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099】
读物本·【中国字】字从遇见你第二季04
作者:乌圆奴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4371
14
15
14
2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文整理自央视频刘鸿彦执导的文化类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的模范、火、铸、金、尊,本文仅用于优秀纪录片推荐、解说词朗读练习之用,未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03 14:20:34
更新时间2024-09-03 15:10:5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本文整理自央视频文化类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第二季,该片从最基本的汉字开始,结合汉字的生活情境与历史场景,故事化地讲述汉字的来源和流变,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本文仅用于优秀纪录片推荐、解说词朗读练习之用,未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删。


更多纪录片系列请搜索以下关键词:

百年巨匠 共64篇  | 音乐家说 共15篇 | 旁白不白旁白练习 共18篇 | 名家范读2024 共2篇  | 门捷列夫很忙 共5篇 |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 共8篇 |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第二季 共5篇 | 新疆滋味 共6篇 | 鲜生史 共20篇 | 古物天工 共4篇 | 中国酿造 共7篇 | 典故里的科学 共11篇 | 中国十大名楼 共10篇


模范

1.

当这两个楷体大字出现,一般情况下,我们就该起立鼓掌了。作为人群中的榜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对象,大家都想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如此看来,“模范”想必是现代词汇了。并不是,这个词汇很古老,非常的古老。甚至在商周时期,华夏文明就出现“模范”了。当时的它们长这个样子,你没看错,“模范”正是铸造青铜器必不可少的工具。

2.

“模”是用陶土塑造的器物形象,而“范”则是在“模”上夯打出的陶土外壳。手工制“模”,再由“模”制“范”,这一套流程称为翻范法,是华夏先民掌握的黑科技。有了它们,先民们就可以将熔化的铜液倒入其中,这叫范铸。待铜液凝固后,敲碎陶范外壳,华美的铜器就显露出来。如今,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青铜器,大半都曾经有自己的“模”与“范”。

3.

那复杂的器型,细密的花纹,可都是“模范”的杰作,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仅仅是利用陶土就可以加工出来的吗?根据考古发掘,除了一些简单的兵器、工具可以反复使用同一个“模范”,其他复杂庞大青铜器的“模范”都只能使用一次,所以我们现在说的“一模一样”,它的源头就在此处。

4.

随着技术的进步,青铜的铸造方法也日新月异,但仍然还在使用“模范”,只是方法更加令人惊叹,这就是失蜡法。用蜡制作最初的“模”,柔软的蜡模对造型和雕刻更为友好,可以做出复杂多样的器型。将成型的蜡模以细泥浆填充内部,敷成外“范”,迎来关键一步。对其进行持续加热,高温使蜡熔化流失,即所谓的“失蜡”,如此便形成可以一次浇铸成型的外范。

5.

这样的技术早在春秋战国就出现了,在那之后,华夏青铜器的造型就更是美妙绝伦了。说到“模范”,就不能不提一下曾侯乙尊盘,龙形的纹饰盘绕在器皿之上,镂空之细密,结构之复杂,哪怕是用现代工艺,想要完全复刻,其难度都大到离谱。那么,它的铸造工艺到底是使用古老的模范,还是后来的失蜡呢?这真的是一个辩论题。

6.

这件神器出土40余年,不同论点仍在持续对线,足见其工艺之震古烁今。“模”与“范”历经3000年,仍然在界定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至今都在追求某一种典范,希望自己成为范例,划定范围,找到模式,甚至成为别人模仿的榜样。哎呀,这心态和3000年前真就一模一样啊!

7.

这个符号实在是太形象了。最初,人类在打算表述“火”这个字时,眼中看到的一定是一场自然之火,它的火苗并不是蜡烛那样单一又温柔,而是发光发热又吞噬一切的自然伟力。最开始带来火的,有可能是天上的闪电,也可能是地下的岩浆。但直到人类用树枝将它取回,火才成为了人类的工具。不夸张地说,人类之所以成为人,全因为有火。

8.

人类这个物种的发展已经超过600万年,而在最初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的进化是很慢的。如果按照进化论进行解释,在初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应该与猿猴无异。通过研究大猩猩,科学家发现,它们每天要不停地寻找食物,然后还要耗费近4个小时去消化这些食物。这哪还有时间仰望星空呢?火的出现让人类偶然地走上了进化的快车道。

9.

对食物进行加热,不但减少了把人吃没的几率,还把食物消化时间大幅度降低,用更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能量。还有这好事儿!考古证据表明,当早期人类的肠胃构造开始减负,大脑的容量相应地也发生跃升。从此,有些人开始思考人生了。火是人类最伟大的一件工具,没有之一。曾经,人类是长夜中瑟瑟发抖的小咖,而有了火,主宰整个星球就只是时间问题。

10.

