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345】
读物本·《终有一天你会懂》第十五章 懂职场
作者:露澜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6612
1
9
1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魚阅精选]:《终有一天你会懂》是一本人生避坑指南。一本智慧点拨之书。直击你的思考盲区与成长痛点,给你成长智慧与暖心贴士。不念过往,不困眼前,勇敢前行,温暖向善。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14 11:22:25
更新时间2024-09-14 14:59:0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27段

第十五部分  懂职场

这世界上什么都缺,但从来没缺过人。没有人重要到,需要你总是记恨在心。我们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就会发现很多闪光之处。我们放下防御,别人才能靠近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你把自己包裹得那么紧,别人想给你钱都不知道往哪里塞。

你这样,让上帝很为难

01.

你有没有想过,按照你的条件,你目前的处境已经是上帝给你最好的安排了。

你每天抱怨生活不公,抱怨自己没有理想的职位,抱怨自己没有理想的薪水。可是你想过没有,你在工作中总是想着应付。上班的时候还在玩弄手机,处理私人事务,拿着公司发的薪水,做的却几乎是跟工作无关的事情。上班先洗十几分钟杯子,然后慢悠悠地打开电脑,顺道跟周围人八卦半天,熬到中午吃饭,兴奋地浏览网上的各种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新闻:谁出轨了,谁嫖娼了,谁吸毒了,哪个明星穿了新款的衣服了……对这些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02.

下午昏昏欲睡,逛逛淘宝,看看微信,朋友圈点点赞,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微信群,终于熬到下班。不仅心不在焉,对大部分事情都是糊弄了事,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份工作做到极致,这不是对工作应有的态度。

就这么熬一天算一天的态度,不被开除就不错了,还要难为上帝让他给你加薪升职。你这样让上帝很为难,知道吗?

你每天觉得别人总是走了狗屎运,对比自己优秀的人都嗤之以鼻,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觉得自己的生活完全不该像现在的样子。可是你想过没有,你每天打网络游戏,从不读书,每天让自己看起来很忙,本质上却浑浑噩噩,就是给你十年,你也不过是活出了重复的一天罢了。就这个条件,你还有脸抱怨命运的不公,你以为上帝瞎了眼吗?

03.

你觉得每个朋友对自己都不够真诚,抱怨别人对自己不够好。可是你想过没有,没有事情你从来不联系朋友,一联系就是找人帮忙;对朋友的事情从来都是漠不关心,哪怕表面上关怀备至,转头就从不放在心上。你就这样对待朋友,却期待别人都应该对自己好。自己只要有个难处,全世界的人都该停下手里的事情,专心致志听自己的诉说,凭什么?你如此功利,上帝都觉得不好意思。你难道没有想过,就你这样的为人,你的朋友对你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你体验到的已经是最好的友谊了,你竟然还好意思抱怨他们不够朋友?

04.

你觉得别人都该对自己友好,但却喜欢摆弄是非。你觉得自己会大发横财,但却毫无金融知识。你觉得恋人该对自己真诚,但却给自己留了无数的后路,跟所有觉得可能的人保持暧昧,跟别人打情骂俏的同时,却要求恋人对自己忠心耿耿,你病得可不轻啊。

要么就是你家里没有镜子,要么就是你从来没有正确认知过自己。

以你的所作所为,目前你的收入、爱情、友谊、事业,都是上帝想尽了各种办法,给你所做的最好的安排了。

不要抱怨命运,

命运从来都是公平的。

你的不满,

一半来自对自己的纵容。

一半来自对自己的无知。

其实你目前的生活,

已经是上帝根据你的条件,

给你的最好的待遇了。

感恩吧。


 你有什么好忙的

05.

好多人觉得我很忙,我也觉得自己应该很忙。

于是,我在本子上列了一下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有一家公司,有一家淘宝店,有电视节目要策划,每周要拍视频,每天要写公共号,要讲课……列完后,我把自己吓坏了,我同时在做着十几件事情。

但同时我又非常羞愧,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很无聊,好像没什么好忙的,这真的是太对不起大家对我的认知了。接下来,我深刻检讨了一下自己的做法,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的无聊。

06.

