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声明:本文仅用于好书推荐和优质出版物朗读练习,无任何商业用途。本文节选了部分内容,请大家从官方渠道支持正版、原版,谢谢!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下面这两段是我的读后感,拙笔,不想看的请直接进入正文朗读。
我为什么推荐莫言先生的新书《不被大风吹倒》
看了莫言先生的《不被大风吹倒》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宝贵的力量与智慧。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借助回忆与感悟,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书中讲述的故事简洁却极具力量。爷爷在狂风中坚守,展现出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们看到在困境中坚定信念、稳住根基的重要性。而关于读书的经历分享,则凸显了知识的力量。阅读如同与智者对话,能在迷茫时给予指引,在艰难中赋予力量,帮助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本书整体风格质朴真挚,文字间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它提醒着我们,生活虽会有狂风骤雨,但只要怀揣希望,以坚韧为锚,以知识为帆,就能在风雨中笃定前行,不被挫折打倒,于变幻莫测的人生之海驶向心中的彼岸。这是一本能触动灵魂、引人深思并给予读者无尽力量的佳作,值得看。
不被大风吹倒——致年轻朋友的一封信
1.
有年轻的朋友问我,如果遇到人生中的艰难时刻,该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困难甚至是艰难时刻。我无法告诉你们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与你们分享两个小故事。当我遇到艰难时刻时,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的是一本书和一个人。“一本书”是《新华字典》。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而我孤零零地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
2.
幸好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当然也希望能阅读很多的经典作品,但当时的农村书很少,谁家有本书都视若珍宝,轻易不外借。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我的,我认识的大部分汉字实际上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在辍学之后,通过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总之在当年那种孤独穷困的环境里,就是这本工具书陪着我度过了艰难时刻,而且也为我以后能拿起笔来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3.
“一个人”是我爷爷。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的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刮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
4.
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都伸不开了。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么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我觉得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胜利了。
5.
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总之我想,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是文学作品能够发挥它直达人的心灵的作用的时候。
人活着,就是要在虚无之中找出意义
6.
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太大了,我就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回答一下吧。历朝历代无数人都在探索和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但我觉得没有确切的答案。我认为,构成我们身体的各种物质元素,竟然能以如此奇妙、绝对复杂、非常完美的方式,组成我们这样一个个有情感、有理想、有追求的鲜活的个体、鲜活的人。这就是极大的意义,这就是宇宙的意义,不仅仅是地球的意义。我们活着的终极意义,我觉得就是要探究宇宙和我们自身的奥秘。
7.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探究和解决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而活着。那活着太累、太痛苦怎么办?我的小说《生死疲劳》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书里引用了佛教《八大人觉经》里的几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生死疲劳,从贪欲起”,欲望越多,苦难越重,失望越大。这也是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佛教要灭掉一切人的欲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什么都是空的,六道轮回也是在一个很低级的阶段的轮回。
8.
六道之上的天道也还没到佛的境界,到了佛的至高无上的境界,一切都是空的。按照佛教的解释,即便是玉皇大帝,他这个天人的境界也还不是一个至高的境界。当然我们已经把它当作一种理论了,跟现实是不产生关系的。但是佛教毫无疑问又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看问题的方法,解脱自己的方法。当你感觉到痛苦不可排解的时候,想想六道都是虚空,那也许痛苦的程度就会减轻一些。
9.
其实,从某些角度看,佛教也跟科学(天文学)高度融合。想想宇宙,我们的地球无非是宇宙当中的一粒微尘,在这粒微尘上的一切,功名利禄、是是非非又有什么价值?所以你想到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能成为一个人就是巨大的幸运,即便是痛苦,也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体验。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到了晚年,都会相信一个类似上帝的存在。我看网络上流传着杨振宁先生对于上帝的解释,他说作为一个人形的上帝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是应该存在一种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力量。
10.
因为他(杨振宁)研究得越精深,越感觉到奇妙——这是怎么设计的?必定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设计者。我们现在发现的一切科学规律、数学定理,不是我们创造的,是它本身就存在的。很多物理学的原理,它本来就存在,无非是被发现了而已。这又跟佛教讲的东西融合到一块儿了,所以佛教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作为一种哲学,是有意义的。在小说前头加上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就把整个人类放到了一个宏大的环境里面,让人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读书视角。
11.
如果站在这样一个读书的视角、一种哲学的高度,来读《生死疲劳》,你也许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怜悯,你会感觉到无论是西门闹也好,蓝脸也好,洪泰岳也好,大家实际上都是一种悲剧的存在,大家都是值得同情、值得理解的对象。那么这样一种大的怜悯就会产生一种大的宽容,大的宽容就是对所有人的理解和同情,包括对自己的敌人的理解和同情。最终就会产生一种大爱,一种深切的对人的命运的关怀,一种真正的终极的关怀。
12.
写之前,书名(《生死疲劳》)就定下了。大家都很辛苦,都很疲劳。当然,这个疲劳不是说那种体力劳动的疲劳,是精神的疲劳,也是存在的疲劳。出版社当时确实提出过一个建议,希望把题目改成《高密西门》。我还是坚持要用《生死疲劳》,我觉得这个题目比《高密西门》要大,这就是站在生命之上的一个总结了。人世也好,六道也好,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恩恩怨怨。那么最后,站在佛教的角度来讲,都是一场连梦幻都不是的空的、虚的东西。而人类,就是要在这虚和空里找出意义和价值。
童年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