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261】
读物本·《终有一天你会懂》第六章 懂阅读
作者:露澜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8577
2
10
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魚阅精选]:《终有一天你会懂》是一本人生避坑指南。一本智慧点拨之书。直击你的思考盲区与成长痛点,给你成长智慧与暖心贴士。不念过往,不困眼前,勇敢前行,温暖向善。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03 10:18:47
更新时间2024-09-03 14:21:5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43段


第六部分懂阅读

只要对阅读保持着热爱,现实就蹉跎不了生命。


在书店里谈恋爱

01.

书店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每次进去我都会不自觉地一本正经起来。这种感觉,就如同进到一座教堂或者寺庙,呼吸声音大一点,都唯恐惊醒了那些文坛大家。行走在书架间,就仿佛在参加一场论坛,尼采自顾自地盯着天,叔本华唉声叹气地看着地,但丁闭着眼穿梭在自己构造的天堂和地狱间、莎士比亚旁若无人地念着台词“生存,还是毁灭”……

记得自己看完《博物馆奇妙夜》后,也幻想着晚上书店门一关,所有作者和小说里的人物都苏醒了过来,想必也是热闹非凡的。在书店里浸润的时间久了,渐渐觉得挑书这件事其实跟挑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02.

刚进书店,觉得混混沌沌,放眼望去满是各形各色不同装裱风格的书、琳琅满目的人,会立刻产生置身一片森林的焦虑感,完全不知道该去往哪个方向,也不知道该读哪一本。这就如同一个人撸起袖子准备谈场恋爱,凭借本能冲动,就觉得应该找人来爱,但至于找什么样的人,则完全没有概念。

一个人若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就很容易迷失在这茫茫的人山书海之中,于是就只能凭感觉行事了。

03.

这时突然发现,很多人都涌向了摆在门口的畅销书摊。这些书大多已经被翻得不成样子,黑黑脏脏的,谁都可以摸,谁都可以看,它们也都来者不拒,真是毫无书格。就如同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到哪里都受欢迎,每个人都说他好。跟这样的人一起出门,你会发现,他的朋友非常多。但就因为他的朋友多,他也对谁都热情。因为他的博爱,让你觉得这份爱并不珍贵。经常看着他周旋于各种场所,各种关系都拿捏得当,觉得他的确神采奕奕,同时心里也觉得跟他走得越来越远。

04.

真正的爱人,是会把世界分成你和别人。如果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那他真正爱的人是自己,因为他需要的是存在感,需要所有人都要对他释放出爱。

这种书,不看也罢,干吗凑这个热闹。这种人,不爱也罢,干吗犯这个贱。

转身离开畅销书区,觉得自己不应该爱一个大家都觉得该读的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品位。好在这世界上不只有一类书,其他书架还有哲学书,有散文书,有小说,有心理学书,有经济书,有艺术书……只是,靠近它们前,你要先了解它们大致的特点。

05.

哲学书类型的爱人,比较刻板,没什么生活情趣,凡事都一板一眼,做人也认认真真。他们奉行“懂我的自然懂,不懂我的我也懒得瞎嚷嚷”的原则。这种爱人喜欢安静,热衷独处思考,不善交际。跟这样的人相爱,好处是不用猜来猜去,反正你也猜不懂,不好的地方在于,他们也的确属于禁欲系。你想想康德,老头子孤独生活“一被子”,真的,他只有一条被子。你大约就可以联想出哲学类型爱人的特点了。

06.

散文书类型的爱人,精灵古怪,都是风一样的,热情了飘忽而至,你想腻歪了他又随风而去,或近或远完全由他的心情决定。这类爱人生性浪漫,喜欢新鲜刺激,不拘泥于教条般的生活。跟这类爱人相爱的好处是生活处处是惊喜,如果他休息你上班,你下班回家一看,都认不出你的家,床变成餐桌了,餐桌变成书桌了,书桌变成厨房了。不好的地方在于,你要能跟上他的节奏,否则,他就觉得你不是他的灵魂恋人了。

07.