早期的华夏文明就是在火的基础上幻化出了与众不同的青铜文明。根据殷墟考古发现,商代的先民已经摸清了火的规律。要知道铜的熔点高达1083℃,出土的木炭证据表明,先民们将木材加热,炭化脱水的木炭让火焰的温度一举突破了铜的熔点,就此铸出那一件件华丽的青铜器。青铜器不是重点,华夏文明很快走上了独特的瓷器道路,这还是依靠火。

11.

原始瓷器需要的温度高达1200℃,怎么办?华夏先民解锁了窑,通过空间的拉伸对火焰进行控制,绝美的瓷器就此成了我们文明的符号。如今,火早已塑造了人类的社会。“火”这个字也成为偏旁部首,幻化出最大的汉字群体之一。

12.

华夏文明感念火的赐予,将它的特征融入到我们的情绪。我们说“十万火急”,那是在传达我们的感受。某人要“发火”,说明他情绪的温度已经到达燃点。而说某人“要火了”,那又是一种对知名度的赞美,表示你的燃烧状态相隔很远都能受人瞩目。

13.

看到这个符号,很多人怕都会头晕脑胀、血压升高、无所适从。这个感觉就对了。这个字是“铸”,铸造的“铸”。我们拆开这个符号,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坩锅,正在向下面两个有一定造型的器皿中倾倒着什么。古人为了传递这么专业化的意思,把能画的场景都画上去了。从此,我们有了一个汉语词汇,“浇筑”。华夏早期文明,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那琳琅满目的青铜器了,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生活用途,而且造型精致繁复,花纹神秘莫测。

14.

现代人往往无法理解,先民制造这么多瓶瓶罐罐有什么用啊?要知道,曾经的铸造技术那可是上古黑科技,能够铸造青铜礼器,就一定可以铸造青铜兵器。在那个周边部族还在用木棍绑石头比比划划的年代,拥有青铜兵器那就是妥妥的降维打击。一钟一鼎的背后,却闪烁着刀光剑影。这些青铜器以礼乐文化的外形输出到周边方国,有识之士感受到的却是科技代差下的人间真实。

15.

无声的礼器会不停地提醒这些部族,你瞅瞅,你再瞅瞅,你瞅啥瞅?曾经的商代都城殷墟中,通过考古发掘,已经发现了很多铸铜作坊。3000多年前所遗留的一些痕迹,让现代的人们终于能够了解青铜器的基本工艺。经过研究,铸造这个环节应该是青铜器制造工序中比较靠后的一步,当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16.

商代先民虽然逐步摸清了技术路线,但以石化水、再降温塑形,这种理化反应在他们看来实在是过于神奇。由此,在铸造之前就必须先祭祀、占卜,选择良辰吉日。因为他们发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进行浇铸,成功失败的概率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吉日很可能和金属铜液化后的膨胀率有关,但是对于商人,这个必须和献祭的牛羊有关。

17.

这可能就是没文化、真要命的典型了。当然,在杀牛宰羊、手舞足蹈之后,最关键的环节开始了。根据研究,一些器型较为简单的青铜器是一次性浇铸的,这叫浑铸;一些大的、复杂的青铜器就必须分次浇筑。先民们为了对抗地心引力所带来的形变、断裂,大多数青铜器其实都是倒置着浇铸出来的。而且为了不让模具发生爆裂,还必须留出气口。

18.

比如大家熟知的司(后)母戊鼎,它的浇口和气口都在鼎的四足上。你要看看?嗯,借用“铸”这个字,你怕是要铸成大错,不能回头的那种。时光荏苒,代表神圣与礼法的青铜器已经成了博物馆中的至宝,铸造这种技术也早已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了。我们现在想要铸造一件器皿,只要鼠标那么一点,3D打印。怎么样?神奇吧!

19.

看到这个字,很多人激动了,人类心底最原始的财富欲望,大多都源于这个字。就勾动人心这一块,“金”肯定会问,还有谁?金光闪闪的“金”字,人们几乎很难从它身上找到贬义。虽然现代社会早已远离了对金元宝的依赖,但人类的生活却离不开这个字。比如,我们日常要用“现金”,我们做事要有“资金”,哪怕骑个共享单车都要先交“押金”。

20.

“金”这个字可谓是支配了我们的经济生活,而正因为它无处不在,我们反而忽视了它以及它的来源。重点来了,很久很久以前,在神秘的东方,金这个字其实是指“铜”,废铜烂铁的铜。是不是有点疑惑?怎么就凭你两句话,金元宝变铜疙瘩了。我们来看看“金”字曾经的样子。

21.

“金”最初的形态中,那黑点代表了铜锭,而其他部分则众说纷纭。有说是熔炼用的坩锅,也有说是敲打用的斧头,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加工铜的场景刻画。在商代,黄金相对于铜并没有那么重要,作为战略物资,铜才是时代的宠儿,那可是上天的赐予、力量的象征、文化的载体,怎么说都不过分。

22.

