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大地之上 第三集 水的力量 (下)
注:括号中为注释内容 无需读出
01. 长江 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与黄河一南一北横贯中国全境。在南方丰沛雨量的影响下,长江流域有着20倍于黄河的径流量。今天的长江,由其中下游地区,以旖(yǐ)旎(nǐ)的自然美景,丰富的特产和令人歆xīn羡的鱼米之乡著称。但是在两三千年前,这里却不是一个适合安居乐业的地方。
02.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汉平源的中心地带。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这里共生活着约2500头麋鹿。 秋冬之季是麋鹿换角的季节。每年这个时候,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要捡拾鹿角,从鹿角观察麋鹿的健康状况。 麋鹿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这片温暖潮湿的沼泽之地 正好可以成为栖息的乐园。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这种湿润沼泽却曾是开展生产生活的一大障碍。
03.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教授]“那个时代整个南方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到处都是河,到处都是水,而且还有很多的沼泽。生活在哪里的人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如何依托水,而是最大限度地避免由河流、湖泊的水,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葛剑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教授]“我们今天认为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比长江的差。但是,至少在秦朝、汉朝以前恰恰相反。长江流域气温偏高,湿热,再加上原始植被还没有清除。那么潮湿,地下水位高,地面沼泽地也淤积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太适合人类生存,特别不适合北方人迁移过去。”
04. 在汉唐之前,南中国常被描述为沼泽遍野,荆棘丛生,只有为数不多的先民生活在这里,从公元4 世纪起,为了躲避战乱和瘟疫,数以十万计的北方居民被迫南下,他们试图依靠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长江中下游的杭嘉湖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一种因地制宜的农业方式 曾在这里代代流传,使这里至古便以养蚕、缫sāo丝闻名于世。今天,是唐雪怡第一次参与养蚕相关的家事活动,假期里她到亲戚家的养蚕合作社帮忙。关于农作养蚕的一切 她都要从头学起。
05. 蚕是一种娇气的小生物,对温度、湿度和食物新鲜程度都很敏感。狄港村家家户户以养蚕为业。这些妇人个个是经验丰富的养蚕高手,养蚕、缫丝无一不精,事实上,养蚕制丝只是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的一个环节。在狄港村,为数不多的土地都被种植了桑树,桑树的叶子将为进入发育关键期的蚕宝宝提供充足的饲料。而这些蚕的蚕粪,侧会被人们撒入桑树所环绕的水塘,喂养水中的塘鱼。
06. 这种将低洼沼泽深挖作塘。塘内养鱼,塘上种桑,用桑养蚕的农业生产模式,已在狄港村延续千年,被人们称为“桑基鱼塘”。蚕丝收获后,另一场丰收到来了。此时,已接近秋末冬初,捞完这批鱼,村里人要抓紧修整鱼塘。他们将水排干,然后把塘泥从干塘里挖出,倾倒在种植塘基上的桑树下。这些塘泥可以让土地更加肥沃,等来年春天桑树长出新叶,人们再采集桑叶,养蚕缫丝,就这样年复一年,循环往复。
07. 然而“桑基鱼塘”只是长江流域拓荒工程的一小部分,夏季连绵的降雨,以及长河流域的洪水泛滥,人们沿着水边低地,建起堤坝,同时开沟渠,设涵闸,水多时排涝,缺水时灌溉。这种四周有堤坝维护,内有排灌系统的农业景观,统称为“圩 wéi垸 yu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