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809】
读物本·纪录片【大地之上】第二集 大漠回响 中
作者:那那.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1871
6
6
2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全文14段。能量不断累积,一堵由沙砾和尘土构成的无形之墙慢慢形成,大风夹杂着沙砾铺天盖地,尘埃充斥着天空,能见度不足10米,整个城市转瞬由白昼变为黑夜,这就是沙漠,一个沙与石的世界。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1-14 14:48:30
更新时间2023-12-15 19:46:0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读物本纪录片【大地之上】第二集 大漠回响 中

00:00:00/00:00:00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图片:罗布泊无人区]

纪录片 大地之上  第二集 大漠回响(中)

注:括号中的注释内容无需读出

01. 朱泓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一直从事古人种的考古与研究工作。[朱泓]“颧骨是比较突出的,面部扁平度显得也是比较大的,鼻根点的凹陷很浅,这些都是东部亚洲人的典型特征。” 他们正在研究的是中国沙漠地带早期的居民,来自几千千米外的罗布泊罗布泊无人区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荒野之一。

 

02.  2004年,在这座椭圆形的沙山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古老部族的墓葬群,并出土了数十具遗骸。由于沙漠干燥的气候,虽然时隔几千年,这些遗骸依旧保存得相当完好。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考古学家确认了这些古人类生活的年代,他们被叫作“小河人”。生活在距今4000到3500年前,是这片荒漠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居民。

 

03. [朱泓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教授]“小河人的主要来源早期是欧亚东部的人群,这样的人群我们推测,他们不是来自蒙古高原这个方向,就是来自中国的甘青地区。年代越晚,来自欧亚西部的人群就比较多了,就是现在的中亚五国这些地区。他们到达小河墓地的时候,已经发生过融合了。”

 

04.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所长]“当时迁徙到这儿,肯定罗布泊的水源充足,我们通过发现的大量牛的随葬和绑在每个柱子上面的牛头。这么大量的牛,需要非常好的环境,有水有草而且也适合于农耕。发现了黍shǔ、小麦等作物,所以相对来说环境非常优越。所以,他们就留在这儿生存、发展。”

 

05. 在这片小小的绿洲上,“小河人”种植小麦,养殖牛羊,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河文化”。相对富饶的绿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罗布泊及周边。人们不断迁移、交流、融合。2000多年前,大致在今天的新疆地区,陆续出现了众多繁华的小城邦。诸如楼兰、精绝、龟兹qiū cí等,史称西域三十六国。

 

06. [葛剑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教授]“为什么分成一个个小国呢?因为一般每个绿洲的面积有限,供养的人口不是无限制的。因为绿洲是这样,水能够供养多少,它的面积就有多大。这是由它的地理条件决定的。”正是因为水源等生活环境的变化,“小河人”也没能逃脱迁徙,甚至消亡的命运。

07.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所长]“因为那个年代的生产力有限,他们居住的全是木构架建筑,肯定就在墓地周围,这些胡杨不断地被砍伐。这对环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再一个,罗布泊水源主要是孔雀河的水和塔里木河的水补充。这样到了后期,可能上游不断有人类居住,进行截流,最后造成这两条河断流,形成了罗布泊的废弃。”

 

08. 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点点的改变都可能给定居者毁灭性的打击。小河、楼兰、尼雅,这些曾经兴盛的部落、古城,也最终因天然绿洲的萎缩 掩埋在漫漫黄沙中。要想在这里长久生活,沙漠地带的居民 必须掌握获得稳定水源的方法。

 

09. 吐鲁番盆地是世界著名的葡萄产区。4月末,天气还没有热起来,卡哈尔·热依木就已经开始为葡萄种植做准备了。刚刚从冬眠中苏醒的葡萄藤 对水的需求很大,但给葡萄园供水的水渠 似乎出了一些问题。葡萄园灌溉 关系到村民一年的生计,卡哈尔·热依木很快召集起人手,前去查看水源问题。

 

10. 卡哈尔所在的亚尔村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这是中国地势最低的地方。四周的高山阻隔了暖湿气流的进入,使得这里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但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吐鲁番原来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这地表之下,隐藏着的一项水利工程,却将这里改造成著名的瓜果之乡。

 

11. 在村落周边的戈壁滩上,有一排排线状排布的圆形土包,彼此相隔数十米。这些土包下面,不是荒漠动物的巢穴,而是一条条人工挖掘的地下暗渠。暗渠始于吐鲁番以北的天山脚下,当地人利用高山与盆地之间1400米的落差,沿高山融水的水脉修建暗渠,形成地下水网引流进村,再导入明渠灌溉农田。这种暗渠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炎热和大风造成的地表蒸发,被称为坎儿井。

 

12. 卡哈尔·热依木亚尔村 坎儿井维修队的队长。保证坎儿井水流的通畅是他的职责。进入地下坎儿井的唯一通道,便是这些竖井口。暗渠越深 空间越窄,有时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地下水的温度只有5摄氏度左右,每次井下作业只能工作30分钟。吐鲁番先民就是在如此条件下一点点挖掘出绵延贯通的坎儿井。卡哈尔发现水流减小的原因是暗渠内发生了局部垮塌。经过十多天的辛苦劳作,坎儿井疏通完毕。卡哈尔和他的邻居们终于不用为水发愁。

 

13. [王浩 中国工程院 院士]“坎儿井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原创性的发明。它是干旱地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水文地质特点 创造的地下水利设施。一说到中国古代的工程,往往提三大工程,一个是咱们的万里长城,一个是京杭大运河,一个就是咱们干旱地区的坎儿井。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的生存发展,也就没有新疆的典型绿洲文明。”

 

14. 荒凉的沙漠中,绿洲是最珍贵的存在。在新疆面积不到土地总面积5%的绿洲,却养活了90%以上的人口。从天山脚下到河西走廊,稳定的绿洲使沙漠先民能够在沙海的包围中 定居、繁衍、积蓄力量。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开始向广阔的外部世界投去好奇的目光。但是想要穿越茫茫沙海 绝非易事。

(图片:坎儿井)

 敬请关注下集及 大地之上 其它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