小说类型的爱人,喜欢用上帝的视角看待人类,觉得一切都必须被他掌控。你下班不回家跟谁去聚餐,聚餐的人都有谁,餐桌上都聊了些什么,都要一清二楚。如果他觉得对你失去了控制,这书要么就写成了惊悚类,要么就写成了警匪类。跟这类人相爱的好处就是省心,他会安排好一切,比如旅行的各种行程攻略他都会安排得一清二楚,不好的地方就是你也就基本没有了自由。对他来说这美其名曰叫“爱”,对你来说这很可能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奴役”。因为任何人都是他小说里的人物,都必须受他摆布。

08.

心理学励志书类型的爱人,每天都充满了正能量,喝杯雪碧他们发朋友圈都给人感觉像喝下了整个银河系。那感觉就如同跟你相爱的,是一本《心理学百科词典》。他们每天不知所云地哼哼着各种神神叨叨的名言警句,如果你有困惑他们立刻就可以化身精神分析专家或临床心理学医生。他们上班第一件事往往就是跳《感恩的心》或《我真的很不错》。跟这类人相爱的好处是不缺鸡汤喝,每天都打着鸡血跟着他去战斗。不好的地方在于岁数大了还这样,一起出门会被人当成精神病,因为朋友聚会有人叹息一声,他就可以说半个小时各种心灵药方。

09.

经济管理书类型的爱人,其理性胜于感性,任何生活中的问题到他们这里都会演化成公式、定理和模型。他们在乎效率胜于一切,过日子全是利益的衡量:我做了饭,那你要洗碗;我洗了碗,那你要拖地。总之,过日子必须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公平很重要。跟这类人相爱的好处是不用你理财,每分钱用到什么地方,他们都运筹帷幄。不好的地方在于这类人因为太在乎钱,往往让生活失去很多乐趣,比如花钱的乐趣。

10.

我想每类爱人,就如同每种类型的书,就跟你一样有个性。所以,每个人要找到想读的书或想爱的人,就必须要知道自己是什么类型。

最佳的读物是读起来让人感觉似懂非懂,说明作者比自己高明那么一点点。读这样的书,自己才能成长。最佳的爱人是自己欣赏的,自己欣赏说明他身上有闪光的地方。跟这样的人相爱,自己才会心甘情愿被俘虏。


 我曾经读过的热爱

11.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自己读的第一本书是怎么来的。在我的童年时代,家里几乎是没有书的,只有报纸,其实报纸都是稀缺品,因为报纸是可以贴墙上做装饰用的,甚至连农器具都没有,因为都归大队共有。我们家住在大队的仓库旁边,仓库有个窗户,窗户小得只有孩子才能钻进去。所以,那里面承载了我对乐园的所有期待。

12.

我自然对农器具不会有太大兴趣,我唯一的兴趣就是仓库里的一个木头箱子,里面几乎装着我们村里的所有书。现在想来,大约有一百本,基本上都是小画书。隔三差五,我就去掏一本带回家,怕被发现,看完再还回去。一直没舍得还回去的就是一本《西游记》,里面配了插图的那种。没事儿我就躺在麦秆堆上看书,跟着孙猴子去闯荡世界。

13.

我们村子很小,但我的世界通过《西游记》这本书变得很大:我知道在某个地方有个女儿国,那里没有男的,我把这事儿告诉我们村子里找不到媳妇儿的人,他们也都觉得很神奇;我也知道西方有个极乐世界,住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法力无边,我把这事儿告诉我母亲,直接就改变了她老人家的信仰,从此每逢春节她拜的众多道家神仙里赫然多出了一位佛家的人物。大人们每问我一次神话典故,我就翻一次《西游记》,直到最后如数家珍。以至于后来,我写的第一本书就是《水煮西游记》,跟此有直接的关系。

14.

《西游记》陪伴了我的童年,而武侠小说则几乎贯穿了我的少年时代。我记得非常清楚,读四年级的时候,我从父亲的包里搜出一本《江湖夜雨十年灯》。他白天看,我晚上就躲被窝里用手电筒看,每看个十几分钟就钻出来透口气,以至于做梦全是武侠江湖的事情,觉得这世界的某个幽谷中一定有一位仙风道骨的高人,这位高人有本功夫秘籍,只要我能拿到就可以行侠仗义。

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精神满足,虽然当时的日子很清贫,但只要我努力,一个机遇就可以改变我的人生轨迹。父亲在听完我的高谈阔论后,又把包里的书换成了《七侠五义》,也给了我不用钻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书的特权,因为那样他觉得太费电池。

15.