首先,一个人要很清楚自己的优势。简单讲就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己的优势不能触及的领域,尽量不做。就如同乔纳森说的:不要轻易选择一项无法深入并需要忍受的事业,那将毁灭你用生命兑换的实时生活品质,一切选择皆基于符合自己的本性。

一个人很难经受利益的诱惑,但越多的利益,往往意味着越多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的优势基础上做事情,然后一层一层往外扩展。比如我的优势是说话,所以愿意讲课,愿意给一些电视节目做策划。在讲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公司在财务上有困惑,所以帮它们做财务咨询。

07.

那么,一个人的优势是什么呢?主要有三项。

第一项优势是美貌。这项优势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后天修整的。因为美貌是稀缺的,所以是一种珍贵资源。不管你多么鄙视以貌取人的现象,但长相好的人机会就是更多一些。

第二项优势是天赋。这项优势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比如有人对逻辑很擅长,有人对数字很敏感,有人对文字很在行,比如张爱玲。这种优势叫祖师爷赏饭吃。按照现在心理学的普遍看法,每个人都有某种天赋优势,越早发现越好。否则,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只会让人难受想哭。

08.

第三项优势是经验。这种优势是一种长久从事某项工作所获得的累积。这种能力只需要不断持续地做某件事,然后再反思总结即可。但是经验必须上升到方法论,才能获得长久的经验优势。也就是把自己做的事情,总结成“套路”。

其次,寻找合适的合伙人一起共事。我深刻地感觉到创业和经营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能力。很多创业者经常犯的错误是,我是创业者,所以我要把公司手把手做大,结果自己成为公司发展的最大障碍。

我是个想法特别多的人,也很喜欢把一件事运作起来,但是并不擅长经营。把规则理顺,把流程完善,这都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因此,如果做的事情找不到能够做这件事情的人,我一定不会开始。

09.

最后,学会利益共享。要找人帮忙,就得付出利益。用利益说话,会把人变得简单。用友谊去谈商业,终有一方会觉得吃亏,朋友也不会长远。用商业去谈友谊,本来就是以利益为基础,利益不均友谊也就土崩瓦解。朋友如果非要一起做生意,但我觉得最好是角色清晰,吃喝玩乐的时候谈交情,商业合作的时候一板一眼讲规矩,这样关系才能保持得长久。

我认识一个老板,好多人觉得他很傻,比如明明10万元的事情,别人给他报15万元,但他就是乐呵呵地继续合作。他的理由是:只要把事做好就行,而且只有别人觉得有便宜占,才会紧紧围绕在自己身边;如果我变得精明了,自己时时处处算计不说,有这精力浪费时间,还不如多想想怎么赚钱。所以他人缘很好,身边聚着无数的人才。

10.

如果你并不打算创业,或者不是一个自由职业者,那么我有如下的建议。

首先,给自己设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职业方向,比如你要成为一个理财规划师,那么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否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呢,做什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英文里有句话:Begin with the endin mind。翻译成中文是:以终为始。

有了方向,才会有的放矢,这个道理就如同收拾行李箱。我发现:当你的行李箱内衣物摆放整齐的时候,行李箱内剩余空间就很大;当你的行李箱内衣物杂乱的时候,剩余空间就很小。

11.

同理,当你知道对自己而言,什么是你的目标和追求,就能很好地整理自己的人生这个大行李箱,你的时间反而会很多。而你越忙乱,时间就越少,情绪就越焦躁不安。

然后在所有该做的事情当中,先做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先啃难啃的事情,激发成就感;二是难做的都做了,容易的更没有理由拖延。

同时,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尽力做到聚焦。精力的分散非常容易导致效率低下。比如:你要写文章,就把手机扔到一边;你要看电影,就把手机扔到一边;你要亲热,就把手机扔到一边。

试想,你要是手机,还能笑得出来吗?