最新的研究证据表明,在商周时期的战争,很多时候是围绕争抢铜矿而展开的。看看博物馆中那琳琅满目的青铜器,妥妥的都是征伐的目的和结果。器皿上铭刻的功绩背后,往往是铜矿的归属得失。科学家通过现代科技分析青铜器的成分,发现商代铜料、锡料大多来自长江中游、江西、湖北一带。

23.

这说明3000多年前,这些原材料的物流道路就被打通了,这些路被称为“金道锡行”,就是运输铜和锡的道路。通过考古研究,一大部分铜的来源是它,孔雀石。古人并不理解矿脉的伴生原理,但这不妨碍他们总结出规律,凡是这种奇幻瑰丽的石头,它就含铜。这种大自然的神奇赐予,用火熔化就会显露出金灿灿、红闪闪的铜料,这种理化反应在先民看来基本等于魔法。

24.

所以将这种物质用“金”这个字指代,而闪闪发光的光泽就是“金色”。没毛病吧?珍贵又闪亮,好喜欢!聪明的朋友肯定反应过来了,博物馆中那些黑黝黝还有点墨绿的青铜国宝,它们被铸造出来时是金色的,闪着(亮闪闪)、略显庸俗但绝对灿灿的土豪气息。

25.

商王宫廷中肯定布满了这样的色调,再配上王者贵族的穿搭和风度。唉,这自信的高雅气质!“金”,一个古今差异极大的汉字,它的身世反映了华夏民族对于价值判断的流变。曾经的青铜时代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不妨碍它在我们的历史上曾经那么地金光闪闪。

26.

这个符号人们一看就明白。我干了,您随意!开个玩笑,这个字它是“尊”。双手从环抱状,异常尊敬地捧起酒瓶,一个全身心投入的应酬场面就被这个字完美地刻画下来。在青铜器典藏之中,尊是一种著名的器型。走进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如果没有青铜尊,那它都会挺不好意思的。各种各样不同样式的尊,可以说是青铜器中的杰出代表,而它背后的故事着实令人暖胃。

27.

对于商朝人来说,喝酒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三件事之一。而在更高的层面,借用一句古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就是,商代最重要的根本大事就是祭祀与战争。理性地想一下,这两件事都离不开酒。《尚书》中的《酒诰》篇是这么记录的,商朝这帮人天天喝酒,酒的腥气把老天爷都熏着了,所以天降灾祸给了殷商,以至于周朝灭亡商朝后不得不发布禁酒令。

28.

有好事的学者曾经计算过,商朝一次祭祀用酒就超过360斤,而这样的祭祀是贯穿全年的,几乎每2天就要办一次。庞大的用酒量就催生出了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酒器。在对商王妻子妇好的墓葬发掘中,出土1.6吨青铜器,三分之二是酒器。这个比例,您细品。作为盛酒用具,尊的出现相对不算早,它的器型是后期演化而来。正因此,尊往往成了考古断代的依据。

29.

比如说,有一天您走在中原大地上,突然发现了一只青铜器,正巧您旁边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他就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是尊呐,是商朝中期的器物。这可能有墓葬,找一找,尊一般不会单独出现。您向下稍微一挖,就可能会发现长成这样的一个东西,它是觚(gū)。这个时候,考古学家立即就会告诉您,这东西一般都是一对的,觚和爵是成套随葬,它们也是酒器,再挖一挖肯定有爵。

30.

当您抱着成套的觚和爵时,考古学家又说话了。商人墓葬是以觚和爵的套数区别身份地位,套数越多,地位越高,再挖一挖,还有。当您挖开历史的尘埃,终于在坑底找到了一只硕大的、有着美丽花纹的鼎时,地面上的考古学家又说话了。已经报警了,您好好想一想,一会怎么解释这个坑。

31.

“尊”,跨越古今,它不但是一种器物,也代表了一种礼仪,甚至慢慢衍生出了一种秩序。后世的礼制或许就是起源于这一次一次礼敬、一次一次觥筹交错之中,以至于当“尊”不再被当作日常酒具之时,这个字却被沿用了下来。它被赋予了尊贵的含义,尊重、尊严、自尊,这些词汇无一不在闪烁着曾经那个时代的青铜光芒。


更多美文推荐

京味食记(上):621103        

 京味食记(下):870719

北京的老字号(上):519085     

北京的老字号(下):487883

北京老规矩(一):480315       

北京老规矩(二):577475

北京老规矩(三):551131       

北京老规矩(四):519929

丁建华、乔榛诗歌朗诵范读:900327

听见经典·姚科老师美文范读:467965

杨晨有声小说演播节选:145709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1:627273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2:68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