那时候,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把地瓜埋在坑里,上面点上火,伴着烤地瓜散发出的香味,盘腿读着书,跟着武林豪杰走遍大江南北,匡扶社会正义。因为我读书多,知道的故事就多,我渐渐就成了村子里同龄人的“带头大哥”,除了捉迷藏、弹玻璃球这类常规游戏,就是我的读书会。那时候,我感觉自己比坐在公堂之上的包拯大人都神气。

后来,我成了文科生,又从事了老师这个职业,这跟我父亲用武侠诱惑我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做老师,经常会去不同的企业和学校讲课,所以出差也极为频繁。无聊而又漫长的旅程,是读书的最佳时刻。每次出门前,我都会站在书架旁挑书,那感觉就如同一位君主在决定带哪一位妃子出巡。

16.

我带出去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就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甚至有时候发现忘记带了,就临时在机场买一本。这本书仿佛成了我的某种精神寄托,因为觉得其他书都太过浅薄,无法与我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旅途中的阅读给了我很大的慰藉,所以不管是飞机晚点了,还是约的人迟到了,我从包里拿出书就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现实的世界跟我童年时候的或许一样,充满了挫折与阻碍。但每次把一本书托在自己手心里,就觉得生活有了无限可能。

只要对阅读保持着热爱,现实就蹉跎不了生命。


 知识体系

17.

叔本华在他的《美学随笔》中说:

在阅读的时候,别人的思考代替了我们自己的思考,因为我们只是重复着作者的思维过程。……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脑袋也就成了别人思想的游乐场。……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做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这些人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

18.

更何况现在很多人几乎连书也懒得读,他们读书的方式就是听别人讲书。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愚蠢,久而久之自己就完全被洗脑。其结果就是,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略知一二,但又一无所知。因为对于每个学科,他们都站在门口看了一下热闹,而后又被下一家吸引了过去。

因为都是听来的观点,很多人也逐渐失去了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我看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是进入每一个学科前自己应该做的功课。那么,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19.

所谓知识体系,就是一个学科的宏观结构,包括三个重要问题:知识体系是什么样子的,是如何构建的,构建它的每个知识点的逻辑是怎样的。只有把这个三个问题搞清楚,在学习阅读过程中才不会迷失自己。

我们先来解释知识体系是什么样子的。人类知识最大的结构,我认为分为六层,从下到上分别是:通俗知识层,应用知识层,通用知识层,哲学层,艺术层和神学层

通俗知识层

通俗知识一般是比较碎片化的知识,比如《知音》《读者》《故事会》《青年文摘》这“四大名著”。这类知识的特点是获取方便,理解难度低,随时可以进入阅读的状态,在公交车上、马桶上皆可。其关键是“界面”比较友好,意思就是你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就能读得懂。

20.

应用知识层

应用知识是比较系统化的知识,有自己的学科体系,比如心理学、会计学、法学、管理学等。应用知识是一个人就业的基础,所以大学里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应用知识教育。这类知识的方向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标准化。

通用知识层

通用知识是所有应用知识的根源,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提供规律化的指导,比如数学和几何。这类知识的特点是探求形而上的规律,越具抽象性和归纳性越好。柏拉图当年就在自己的学院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不懂几何者禁入。意思就是要了解其他学科,没有几何做基础是不现实的。

21.

哲学层

如果说数学和几何是所有学科的父亲,那么哲学层知识就是所有学科的母亲。只要别的学科不研究的,哲学都研究。但只要一形成方法论,哲学就退出去。这么说起来,哲学很容易出轨。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质疑,所以亚里士多德就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其他学科未曾抵达的领域,哲学都愿意进行思辨,并且提供丰富的思考源泉。

艺术层

艺术层知识通常包括建筑、雕塑和绘画,当然也应该包括音乐、摄影和文学等。这类知识我们通常无法去分析,只能去欣赏,就如同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的故事》里讲的:没有艺术这回事儿,只有艺术家。言外之意就是,艺术很难说清楚,只能靠感性去把握,只要你能从中暂时脱离现实,将精神完全客化在对面的艺术品上,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慰藉。

22.