 痛苦的三个角色问题

12.

人生,严格来说就是一场角色扮演的游戏,跟打一场王者荣耀没什么太大区别。在这场游戏里,我们扮演着各种角色,比如我是父亲,是老公,是儿子,是老师,是创业者,是朋友,也是作家……可以这么说,人就是各种角色的集合,拿掉所有角色,人就只剩下自己了。

但一个人要全然只有自己,只考虑自己,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掰着指头算,庄子曾经尝试过,竹林七贤曾经尝试过,林逋曾经尝试过,各种僧道虽然也多有尝试,但都脱离不了身处宗教之中的角色。也就是说,很多修佛信道之人,试图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却又陷入了新的角色之中。

13.

人的苦恼大多与角色相关,比如:有人做朋友很棒,做恋人就很糟糕;有人做生意伙伴很棒,做朋友就很糟糕。有些人觉得聊得来就谈恋爱,后来发现简直就是魔兽争霸;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就无话不谈,结果发现祸起萧墙。有些人注定就是戏路窄,你不能苛责他全能,角色的改变会使彼此的剧本失控,最后拍成了一部烂片。

其实,细想下来,角色导致的痛苦无非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令很多人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角色不清晰。所谓的角色清晰有两层意思:一是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二是承担角色的责任。比如你加入一个组织后,要迅速搞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对上、对下、对内、对外平行,唯有如此,你才能知道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该说什么样的话。

14.

比如孙悟空刚加入唐僧西天取经这个组织的时候,就搞不清楚自己是谁。在“四圣试禅心”这一回里,黎山老母、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四圣变身母女四人,想分别许配给唐僧师徒四人。唐僧此刻凡心还是有的,自己不表态却跟孙悟空说:悟空,你在这里吧。

这就是一个试探了,意思是如果悟空愿意的话,大家可以考虑考虑,像八戒提议的快活一晚上明日再议也好。可是悟空忘记了自己徒弟的角色,坚决不从: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八戒的回答就比较得体:大家从长计议。与悟空的一口回绝相比,八戒的回答就有很大的弹性空间了。悟空此时还是没有摆脱美猴王的身份,这直接断老板念想儿的话,导致了之后唐僧想借着白骨精事件把他赶走这一出。

15.

搞清楚了自己的身份,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单单是扮演个角色倒是容易,逢场作戏即可。但戏做完了,引发的各种问题你也要承受,这就是因果律。你睡了人家,要么一个月后给医药费,要么十个月后给奶粉钱。明白了角色,做了这个角色该做的事,说了这个角色该说的话,然后承担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才是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其次,角色给人带来的痛苦是角色的冲突。也就是说,你企图扮演很多角色,而这些角色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而这个矛盾的不可化解,导致自己人格分裂、心力交瘁。比如老公这个角色和情人这个角色之间,就存在天然的矛盾,你试图去平衡基本不现实。再比如身为一个演员,既想享受名人光环,又想做普通人享受安静,这两个角色本身就存在矛盾,你追求出名的同时,就意味着你也同时放弃了自己的隐私权。

16.

要处理好角色的冲突,就必须要在矛盾的两个角色之间做取舍,取一个舍一个,矛盾带来的压力自然消失。要么断了情人继续做回老公,要么舍弃老公的身份专心去做情人。一个人明确了自己在乎的角色,人生就会豁然开朗。身为一个演员,要么回归隐私保护,放弃曝光率,要么享受聚光灯,放弃别人对自己八卦的在意。

最后,角色给人带来的痛苦是角色错位。就是你明明是A,但你非要去做B。跟第一种痛苦不同的是,第一种是不清楚自己的角色,而这种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却非要去扮演另一个角色。比如杨修这种聪明人,是非常清楚自己身居何位的,但非要扮演曹操这个角色,做曹操该做的事,竟然开始准备撤兵计划。再比如你在公司里本来只是个协助者的角色,结果你非要扮演主要的操办人,慢慢地所有压力都到了你身上,最后,做好了是真正负责人的功劳,做坏了都是你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炮灰”。

17.

