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英国国王之命前来觐见乾隆皇帝的马噶尔尼使团,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外交成效。
一个古老的帝国和一个新兴的强国,在巨大的文化隔膜和相互的不了解中,完成了一次对视。
而在日后看来,这次碰撞显得意味深长。
第二季第八集 觐见
两个相隔远洋的文明古国 一场关乎文化与力量的对视
1.
公元1792年5月2日,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位国王乔治三世,召见了他的爱卿、顾问、前驻俄大使、马德拉斯总督、巴斯勋爵、内阁顾问、白鹰荣誉团骑士、高级贵族、“品格高尚而且睿智能干”的乔治·马嘎尔尼。
施行强权政治的乔治三世正处于成功的峰顶。工业革命让英国国力迅速增强,将整个欧洲大陆远远甩在身后。
国家发展的强盛态势和海外冒险的收获,让这位国王将目光投向了传说中拥有“备受称赞的制度”并且“极度繁荣”的中国。
经过反复、慎重地考虑,他决定委派马嘎尔尼作为“特命全权大使”,带上精心挑选的礼物,以及自己写给中国皇帝的信,出使那个遥远的东方古国。
2.
他说:“大英帝国已经准备好船只,去发现地球上的新区域,以增加关于世界的知识,探明各地的物产。这么做都是无私的。”
他也提到:“相隔遥远的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互利的好事。”
所以,这次出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起某种制度,加强中英之间的贸易关系。当然,这也是一国之君向另一国君主发出的一声探寻。
他在信的开篇写道:“最神圣的乔治三世,承蒙天恩,身为大不列颠、爱尔兰和法兰西国王,是海上霸主,是宗教正统的捍卫者,向中国最高君主乾隆致意,祝万寿无疆。”
3.
经过9个月的航行,1793年6月20日,马嘎尔尼使团到达中国南部海岸。
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大量传教士与商人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之间,他们的描述构建了西方世界对于这个神秘国度的最初印象。
在这些描述中,中国拥有理想化的社会制度,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精英作为官员,围绕在仁慈的专制君主周围,他们共同经营着一个巨大而富足的统一体。
也有一种声音说,中国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他们顽固拒绝欧洲人的渗透。
马嘎尔尼的副使乔治·斯当东正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他常常手拿中国扇子,同时感慨着,与英国贸易商接触一百年后,中国人什么也没改变。
更糟的是,英国却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对中国的依赖。比如原产于中国的茶,已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
4.
情绪或许一开始就存在,如同他们完全无法理解,来使团船工作的中国人为什么看上去那么相似,连表情都莫名一致。
更不能理解的是,所有人看到乾隆皇帝的画像时,会立刻下跪叩头。虽然这个动作令英国人感到不适,但此时他们还不觉得这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据说,马嘎尔尼完全不认为这是一种礼仪,只是以为他们在亲吻地面,误解可能在这时已经产生。
同时代的英国学者大卫·休谟曾说过:“尽管中国区域辽阔,气候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是,中国人在性格上却具有一种强大的一致性。他们说一种语言,通行一种法律,连同情方式都是一样的。”
日后,马嘎尔尼和他的团员会对这段话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5.
乔人杰是在3年前补缺代理天津道道员的。那一年碰巧乾隆皇帝来视察,乔人杰明察沉观、办事得力,给皇帝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去年,周边闹水灾,每天都有大量逃难的灾民经过。乔人杰倡议当地官绅捐资,在四个城门外设立粥厂,一方面行了善事,另一方面也让天津城避免了灾民的骚扰。
这让乔人杰在当地官声大振,随后正式受任天津道道台。
自明朝永乐元年设立“天津卫”,天津因其紧临北京的特殊地位,成了护卫京师的军事要地。但是,真正让天津受世人瞩目的,并不是军事,而是商业。
天津紧临渤海,同时还是京杭运河漕船的终点。海运开放之前,运河是南北运输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6.
通过河运流通的物资,都要在天津转运,或者就地买卖,国内重要商品集散地的地位就此形成。到乾隆年间,天津已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乔人杰能力并不出众,能在天津任职,算是极好的运气。这个原本注定默默无闻的平庸官吏,未曾想到,因为这个下午的一封上谕,他会进入史册。
这封转自军机处的上谕中说,有一支英国使团,为给圣上祝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但他们提出了一些不合常规的要求。这些要求经由军机处会商后,禀报了圣上。
乾隆皇帝同意了对方提出的使团船只停靠天津港的请求,并要求沿途各级官员做好相关保障。
迎来送往对于乔人杰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精于世故的乔人杰发现了其中的微妙之处。
7.
当时,英国人在中国社会的口碑并不好,但是,这一支英国使团却受到了最尊贵的礼遇,这只可能是因为皇上亲下的谕旨。
可见皇上对此十分重视,自己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对待这项差事。
这一年是乾隆五十八年,爱新觉罗·弘历自25岁登基,如今已是83岁高龄的老人了。
祖父康熙皇帝开启的盛世,经由父亲雍正皇帝的经营,在他治下到达了巅峰。国家人口和财政收入都翻了一番,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朝代。
他还开拓了除元朝之外历史上最大的国土面积,并将所有疆域牢牢控制在手中。乾隆皇帝深信,中国是天下最伟大的国家。
他对“西洋诸国”并不陌生,在他看来,这些据说坐了很久的船才来到中国的西洋人,跟每年来进贡的贡使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8.
对于地大物博并且慷慨仁慈的帝国来说,只要洋人恪守礼仪,就可以沐泽恩荣。但如果他们举止失当,就会丧失一应所得。
大清帝国并不在意财富上的得失,乾隆皇帝真正在意的是,大清的恩威有没有广布于天下,大清的皇帝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王中之王。
要确立这一切秩序,其根本在于“礼”。基于孔子推崇的周礼而确立的《大清通礼》中,明确了五种核心礼仪。外国使团来中国,属于其中的“宾礼”。
在一个崇尚重视“礼”的国度,凡事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但此次来访的英国人,却频频提出一些不合礼数的要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