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607】
读物本·纪录片【大地之上】第二集 大漠回响 下
作者:那那.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3273
5
11
2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全文21段。能量不断累积,一堵由沙砾和尘土构成的无形之墙慢慢形成,大风夹杂着沙砾铺天盖地,尘埃充斥着天空,能见度不足10米,整个城市转瞬由白昼变为黑夜,这就是沙漠,一个沙与石的世界。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1-14 14:50:25
更新时间2023-12-07 09:06:0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读物本纪录片【大地之上】第二集 大漠回响 下

00:00:00/00:00:00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纪录片 大地之上 第二集 大漠回响(下)

注:括号注释内容无需读出

01. 乌拉特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紧邻中蒙边境,被戈壁与荒漠环绕。天一亮,塔文斤就开始给骆驼喂食。每年3月是骆驼的生育季。牧民们会在家附近设立驼圈,将待产的母驼和新生的驼羔照料起来。3000多年前,家养骆驼从西亚传入中国北方。和其他家畜相比,骆驼脾气坏,难以训练,三年才生一胎。但在环境艰苦的戈壁和沙漠中,耐饥渴,耐高温,耐严寒,抗风沙的骆驼,最终获得牧民们的青睐。

 

02. 对牧民来说 骆驼生育是家中的大事,这是塔文斤家最后一峰未生产的母驼。今年5岁的它是第一次生产。[塔文斤 巴音呼热嘎查 牧民]“这个白骆驼母亲的母亲,是20世纪90年代在我家出生的唯一的白骆驼。从那时起,就留下了白骆驼。我家的这个白骆驼很温和,可以挤奶。别的都已经分娩了,这只骆驼是第一次分娩。不好好照看的话。她会把刚生的小骆驼遗弃的。”

 

03. 离群产崽是骆驼的天性。几天的观察,塔文斤发现白骆驼独自走进荒野。[塔文斤 巴音呼热嘎查 牧民]“在这个地方,昨天晚上在这儿打滚,估计是肚子疼,感觉快要生了。”  几个小时后,塔文斤终于在离家6千米外的地方找到了临产的白骆驼,正像他担心的那样,这位没有经验的母亲 生产过程并不顺利。在塔文斤的帮助下,家里最后一峰小骆驼终于出生了。

 

04. [塔文斤 巴音呼热嘎查 牧民]“对于放骆驼的人来说,在开春接生骆驼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快乐的事儿。” 漫长的岁月里,人与驼同甘共苦,生死相依。骆驼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驼奶等生活物资,更是古时的沙漠居民 穿越沙漠最信赖的伙伴。[王锋均 西安博物院 原副院长]绿洲之间都有相当的沙漠戈壁,有一些沙漠戈壁在绿洲之间路途比较长。除了骆驼,其它的牲畜很难适应。白天,沙漠地区有时温度会达到三四十摄氏度,晚上又会降到零下二三十度。骆驼有很厚的皮毛,它的蹄子上又有比较厚的肉垫,它就能够承受这样剧烈的气候变化。”

 

 05. [侯杨方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教授]“它比马和驴的载重量大,行走比较平衡,人坐在上面相对来说比较舒适,还很耐旱,它可以储藏水。见到有水源的地方,它喝饱了可以较长时间不用再喝水了。人可以带着皮囊自己喝,但那些皮囊是不够驴马喝的。所以这是骆驼在中亚和新疆的沙漠地带最重要的作用。”数千年来,就是在骆驼的帮助下,人们穿梭于沙漠与绿洲之间,与外界沟通、交流。一个个分散的绿洲,如同珍珠项链般被串联起来,一条东西往来的通路逐渐形成。

 

06. 吐峪沟村 新疆现在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座落于火焰山脚下。阿布都·热合曼一家世代居住在这里,除了要照料自家的葡萄园外,他还有另一份工作。这片隐藏于峡谷两侧山崖上的建筑就是阿布都·热何曼将要检查的地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吐峪沟村旁的吐峪沟峡谷里,人们发现了这片古代的佛教洞窟,命名为吐峪沟石窟群。它是吐鲁番地区已知开凿最早的石窟遗址群,距今1600年。

 

07. 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如今吐峪沟石窟不再对外开放。文物部门专门聘请阿布都·热合曼担任管理员,一天两次到这里巡查。[阿布都·热合曼]“这个窟是38号窟,壁画保存得较为完整,是吐峪沟石窟中最重要的一个。我每天早晚各检查一次。检查中 格外注意壁画裂开和快要裂开的地方。这个窟结构很特别,是拱形的。可以从这边进来,从那边出去。中间有一个佛像。”

 

 [图片:吐峪沟石窟]

08. 这是一个由虔诚信仰构筑的世界。佛陀宝相庄严、俯瞰众生。所有的人间悲喜都被低垂的双眼和慈悲的微笑化解。[陈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吐峪沟的这个佛教石窟群延续了1000多年,连绵不断,这样的佛教遗址和标本是非常非常罕见的。在这里我们既看到早期的带有比较浓烈的南亚的风格,又能看到唐代时期很强烈的中原的风格。它是南亚佛教艺术 往东传的一个节点,也是中原佛教 汉化佛教,经过河西走廊,再往新疆其他地方传播的一个关节点。”

 