神学层

神学层知识主要是宗教,宗教跟艺术往往很难分开,特别是在西方,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宗教作品,比如大量的建筑、雕塑和绘画都是宗教题材的。在人类无法明晰的领域,神学依然有它的领地,并源源不断地给信徒们提供着精神的力量。

当我们明白了知识结构的六个大体系后,接下来我们开始了解它们是如何构建的。通常来说,每一层中的知识,都有三种构建方法:一是按照这个知识进化的时间线建立结构,二是按照这个知识的研究派别建立结构,三是按照这个知识的研究对象建立结构。

23.

比如研究西方文学,可以按照知识进化的时间线建立结构,从古希腊神话到中世纪骑士浪漫主义,到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到19世纪浪漫运动,再过渡到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你要了解每一个时代都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因为每一个作家都脱离不了他所处的时代。所以了解了每个时代的特点,就大致明白他们的作品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再比如研究心理学,就可以按照派别建立结构,从精神分析到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再到现在主流的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的代表有弗洛伊德和荣格,行为主义的代表有华生,人本主义的代表有罗杰斯和弗洛姆,认知心理学的代表有米勒。在了解了每个派别的代表心理学家后,就会大致明白每一派心理学家的思考逻辑和方法论。

24.

而研究哲学,我喜欢通过研究对象来建立结构,哲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有五个。

第一个是Metaphysics,也叫形而上学。其他学科都在研究存在物,但哲学研究的是存在本身。哲学研究存在与不存在,也就是“有”和“无”,比如人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有句英文很有意思:Iknow nothing(我什么也不知道)。既然know nothing,就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嘛。那么,这个know nothing,算不算是know呢?苏格拉底说自己其实一无所知,但别人并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自己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所以自己比他们要高明。回到刚才的问题,那么有的对面是什么?是无,那既然是无,你是怎么知道的?哲学就会讨论这样的问题。

25.

第二个是Epistemology,也就是知识论和认识论。其他学科的目标是寻求真理,就是已经默认存在真理,而哲学研究的是什么是真理,我们在什么意义和条件下才能获得真理,简而言之就是“真”和“假”。

第三个是Ethics,也就是伦理学。哲学并不是要教人做好人或好事,而是去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比如:我们说撒谎不好,为什么不好;你说特雷莎修女是好人,为什么说她是好人。

26.

第四个是Aesthetics,也就是美学。这个领域主要研究“美”和“丑”。什么是美,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深刻的哲学问题?跑完步从田径场出来,迎面吹来一阵风,一只小萤火虫撞到我脑门儿上,然后跌跌撞撞地飞走了,感觉世界很美;看到一个人,在一个阴雨的天气撑一把花伞出现,感觉很美。那么,你这种感觉是如何而来的?

第五个是Logic,也就是逻辑学。哲学研究纯粹形式,即什么是“有效的推论”和“无效的推论”。这个领域不受思维的具体内容左右,所以纯粹的几何最接近哲学,比如点、线、面、体的概念。

27.

当建立了某一个知识的结构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我们还要搞清楚它的微观逻辑。微观逻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What,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这个知识点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二是Why,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学习这个知识点的原因是什么;三是How,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去实践和应用这个知识,并且让它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28.

如果只有What,知识就无法落地;如果只有Why,就变成了成功学,徒有激情却无法实操;如果只有How,那么就会脱离了具体的应用环境,因为没有宏观的改变做指导,导致没有上升到方法论的层次,完不成知识的迁移。

这就是我对知识体系的看法。如果你能了然于胸,那么捧起任何一本书,就都能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找到它的位置,并且了解它所处的环境。这样,你就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做好准备,你才读得懂

29.

