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431】
读物本·纪录片【大地之上】第三集 水的力量 下
作者:那那.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4032
7
8
18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全文25段。纵观中国南北,从黄河到长江,再到大运河,观众将看到大江大河与中国人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与作用。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1-16 20:59:57
更新时间2023-12-14 20:01:1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读物本纪录片【大地之上】第三集 水的力量 下

00:00:00/00:00:00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纪录片 大地之上  第三集 水的力量 (下)

注:括号中为注释内容 无需读出

01. 长江 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与黄河一南一北横贯中国全境。在南方丰沛雨量的影响下,长江流域有着20倍于黄河的径流量。今天的长江,由其中下游地区,以旖(yǐ)旎(nǐ)的自然美景,丰富的特产和令人歆xīn羡的鱼米之乡著称。但是在两三千年前,这里却不是一个适合安居乐业的地方。

 

02.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汉平源的中心地带。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这里共生活着约2500头麋鹿。 秋冬之季是麋鹿换角的季节。每年这个时候,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要捡拾鹿角,从鹿角观察麋鹿的健康状况。 麋鹿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这片温暖潮湿的沼泽之地 正好可以成为栖息的乐园。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这种湿润沼泽却曾是开展生产生活的一大障碍。

 

03.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教授]“那个时代整个南方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到处都是河,到处都是水,而且还有很多的沼泽。生活在哪里的人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如何依托水,而是最大限度地避免由河流、湖泊的水,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葛剑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教授]“我们今天认为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比长江的差。但是,至少在秦朝、汉朝以前恰恰相反。长江流域气温偏高,湿热,再加上原始植被还没有清除。那么潮湿,地下水位高,地面沼泽地也淤积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太适合人类生存,特别不适合北方人迁移过去。”

 

04. 在汉唐之前,南中国常被描述为沼泽遍野,荆棘丛生,只有为数不多的先民生活在这里,从公元4 世纪起,为了躲避战乱和瘟疫,数以十万计的北方居民被迫南下,他们试图依靠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长江中下游的杭嘉湖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一种因地制宜的农业方式 曾在这里代代流传,使这里至古便以养蚕、缫sāo丝闻名于世。今天,是唐雪怡第一次参与养蚕相关的家事活动,假期里她到亲戚家的养蚕合作社帮忙。关于农作养蚕的一切 她都要从头学起。

 

05. 蚕是一种娇气的小生物,对温度、湿度和食物新鲜程度都很敏感。狄港村家家户户以养蚕为业。这些妇人个个是经验丰富的养蚕高手,养蚕、缫丝无一不精,事实上,养蚕制丝只是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的一个环节。在狄港村,为数不多的土地都被种植了桑树,桑树的叶子将为进入发育关键期的蚕宝宝提供充足的饲料。而这些蚕的蚕粪,侧会被人们撒入桑树所环绕的水塘,喂养水中的塘鱼。

 

06. 这种将低洼沼泽深挖作塘。塘内养鱼,塘上种桑,用桑养蚕的农业生产模式,已在狄港村延续千年,被人们称为“桑基鱼塘”。蚕丝收获后,另一场丰收到来了。此时,已接近秋末冬初,捞完这批鱼,村里人要抓紧修整鱼塘。他们将水排干,然后把塘泥从干塘里挖出,倾倒在种植塘基上的桑树下。这些塘泥可以让土地更加肥沃,等来年春天桑树长出新叶,人们再采集桑叶,养蚕缫丝,就这样年复一年,循环往复。

 

07. 然而“桑基鱼塘”只是长江流域拓荒工程的一小部分,夏季连绵的降雨,以及长河流域的洪水泛滥,人们沿着水边低地,建起堤坝,同时开沟渠,设涵闸,水多时排涝,缺水时灌溉。这种四周有堤坝维护,内有排灌系统的农业景观,统称为“圩 wéi垸 yuàn”。

 

[图片:桑基鱼塘]

