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113】
读物本·纪录片《再说长江》第16集 他乡故乡
作者:那那.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联系作者】读物本 / 现代字数: 3446
23
21
36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移民们携家带眷,割舍了种种依恋,16万人就这么走出了家门。或许,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只不过是偶尔激起的一片浪花,但必须有千万朵浪花,才能造就一条大江。他们便以这样的离别,成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工程。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10-18 17:50:36
更新时间2023-11-09 11:27:2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读物本纪录片《再说长江》第16集 他乡故乡

00:00:00/00:00:00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纪录片《再说长江》

第16集 他乡故乡

申明:此读本来自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节目,仅供诵读练习使用,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移民们携家带眷,割舍了种种依恋,16万人就这么走出了家门。或许,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只不过是偶尔激起的一片浪花,但必须有千万朵浪花,才能造就一条大江。他们便以这样的离别,成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工程。

      冉应福(安徽省长丰县丰峡村党支部书记)丰峡村的村民同志们,我向大家说个事情,秋收、秋播的季节已经到了,秋收的时候,你们收豆子,在路上打了豆子以后要把路上搞干净,要注意防火的问题。现在天气又有变化,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豆子收回来。

      冉rǎn应福和来自三峡的600多名乡亲,在离合肥只有70千米的长丰县安家落户了。转眼间,他来到安徽,已经有5个年头了。这里听不到长江的涛声,却能听到火车的笛声。

      到新家以来,他和家人努力地适应着这里的新环境,学着种黄豆、种小麦、种葡萄,开过三轮,也办过商店和理发店。这两年,他和妻子开始做起了家乡风味辣酱。

      冉应福:我的注册,核定的食用商品是第29类,今年正月才批下来的。

      记者:现在周边的人对你们的辣酱评价怎么样?

      冉应福:都说吃面条、吃大馍好吃,都那样说的。我这个是越陈越好,跟百年老窖一样,越放越香越好吃。

      在县政府的帮助下,冉应福带领乡亲们建起了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现在每年人均收入也由原来在老家的850元提高到3000元。这里原来是一处农场,移民们落脚以后,就有了正式地名,叫做“丰峡村”:长丰的丰,三峡的峡,中国地图上一个新的地名诞生了。

      远远的在老家那一头,大坝的建设不眠不休。2004年,三峡水库蓄水到135米的水位,已经一年多了。

      青山依旧,江水照流,瞿塘峡口的江面,果然升高了许多,这是大溪人世世代代未曾看到过的风光。大溪老家的面貌也已改变,千年的骡马古道、村庄院落,再也寻不到原来的踪迹。标记在山坡上蓄水水位的数字,也给更多人带来了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希望。

      从老房子的窗口望去,峡口青山深处,156米水位线以下的12户人家,成为国务院规划的第二批外迁移民,也是大溪的最后一批外迁移民。胡志满家,便是其中之一。

      57岁的胡志满一家7口人,和祖辈一样,也是在江水湍急的瞿塘峡qú táng xiá里,以捕鱼为生。虽然过两天就要搬迁了,但是一大清早,他还是带着两个打工归来的儿子,在江上打鱼。这是他最后一次流连江面。

      临走前一天,村民们开了一个移民座谈会。这几年,他们听到了许多外迁乡亲的好消息。胡志满和即将外迁的乡亲们,对移民他乡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向往。兴奋的心情使座谈会变成了对歌会。

      和每一天一样,胡志满的儿子从灶底升起了柴火,煮上了今天的午饭。这是他们在大溪老家的最后一顿午饭。

      由于年久失修,胡志满的房子显得拥挤而破旧。

      胡志满的家没有任何电器,因为这里不通电,房子里唯一的光源,就是房顶上的一小块天窗。七口之家就是这样 在三峡里安身立命。

      胡志满与记者的对话:   这个房子是你盖的,还是你上辈人盖的?/ 是我盖的。/ 那你多大时盖的房子?/ 我17岁。我搞这房子时还没定婚,等到两个哥哥一分出去,我就来搞这个房子。我父亲47岁在河里淹死了,我和我妈在一起,这房子就是在我手里搞起的。

      胡志满在这里结婚、生子,一住就是40年。如今,新房子早已变成了旧房子。三峡、长江,就是这么给胡志满 烙下了一生不能忘怀的印记。

      胡兴武(胡志满的儿子)买个手机,电都没得充,你说好哦?

      胡志满(大溪村民)你看我不用手机,不充电,不也行嘛。

      胡兴武:那是你啊!我们这里是正宗的瞿塘人家,是吗?

      胡志满:你出去说,我就住瞿塘峡那个峡口底下,这个不是假的。

      胡志满一家与记者的对话:  你们新家离长江不远?/ 远不远,那离我们那儿也有几十里路呢。/ 以后看长江,还可以看到。/哪有我们这样一眼望到,那里哪行呢。要说我思念家乡,就是这点。船叫我也听得到,船下来了我也看得到,到那儿去了后,这个要求达不到了。/ 喜欢听船声?/ 嗯。/ 他还喜欢在船上睡觉,在屋里他睡不着。/ 我在船上睡的话,把被子一盖,浪来了一摇一摇的,就像摇小细娃子一样摇我,一下就睡着了。

      的确,胡志满此去他乡,再也没有摇晃的船可以睡,而300年前,他的祖先第一次爬上了江边的这块山坡。

      记者:你上坡呢?