有一天,我在读美国存在主义大师罗洛·梅(Rollo May)的书。其实,这书几年前就买了,很多人推荐过,但就是读不进去。直到最近对焦虑有了诸多的感悟和思考,这几天重新在书架上拿起这本书,读起来才觉得真的是酣畅淋漓。于是,我就推荐到了自己的朋友圈中,果然很多人跟我当初的感觉是一样的:很经典,但就是读不进去。

读书,其实也很讲究机缘的。而这个所谓的机缘,主要就是时间。时间会让一个人成长,也会让一个人困惑。成长到一个阶段,一本书正好解答了自己的困惑,那这本书就是好书。否则,这本书就是再好,我们也觉得跟自己没半毛钱关系。

30.

在新员工入职的时间,很多企业找我去分享一些职业的建议。望着台下的所有90后,我竟然产生出了一种无力感。建议只对有需要的人才有用,而新员工需要的是拼命的成长和工作,这个时间可能不是给他们建议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立刻入职然后在工作中历练,等过半年他们流露出的,或许就是带着种种困惑、渴望得到解答的眼神了。

回忆自己之前经历过的每段感情,也莫不是如此。年轻的时候,遇到很多很好的女子,但是自己那时候既没养家的能力,也不懂得如何与人更好地相处。所以交往起来,难免遍体鳞伤。

31.

感情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了吧,觉得对方很好,自己却无力去匹配对方。这种感情即使强行结合,也是诸多拧巴,一方患得患失,一方强颜欢笑,最终忍痛分手。分手的原因很可能不是不爱,而是太爱,但是无法在爱中满足。这种满足可能跟金钱有关,也可能跟自身的素质有关,但终归都是需要时间去积淀的东西。

所以,著名哲学家沃兹基(我自己)说:一个人会突然想通一件事,如醍醐灌顶,如振聋发聩,从此境界大不相同。这或许跟时间有关系,也或许跟阅历有关系,但不到那个节点,无论别人如何苦口婆心,都无法消除困顿。所以,给别人提意见,不必着急上火,他需要的或许不是建议,而是时间。

32.

不是所有好书都适合自己,如果翻个十分钟毫无兴趣,就束之高阁吧。不是书不好,而是你没准备好。不必因为读不懂而苦恼,反正书又不会跑。

当你准备好,好的爱人才会出现,否则,即使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也会因为自己懦弱,忙着生计,而无法真正地相爱。回想过去,我辜负过很多人,也错过了很多人。但生活就是如此,很多人很好,但就是不适合那时的自己。所以身在那刻,自己经常会产生一种无力感,想要把握住什么,却什么都抓不住。

不是所有建议都对别人有效,如果对方不采纳,笑笑就好。不是你的建议没有价值,而是对方没准备好。给对方留下成长的机会吧,或许等到一定时机他自然会明了。

33.

不是所有自己觉得美好的人都应该去爱,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确实难受,就分开吧。不是人不好,而是彼此没准备好,也不必因为没有在一起而懊恼。时间不到,修炼不够,就无法驾驭比自己层次高的爱情。

其道理就好比奔驰虽好,但自己只有骑自行车的技术,还是看着就好。强行去开,车毁人亡,得不偿失。

在时间面前,无法伪装。

你是怎样,

读的书便是怎样。

你是怎样,

身边的朋友便是怎样。

你是怎样,

陪在自己身边的恋人便是怎样。


 别爱上木乃伊

34.

我经常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转发标题诸如《纯干货……》《绝对干货……》之类的文章,转发者还不忘再加一句转发语:这种纯干货才让人受益匪浅。这么喜欢干货,你咋不抱着木乃伊睡觉呢?

言下之意就是,我跟你们庸俗众生不同,我是一个喜欢知识的人,而你们是一群每天都在云山雾罩里的湿货。其实吧,会做饭的人都知道,干货往往都是用来煲汤的,干货本身往往没什么价值,只有炖成汤变成湿货才有营养价值。

35.

干货这个词被严重滥用了,被写作者滥用为自己不会有趣表达的一种借口,被转发者滥用为显示自己品位与众不同的一种理由。

什么是干货?配得上这两个字的,只有老子的一个字:道。除此之外的所有解释都有水分,都是你的杜撰,连老子也不能例外。所以,他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在我看来,数学、几何、物理的公式和大多定理也是干货,除此以外,我们都在应用罢了。

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打着干货的旗号做湿货的事情。比如你是做解读书的人,企图用几分钟把作者几十万字的著作,浓缩成几十分钟说出来,美其名曰:干货导读。别开玩笑了,那不过是你的解读罢了。

36.