08. [李云鹏 中国水科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主任]“通过一圈的这个堤防,把这片土地给圈起来,另外在圩 wéi堤上会有一些闸门来控制,它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就是进水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灌溉的问题。当圩 wéi内的农田水量不足的时候,要有途径能把外面的水引进来,也需要有足够的手段。如果这里水量太大,淹掉农田的话,能把渍涝水排出去。”

 

09. [姜鲁光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圩 wéi院内部是围起来大面积的耕地,这里都是中国最好的耕地。这里可以种水稻,也可以发展 桑基鱼塘 ,小的圩 wéi院可能只有几十亩或几百亩,大的圩 wéi院可能是几十万亩。不光养活几十万人,甚至还为外边的更多人提供粮食供给。”

 

10. 从南北朝到两宋,圩院逐渐占据了长江中下游河谷地区,中国人就这样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 把沼泽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随之而来的是长江流域人口的猛增和经济的腾飞。宋代以后,长江流域逐渐赶赴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为了能够在大河的护荫yìn下生存。中国人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 却并没有局限于利用长江、黄河这样的天然水系,甚至试图打破那些地域的阻隔,用水实现南北中国的互联互通。

 

11. 平望 地处苏州的一座小镇,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做为平望海事所的工作人员赵心刚和同事,每天都要到运河平望段进行巡视。今天,他们的任务有些繁重,因为运河堵航了。[赵心刚 平望海事所 原副所长]“以前的船都比较小,现在的船越来越大了,但是航道还是不变的,就显得很拥挤。” 每天都有百十艘船,途经平望运河段,往返穿行于不同的码头和城镇。实际上平望运河是长三角地区 水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大运河的一段支线。

 

12. 中国大运河全长约3200千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跨8个省和直辖市,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运输水道。[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教授]“中国地形西高东低,所以我们的大河都是向东流的。南北之间缺乏大的河流。而在古代,这种水运又是最廉价和便捷的,所以挖运河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13. 中国的河流水系,除了横断山区外,基本都是自西向东流,各水系之间有分水岭阻隔。为了便于南北通行,人们想到修建沟通南北的人工运河,缓解陆路往来的艰辛。但要修建规模如此宏大的运河。除了长度外,还有很多不可逾越的困难。 水利史专家邱志荣正在对浙东运河曹娥堰进行考察。曹娥堰是位于曹娥江与浙东运河之间的一道堰坝。来往于运河和曹娥江之间的船只,全靠升船机运送过坝。

 

12. [邱志荣 水利史专家]“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升船机是机械跟电力结合的。古代时没有这种设施,要把船拖上来,小的船当然可以人工拖,大的船就必须用牛拖上来。北宋时是这么描写这个情景的——‘万牛回首’,通过牛的力量,把船牵引上去 过了堰坝。”

 

13. 运河与曹娥江在此交汇。由于运河与曹娥江存在水位差,水流不稳,不利于行船。于是,自唐代起古人在两河相交的地方 修建了堰坝。隔绝运河河道跟天然的河流,以保证运河稳定的水位和水量。 为了修筑运河,古代能工巧匠攻坚无数。曹娥堰的修建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14. [谭徐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教授]“比如大运河跨过山东地垒,也就是说泰山余脉,有42个闸,连续运行,他的机理就是跟现在的船闸差不多,就是水道和输水的启闭,通过流水调整上下游的水位差,让船一级一级地翻过坝,来满足船只翻山越岭的需求。”

 

15. [李云鹏 中国水科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主任]“闸和坝是运河上用的数量最多的,分布最广的一种功能形式。它的具体功能就看把它安到什么位置。放到横截运河的位置,它就是一个节制工程 跟一个通航工程。但是如果放到运河的堤上,有可能是一个引水进水工程,也有可能是一个排水工程。中国的大运河,就是从南到北这条线,基本上也遇到了,几乎所有水利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运河上出现了几乎所有中国传统的水利工程的形式。”

 

