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央视频文化类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第二季,该片从最基本的汉字开始,结合汉字的生活情境与历史场景,故事化地讲述汉字的来源和流变,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本文仅用于优秀纪录片推荐、解说词朗读练习之用,未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删。
更多纪录片系列请搜索以下关键词:
百年巨匠 共64篇 | 音乐家说 共15篇 | 旁白不白旁白练习 共18篇 | 名家范读2024 共2篇 | 门捷列夫很忙 共5篇 |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 共8篇 |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第二季 共5篇 | 新疆滋味 共6篇 | 鲜生史 共20篇 | 古物天工 共4篇 | 中国酿造 共7篇 | 典故里的科学 共11篇 | 中国十大名楼 共10篇
田
1.
这个符号所有人都认识它,田,是为数不多的3000多年一点没变的汉字。不变一般都意味着长存且重要,有如日月,根本不需要变,“田”也是如此,一个农耕文明的面目就在这方方正正之中。在最早期,“田”的意思包含了打猎。原因也很简单,毕竟在掌握农耕前,人类主要依靠渔猎获取食物,所以田猎这种方法能够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
2.
但是,当华夏先民逐步掌握了种地这项技术活之后,“田”很快就抛弃了“猎”,成为了农耕用语。对于一个农耕文明来说,我们扪心自问,还有什么是比田更重要的事物吗?数千年的华夏历史、王朝烽烟,不变的或许只有阡陌农田。田是华夏人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是在世事变迁的飘摇中锚定一切的基石。甚至这里的人感叹巨大的变化都要说,沧海变桑田,最终还得是田呐!
3.
为了种好田,我们的祖先甚至创造出一套历法,这就是“节气”的概念。节气是对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总结,它在一年的时间标尺上划定了24个节令作为刻度,围绕每一个节令有序地安排农事生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垦荒拓土,耕耘稼穑。很多农耕领域的文字都是由“田”演化而来。比如,一个人拿着矩量一块田,这样的形象就演化成了“亩”,它是田地面积的单位。
4.
一个人在划定的界限内耕田,就演化成了“界”。对农耕文明来说,再大的世界也和田有关。田里耕作使用的农具演化成了“男”,别管是“猛男”还是“型男”,最早啊都只是田里的“工具人”。类似的字还有很多,甚至后来新生的事物,人们也不再造新的字了,我们还是管它叫“田”,什么盐田、煤田、油田,我们用“田”字浓缩了开垦的心情和收获的喜悦。
5.
无论身处何地,有田就有了一份保障,这可能就是骨子里的东西了,纯纯的种族天赋、血脉记忆。沧海变桑田,田作为真实存在的安全感,贯彻了华夏人的终极追求。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一直在追求耕者有其田。人们在河流的边上开田,在平原上开田,哪怕是到了山上,你以为不能种田了?梯田了解一下吧!凡是这片土地上的人,看到这大片的田地,由衷的喜悦也会涌入你的心田。
明
6.
这个字不用猜也知道,“明”,这太明显了,一个太阳、一个月亮,3000多年,我们一直这么写。哪怕一个不及学龄的孩童看到这个符号,大体上也能体会到日月交替的意味。这不得不说,正是中文的精髓。当你仔细盯着它看,不用多久,太阳和月亮就能从纸上照进心里。作为最古老的汉字之一,“明”在这几千年里就没怎么变化过。
7.
不是它不想变,而是它不能变。汉字本来就源于对世界的直接刻画,日月山川未变,那汉字就不需要变,这或许也是汉字生命力的来源之一吧。很多人会思考,在文字之前人类是怎样进行表达的?通过这个“明”字,我们很容易就能捕捉到答案,那就是画画。所谓“书画同源”是也。当先民看到硕大又温暖的太阳升了起来,日出而作的他们在沙地上画了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