身轻。

前些时和一文史专家闲聊,知道胡辣汤和宫廷有关,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对此我兴趣不大,美食靠口感说话,不分商周上周,不论宫廷农民。只是楼下那家小吃店搬走了,装修成了按摩院。昨天清晨散步,一妇人在里面挤眉弄眼,花枝乱颤。遥远的巷口,传来雄壮的鸡鸣声,在春风里,心头也不禁久久惆怅……

我到底做了故乡的叛徒。


 第49章 烩面之笔

20.

刚来河南,走在郑州街头巷尾,看见人声灯影里一家家小面馆外的招牌上写着“烩面”二字。或用毛笔,或用粉笔,或用油笔,或用彩笔,或用炭笔,字形歪歪斜斜的带些童稚气,让我大有好感。没吃过烩面,想象它装在粗瓷大碗中,不禁油然生出些感动。

烩面一上桌,越发让我觉得亲切好玩。白汤在大碗中荡漾,似魏晋尺牍。几块羊肉耸立如民国孤岛文学,辅之海带皮、豆腐丝、鹌鹑蛋、香菜末之类。又长又宽的面条,横在碗里,活脱脱金农书法。刚在一收藏家朋友处见了幅金农的漆书,笔画破圆为方,尤其横笔粗壮,墨色凝重,让人满心欢喜。

21.

烩面属煮制面食,因制作方便,汤菜结合,好吃实惠,广为流传。在河南,风头盖过了刀削面。近来午餐常吃烩面。

那家面馆,装修已经很旧了,餐桌红漆脱落,坑坑洼洼,触手惘惘,椅子靠背圆溜溜的,无数双手摸过,很有质感。临窗独坐,如睹前朝故物,恍恍如隔世兮,悠悠似桑田,大有没落王孙读古书之况味。眼前的烩面也生出些富贵气,这富贵气既精致,又洗尽铅华。

羊肉烩面白气悠悠,牛肉烩面浓香蔼蔼,三鲜烩面清味袅袅。吃在嘴里,一律绵软有韧劲。汤边香菜如豆蔻新绿,柳头枝嫩,风情款款,姿态撩人,满腹诗书让人会心。

22.

几口烩面下肚,满嘴鲜美。浓淡之间一会儿金戈铁马,一会儿金缕玉衣,一会儿羌笛乱奏,一会儿铁箫清音,一会儿惊涛骇浪,一会儿泉眼无声,一会儿万马齐喑,一会儿龙腾虎跃。千变万化才意味深长,千变万化才趣味深长,千变万化才滋味深长,千变万化才风味深长。

友人来看我,我们把碗闲坐。

一口热面,一口凉菜,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尽在其中。

烩面要趁热吃,人走茶凉,人不走,面凉。面凉了,味道就差了。


 第50章 在太和吃板面

23.

饭吃得差不多了,大家等着板面。

板面:太和板面。烩面:河南烩面。饮食有时候是地方名片。这么说不贴切,换个说法试试,饮食有其地方性。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物。有年在安徽吃河南烩面,相见不相识,惊问何处来。

板面,属性是什么呢?还是太和吧。朋友说,吃过不少板面,唯独太和板面清正。

清正不容易,这让我对太和板面越发有好感。《淮南子》上说:“水定则清正,动则失平。”板面的清正还是口味的稳。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有些食物吃在嘴里,让人觉得凶险,譬如荆芥,譬如烧烤食品与油炸食品。

24.

以形状论,河南烩面像金农的漆书,太和板面则像赖少其的漆书。金农的漆书我一看就喜欢了,赖少其的漆书我一看就喜欢了,一看再看三看还意犹未尽。金农书法线条来得厚来得拙,古意更足。赖少其书法线条显得轻显得薄,这轻薄不是轻佻浮薄,而是轻盈纤薄。一个是唐宋古瓷,一个是元明青花。也就是说板面的口感轻而不薄。

太和以前没去过,板面以前没吃过。在太和吃板面,一面之缘不浅,一吃就吃到代表作,福气。

25.

太和板面像河南烩面的小弟弟或者小妹妹。板面之味短平快,吃起来像独幕剧。烩面的滋味起伏大一些,仿佛读宋明之际的话本小说。也不尽然,我也吃过像独幕剧的河南烩面。有没有像话本小说的太和板面?我吃得少,姑且存录,下次问朋友,他去太和比我多。

在郑州吃烩面,如睹前朝古物,恍恍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隔世感。烩面有些富贵气,尤其是羊肉烩面,像赋闲的王公,富得内敛,贵得平朴,充满和气。太和板面也有富贵气,像是王公的独生女,富贵气中略略带些娇气。娇气比矫情好,好在风情。

26.杀青段

板面的好,正好在风情上。不是风情万种撩人,而是风情楚楚、巧笑倩兮。板面的美,美在清浅上。烩面汤浓味重,板面汤清味也轻,一入口,一股香气缓缓沁来。

我吃到的板面,汤底颇清,热腾腾上桌,用筷子轻轻搅动,一口面啜进嘴里,香中带辣,辣里藏香,鲜美无比。

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臊子,像怡红院中穿绿衣服的晴雯,生气勃勃,春色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