09. [阿布都·热合曼 吐峪沟石窟管理员]“这里很美!佛寺中的壁画,佛寺的结构都让我很激动,感慨万千!千年前的祖先靠双手建立起的这些石窟,让我感到很骄傲!”  吐峪沟石窟见证着佛教西来东往的历史,而它也只是东西文化交流绵长链条上的小小一环。2000多年前,骆驼商队通过点点绿洲 串起了一条中国与西亚、欧洲的贸易及文化交往的无形通路,而这 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10.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奇珍异物、艺术、信仰等如洪流般 沿着一个个绿洲传播、蔓延,直到中原腹地,影响和改变着古代中国。[王锋均 西安博物院 原副院长]“西域地区的这些香料、面食,还有胡服、音乐、舞蹈等等这些传入 对于提升我们中原人的生活品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再一个像西域的宗教: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进入中原 使得我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更加多元化。这些物产和文化对于我们中原地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补充,从文化角度讲,更多的是一种对我们华夏文化的滋养。”

 

11. [施展 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 教授]“以绿洲区的这些居民为载体,以绿洲的城市为中继站,开辟了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线路,而在这贸易的流动过程当中,文化也全都流动起来了。人类的几大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古希腊文明,它们仅有的汇聚点,在新疆,在敦煌。绿洲区使得文明和文明之间能够联系起来,能够互动起来,从而它们共同推动了人类秩序的发展。”

 

12. 陆上丝绸之路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但它的影响仍旧深远厚重。今天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如何让我们的后世铭记这段历史,感受这份荣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为158号窟做数字化采集,他们希望能够用现代科技,让时间暂停,将更多的文物信息保留下来。[俞天秀 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 负责人]“数字化的过程首先需要制定方案,依据方案进行前期的数据采集,到后期的图像处理,然后到存储、展示和利用。”

 

13.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最为著名的历史遗迹。由于处在库姆塔格沙漠边缘,风沙是敦煌壁画最大的威胁,长期的侵蚀让壁画越来越模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壁面是完全不平整的,墙的整体是向内倾斜的,像这样呈弧度的采集,相对平面的墙壁来说难度要更大。像158窟这样的窟,一个工作组需要六个月采集时间,一般后期的处理时间是前期的将近三倍。”

 

 [图片:敦煌莫高窟]

14. 将每一幅壁画分成若干小份进行拍摄,再输出到电脑上,拼接还原成整体壁画,形成与原作完全一致,并高度清晰的数字档案。壁画、彩塑、飞天、祥云,一切都栩栩如生地展示在电脑屏幕上。新技术不仅能保护文物,还可以拓展莫高窟的游览模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减少对文物的破坏。

 

15. 未来,敦煌莫高窟735个洞窟中的所有壁画,以及2000多尊彩塑,都将逐步实现数字化。千年丝路的传奇,将被永久地保存下来。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与沙漠为邻的古代中国人跨越险阻,奋勇求生,用一条连接东西的绿洲之路,创造出了古代世界的奇迹。数千年后,中国人没有停止对沙漠的探索。我们不仅要串起绿洲,更要贯通沙漠。

 

16. 一大早,工人们就从营地出发了。迎接他们的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尽管已经进入9月,但沙漠中午的气温仍然能够达到50摄氏度左右。工人们必须抓紧早晨的时间尽量多干一点。他们正在修建的是世界在建里程最长的沙漠公路,全长330多千米。如今,工程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仅剩余不足30千米就能实现这条沙漠公路路基的南北贯通。但眼下这座高达100米,近30层楼高的沙山 成为阻碍工程进度的拦路虎。

 

17. [闫海 沙漠公路工程师]“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地方的底基层 已经紧跟着施工到这个地方了,和前面的那个小的拦路虎只有将近300米的距离了。如果这个地方我们跨不过去,万一来了风沙之后,会把我们前面已经推出成形的23公里的路基 一夜之间覆盖掉。”

 

18.  15台推土机马力全开,从高处将沙子一点点推至低洼处,像剥bāo洋葱一般,把拦路的沙山层层剥bāo开。师傅们分三班,日夜赶工,争取在下一场沙尘暴来临前,将底层路基修好。为了确保路基不被风沙掩埋,工人们还要在公路两旁 修建草方格。芦苇被整齐摆放成一条线。工人们用方头铁锨xiān,对准芦苇中间的位置用力踩下,使之牢牢地固定在沙地上。草方格最宽可达110米,这样,公路就不会被流沙轻易覆盖。

 

19. [王云飞 沙漠公路总工程师]“咱这条沙漠公路是尉犁yù lí县且末县的一条沙漠公路。这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第三条穿越沙漠的沙漠公路。这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跟矿产资源,它是整体一带一路的一部分。如果这条沙漠公路修通了,6个小时可以到库尔勒市,时间上几乎缩短了一半。”

20. 这是中国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届时它将与塔里木沙漠公路,阿拉尔到和田的沙漠公路一起,从东到西构建起完善的沙漠通路。 随着沙海变通途,沙漠深处能源的开发,物资与人员的往来,将更加便利、通达。沙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危险之地,我们与沙漠的关系,也将越来越紧密。

 

21. 从临水而居的克里雅人,到坎儿井遍布的吐鲁番;从串起点点绿洲的沙漠古道,到穿越沙漠腹地的高等级公路。中国人不断与干旱和流沙作战,努力适应这里,改造这里。用自己的智慧解决着生存难题。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里 都是我们的家园。

 [图片:沙漠公路]

敬请关注 《大地之上》系列纪录片 其它读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