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做到“匠”这个层次都是很高的境界,无论是功夫还是某种手艺。其核心是,发自内心热爱自己从事的事情,只要沉醉其中,就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精益求精,精雕细刻,不为炫耀,只为了“喜欢”两字而已。

结束这种痛苦有两个方法:一是心甘情愿当炮灰,赌一把,赌赢了没准儿功劳翻番,赌输了自然倒霉,有了这个心理准备,自然就不再纠结结果的好坏;二是不越雷池,是什么角色就扮演什么角色。比如在判离婚这种案子的时候,你就是法官的角色,解释法律实施判决,不必背负上离婚率的KPI(绩效评价估指标),如果你总是试图去扮演情感咨询师,就有点越俎代庖了。

人生就是一场戏,

你是导演你是剧。

对白不要自言自语,

对手不是回忆,

要明白这三种结局。


 从醋坛子里出来吧

18.

我经常觉得很迷离。身处这么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一天一变,手机摄像头的像素每过几个月就升级一次,就连朋友的长相靠美图工具几天就变一次。跟朋友们聊天,几乎所有人都认同,科技的迭代让人的思维变得更加浅薄,而不是更加深刻。

在这个大潮面前,很多人也在放纵自己的浅薄,比较典型的就是“自我防御机制”。比如只要听到什么理念,第一个反应就是拿一些话来调侃: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可以立刻让自己不听道理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段子笑笑也就罢了,如果你把一些调侃的段子当作指导自己生活的准则,那你真的可能就过不好这一生了。

19.

我跟很多人聊天:只要说到马云,大家就一脸不屑,仿佛他不过就是个买假货的;只要提到马化腾,他不过就是一个毒害年轻人、卖会员的而已;只要提到雷军,他不过就是乔布斯在中国的一个阴魂。虽然这些聊天的朋友自己一无是处,但鄙视起别人来却振振有词。

这时候,人的自我防御机制会变得非常强大,他们觉得:这些人做的事情,我不屑去做;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并不具备那样的机缘,所以我心安理得地待在自己的安乐窝里不思进取;如果我愿意去做,并具备他们的运气,我肯定比他们厉害多了。

20.

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对付身边的人更是强大:我同学现在比我有出息那是因为傍了个大款;我单位那个小姑娘现在混得风生水起就是靠胸;我是不愿意去争,否则那次评选哪能轮得到那个小子?我不觉得这些说法有什么说服力,反倒觉得你的认知真的出现了问题。

一个正常认知的人,首先要反思的是:他们做到了,为什么他们做到了,他们具备了哪些条件,我该如何具备这些条件。这才会给人带来力量。我们的国家发展了这么多年,同情弱者大家基本做到了,但要提到欣赏强者,坦白说,很多人还在醋坛子里浸泡着。我们要学会要把自己的醋意变成蘸料,然后去分析螃蟹在哪里。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很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们都下了很多功夫,我们需要透过他们做的事情去分析他们的诀窍在哪里。

21.

不要自我封闭,也不要亦步亦趋,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成长。

其次,不要让自己与世界为敌。我这几年很喜欢萨特的观点,这世界是很虚无的,大家都是偶然路过,不知道怎样就走了,哪里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这世界没有对不起你,别人也没那么多闲工夫总考虑你的感受。每个人要做的,就是走好自己的路。你不能总怀着仇恨郁郁寡欢一辈子,你就是把自己气死,最后一埋,过不了几天,你就跟没来过一样。

这世界上什么都缺,但从来没缺过人。没有人重要到,需要你总是记恨在心。我们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就会发现很多闪光之处。我们放下防御,别人才能靠近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你把自己包裹得那么紧,别人想给你钱都不知道往哪里塞。

22.