16. 千百年来,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下,中国人依靠着非凡的创造力,克服重重困难,用一条大运河,将古代中国的南北方 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千年格局。 这些被保存在密封容器中的 是一批1000多年前的谷子。1971年,随着一座唐代大型粮仓被发现,这些古老的粮食得以重见天日。这就是当时发现谷物的地方。工作人员要借助梯子,才能到达坑底。这个如同大坑一样的粮窖,宽11.8米,深度达到6.2米。

 

17. [汤旭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副馆长]“我现在就是在160号仓窑的仓底。我眼前这一层层的黑黑的就是炭化的粮食。如果凑近看的话,它的颗粒感还是很清晰的。我们把当时遗存粮食的密度,和现在粮食的密度进行对比,推算出当年这个仓窑应该能储存50万斤粮食。” 仅仅一个粮窑就储藏着25万千克谷物。可以想见,拥有数百个粮窑的含嘉仓当时的规模。据史料记载,含嘉仓的粮食总储量能够达到全国储藏量的一半。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粮仓。

 

[图片:含嘉仓]

18. [汤旭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副馆长]“这是由洛阳的地理条件决定的。洛阳的隋唐大运河北边通到华北平原,南边连接着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这一片富庶区域。这些区域生产的这些粮食,可以通过大运河很便利地运到洛阳来。统治者又把洛阳做为陪都,把它做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的粮食储备点。”

 

19. 隋唐大运河兴建于隋代,兴盛于唐代。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 zhuō jùn,南至余杭和宁波。自运河修筑完成后,粮食的运输就放弃了艰辛辗转的陆上交通,转而通过水路运输。南宋之后,元明清都曾定都北京,隋唐大运河逐渐被京杭大运河取而代之。

 

20. [葛剑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教授]“要是没有这条大运河,北京成不了中国的首都。另一方面,没有这条大运河,可以说从元朝开始,元、明、清三代的统一,也会受到挑战。”“长江流域跟黄河流域实际上是一个统一体。它们经济上是互相流通的,人口是流动的,文化上是交流的,它们呈一个整体。这个力量比一个流域要大得多。我们可以通过运河把它们连起来。”

 

21. 正因有了运河,满载着产自长江流域的稻米、木材、丝绸、盐铁和其他珍奇货物的大船,得以浩浩荡荡地驶向千里之外的北方。在漫长的历史中,南方的经济中心与北方的政治中心被大运河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今天,大运河以及与其相连的自然水道,仍是构成我国地区物流的重要运输通道。但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仅要利用水路连接中国的东西南北,还想由此通达世界。

 

22. 为了加强长江中下游航道的货物运载能力,长江干线武汉到安庆段的航道整治工程正在进行。这段工程的难点就在戴家洲。戴家洲是一个江心洲,它将流经此处的江水一分为二。[李赟 航道整治工程 项目经理]“其中右侧是主航道,为直水道。左侧是圆港水道,目前是不通行的,水流进来分开之后,进口主航道水流冲刷力度不够就容易造成淤积。”

23. 工作人员正在向江内铺设软体排软体排铺设完成后,工作人员将大量石块儿倾倒在软体排上,在排体上堆积 形成石坝。这些隐没于水下的石坝,可以引导水流更多地进入主航道,将淤积在江底的泥沙冲刷走。在工程完工之后,武汉至安庆段的航道水深,将由4.5米加深稳定到6米。货物载量,将由原来的5000吨提高到万吨。许多大吨位货船,就可以自由往返于江海之间。

 

24. [王浩 中国工程院 院士]“咱们国家建成的高等级航道主要还是集中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再加上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2021年,咱们水路完成的营业性货运量有82亿吨,承担了大量跨区域的货物运输。90%以上的外贸物资运输都是水运完成的。所以说,它是综合运输体系重要的通道,是咱们走向世界连通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

 

25. 这是一段关于水的故事,河流和湖泊,冰川与大泽,在这片广阔土地上,水的分布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它孕育生灵,滋养万物,让中国人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齐心协力创造出璀璨的5000年文明。从黄河到长江,再到大运河,中国人以水为笔,完成着一部关于生存、发展的史诗。 直到今天,故事仍在继续。

[图片:京杭大运河]

敬请关注 大地之上 系列其它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