      胡志满: 先头来的,还有点熟田,后来的,就是荒坡。荒坡呢,就把这个草挽起个鬏鬏,挽了的就是我的。让后来的人看见这个挽了的就莫搞,这就是我的。我是挽草为界,捡石成堆。那时是到这儿来求衣食,我们这儿人到现在都已经是好多代了。那时说的“湖广填四川”就不像现在,国家来给我们迁,还给我们拿钱把屋起得好好的。

      夕阳下一缕青烟,胡志满带着子孙就这么拜别了江边的列祖列宗。

      落日下阵阵涛声,大溪村最后的外迁移民就这么告别了从他们心中流过的长江。

      祖先的移民故事,被一代一代地口传了下来,在族谱一样的故事里,胡志满的祖先在瞿塘峡口一呆就是300年。300年后,子孙以迥然不同于祖先的际遇,踏上一段新的旅程,它将再度丰富胡志满家的口传故事。远眺峡口对岸的巫山老城,已经淹没,此时,大溪也已经整装待发。

      彷佛踏着祖先来时的足迹,胡志满和大溪12家外迁移民,连同其他乡里的200多名乡亲,从瞿塘峡口登上江轮,顺着他们世代相依为命的长江水,告别了家乡,蜿蜒wān yán向东而去。

      外迁移民,来自于长达375千米的三峡库区,包括8个县、区的100多个乡镇、1000多座村庄。

      开县,是三峡库区淹没范围里离长江最远的一个县。只因为水库的水,顺着一条名叫小江的支流回灌,将淹掉这里80%的土地,开县也必须外迁移民。就在胡志满离家的一个月后,开县也开始了最后一次的外迁移民。

      2004年8月23日,清晨6点,三峡百万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外迁行动,就在开县县城开始了。来自汉丰、丰乐和赵家3个镇,总共1700多人,汇合形成了一支由53辆大巴组成的庞大车队。长长的车队盘旋在开县到万州码头近80千米长的山路上。

      因为家乡身旁的一条小江,多少人,就这么无心插柳地正面和长江打了交道。装满了开县移民的5艘江轮,缓缓地离开了万州码头,带着他们越过三峡大坝。此时的大坝已与冉应福路过时不同了,它高大而壮观地出现在江面上。从夜里一直到天亮,5条移民船缓缓地翻越着五级船闸,移民们第一次见到了使自己移民的大坝,第一次见到了三峡工程雄伟的建筑,第一次见到从家乡三峡架出来的电网。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如此宽广的江面,如此精彩的外面世界,沿着长江,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奔向新的家园。

      2004年8月26日,奉节县751名移民前往江西浮梁县,成为三峡库区的最后一批外迁移民。5年里,总共有10多万名外迁移民,先后被分别安置到中国11个省市的249个县、1062个乡镇,这些都是中国相对富裕的地方。

      移民们携家带眷,割舍了种种依恋,10多万人就这么走出了家门。或许,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只不过是偶尔激起的一片浪花,但必须有千万朵浪花,才能造就一条大江。他们便以这样的离别,成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工程。

      坐了两天的船,胡志满终于来到了安徽铜陵县的新家,走进了这幢专为迎接他们盖起来的新房子。

      新家带来了新的景象、新的生活体验和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奇。

      铜陵县为移民家庭准备了50多种生活用品,还派人烧好了第一顿午饭。当地政府发来了“土地承包合同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根据合同,胡志满家拥有了150平方米的两层新楼房,以及7亩耕地。40年后,再次住进新房的胡志满顾不上奔波的辛劳,兴冲冲地去寻找自家的耕地。

      土地平整、土壤肥沃,这是一块相当不错的耕地,但耕地离公路还有一段距离,胡志满显然不太满意。

      胡志满:我就说那个田不方便,要求给我们改过来,因为这边是别人的田。我还在那一边跟公路好多丈远,我还要走别人的田,走别人的田别人要说话。

      乡干部解释,预留的20米地是为了拓宽公路,到时候胡志满的地就在公路边上。

      安徽铜陵县乡干部:今天我们来,一个是我们熟悉一下,再一个我们是政府农业部门的,主要是使你们尽快熟悉这里的农业环境,还有是让你们掌握我们这里的农业茬口安排。种菜籽呢,到时候我们安排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和你们在一起办个培训班。

      外迁移民:可以,可以。

       安徽铜陵县乡干部:这个茬口安排要到9月20号左右,我们现在来就是根据你们地方的条件因地制宜。

      新住户,新房子,新耕地,在全新的环境里,新移民充满了好奇,他们感到,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了。

      2005年2月9号,丰峡村人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反正爱国”的冉应福,给自家换上了一副新的春联。不知不觉,冉应福一家人已经在安徽生活了5年。

      惦记着同样年过半百的乡亲,大年初一,冉应福决定来一趟特别的拜年,去距离150千米、长江边上的铜陵县看看在这里过第一个春节的老乡胡志满

      不巧,胡志满趁着春节回大溪老家探望去了,冉应福没见到儿时的玩伴,却巧遇了胡家刚刚诞生的新生命。

      以喜悦迎来新春,今年的胡志满家,又岂止是五福临门。对胡家来说,今年春节有着不同以往的热闹。

      2006年的春天,胡志满种的五亩油菜,已璨若花海。小孙女刚满周岁,小孙子早已带着安徽口音融入了当地孩子之中了。

      此刻,远在三峡的大溪老家,也迎来了春天。江面上185米高的大坝已经全部竣工。三峡水库即将准备第三期蓄水,水位将上升到156米。三峡大移民,使三峡库区诞生了13座新的现代化城市,100多座新的农村集镇。在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在国家开发性移民的政策扶持下,正在新的家园里,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100万人走了,却留下了一部珍贵的档案。今天,在世纪大坝梦圆的时刻,我们只有从这些档案中才能寻找到 他们留在家乡的最后的身影和消失的家园。

      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会从这些影像记录中,感受到这些移民家庭有如一块块基石,筑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工程。他们的身影,永远留给了大坝,留给了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