最后,摆脱自我防御机制的方法就是不要总把段子挂在嘴边。本质上来说,段子是反击一切正向思维的,其功能就是博人一笑。但这事的恐怖之处在于,挂在嘴边多了,你就会相信,而后就会变成你的思维模式。比如:努力不一定很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快乐,所以我一定要快乐。再比如: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着急,反正明天你也解决不了,所以能拖一天算一天吧。你这样久了,会让自己变得很浅薄,因为你只停留在了很肤浅的思考层面。

正如萨特所言,

你之所以看见,

正是因为你想看见。


 这根本就是两码事儿

23.

人的大脑虽然分左右,但是人的思维却是习惯线型的,这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普通人处理不了复杂的问题和逻辑。一遇到就容易极端,大脑就会出现一个防御机制:我不听,我不听。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

一个女生跟男朋友说:你解释给我听!

男朋友:来,这件事是这样的——

女生:我不听!我不听!

比如有些逻辑一想就很容易想通,但很多人却分不清:谁爱她,她爱谁。

很明显,这是两件事:谁爱她,说明了她的魅力;她爱谁,说明了她专注的对象。你不能因为很多人爱她,就心生恨意,也不能因此就迁怒于她,因为她也决定不了这事。但是她爱谁,却是由她决定的。如果她正好爱你,那你很幸运,因为在众多爱她的人中间,她选择了你。

24.

如果你分不清楚这两件事,就会天天惦记着那么多爱她的人,让自己徒增莫名的烦恼。那些人其实连竞争对手都算不上,因为他们只是在审美罢了。这种审美就如同很多人喜欢高圆圆,但高圆圆只喜欢赵又廷。赵又廷不能说:那么多人喜欢的我不要。那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加脑残了。

这种逻辑叫双向逻辑,就是两个方向,搞清楚主要方向即可。还有一种逻辑叫因果逻辑,我们会习惯于把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起,并认为两者有必然关系。

25.

再比如:听道理,过好这一生。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就是把听来的道理,跟自己的一生混淆在了一起。所以一个人过不好这一生,立刻就会认为,听来的道理没用。如果听道理就能过好一生,机场书店里的服务员是最容易过好一生的,因为他们天天从摆在门口的小电视里听道理。道理是原则和自然法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越是高度概括的理论,越是抽象简洁。因此在应用层面,就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如果一个道理越是具体化,那么它就越缺乏普适性,离开了一个事件就无法运用。

26.

因此听道理跟过好这一生,基本无关。正确的逻辑是,听到对自己有用的道理,应该去思考,变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在行动中去实践。你读了多久“葵花宝典”都没用,必须得从“自宫”开始。

对于因果逻辑,只要搞清楚此因并非一定产生此果即可搞通。还有一种逻辑叫并列逻辑。比如在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人家到底是针对你的人,还是针对你做的事情,也不是一码事儿。

如果别人是针对你的人,那么你做什么并不重要。就好比一个姑娘对你没兴趣,是对你的人没兴趣,你做什么都感动不了她。你在她楼下用花摆个爱心,她也只会觉得你是个花式傻瓜。不是你做的事情不够浪漫,而是人家不喜欢你这个人。

27.杀青段

在公司里也一样,如果人家是对你的人有意见,那你还是跳槽的好,否则你做什么都是当炮灰的命。但如果别人是对你做的事情有意见,那就简单了,改变做事的方式即可。这两件事混在一起,也是怪让人懊恼和焦虑的。

对于并列逻辑,我们应该拿一张白纸,一分为二,把自己的思考写在两边,然后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识别,到底人家是对你做的事情不满意,还是对你的人不满意:如果是对自己做的事情不满意,那自己就继续变本加厉地努力(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怪有趣的);如果是对你的人不满意,就停止你的徒劳。

这世界很复杂,

复杂到需要经常动动脑子。

看清楚很多事情,

不是为了看清别人,

而是为了,

让自己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