著名作家沃兹基(我自己)曾经说过:真正会读书的人是不太会上网听音频讲书的,真正会理财的人是不会去追随所谓的投资大师的,真正的有钱人是不会在意自己买的是否是奢侈品的……所以每个行当,都是为还没到这个层级的人服务的。

帮人读书这行业目前好像还挺时髦的,本质上不过是花钱找人把食物品尝了一番,然后嚼了嚼吐出来给你吃。然后,你还要付钱,还要连声称赞:干货,干货。

如果你这么喜欢干货,那么35万字的《白夜行》无非就是一句话:儿子把老子杀了。而所谓的湿货版却用洋洋洒洒35万字来告诉你:这儿子为啥要杀老子。

37.

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干货的故事:

相传波斯王即位时,要他的臣子编一部完整的世界史。几年过去了,臣子编出一部煌煌巨制。可国王已人到中年,国事繁杂,没时间看。臣子又用几年时间,把史本缩短,但国王仍然忙于朝政,无暇细看。臣子再将史书高度浓缩,而国王终因年老体衰看不了,抱憾终生。临死前,一位老史学家对他做了一个干货解读,六千卷的世界史其实是一句话:他们生了,受了苦,死了……人类历史浩瀚纷繁,也只是三个字:生,死,苦。

38.

可是,把书读得那么浓缩有什么乐趣?你把生活理解成这样子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们让别人帮着读书,一本书浓缩成几分钟。我们让别人帮着看电影,一部电影也浓缩成几分钟。节奏快得让我们越来越焦虑,浩如烟海的信息也让我们越来越恐慌。我们怎么了?

要了解这件事,我们先要读懂今天这个时代。当下的时代,注定有两件事情非常有前途:一件是帮人节省时间,另一件是帮人打发无聊。

39.

帮人节省时间的职业很多,比如帮人读书,帮人排队,帮人取餐,帮人叫车……你可以做成各种科技产品。但本质上这些事情,都是帮人节省了时间。与其不同的人,还有种职业帮助人打发无聊,比如各种直播,我甚至看过一个女生直播吃饭,十万人围观,还给她打赏,愚蠢的人类。关键是,我也愚蠢地看了一个小时,你说愚蠢不愚蠢?按理说,打游戏是很注重体验的吧,但直播里最赚钱的事情就是给你打游戏看,你说人类无聊不无聊?朋友圈也是帮人打发无聊,各种娱乐设计的本质也是满足人无聊的需求。你说人类无聊不无聊?

40.

如果你能从事这两件事中的职业,或者就此针对性地创业,在我看来,简直是大有可为。因为人类就是如此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让自己节省时间,而后,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各种无聊的事情上。

借助于干货和湿货这事儿,我们延展出来了很多思考。我无意挑起这两派的斗争。绝对的干货和绝对的湿货,我都不认同:绝对的干货,让人远离了人性,失去了欣赏和最直接的体验;绝对的湿货,又华而不实。

41.

在最高级的智慧和普罗庸俗的人之间,存在着一个认知鸿沟。

比如海德格尔,自己创作出一门语言体系来写哲学,如果你不是科班出身的人很难读懂他的《存在与时间》,这就需要有人在中间起到嫁接的作用。

但这个嫁接的人非常重要,因为他的知识边界和视野范围,决定了你能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层次。

所以尽量多听一些人的解读,不要只迷信一个人。这种交叉性让你更客观地理解一本书。在对某一本书非常感兴趣后,最好能去读一读原著。书是享受智慧最方便的事情了,花几十块钱就可以跟作者一生的思考做交流。你买了《理想国》,柏拉图就坐在了你面前;你买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就在你旁边唠嗑儿。

42.

给自己一点时间去随性阅读,不要只读别人推荐的书,因为被埋没的好书也不少。有时候,我在路边摊买本书名特恶俗的书,读起来因为契合了我的感受,也觉得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所谓的好书判断标准不一,这跟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层次有关。就像一个刚开始做点小本买卖的人读股权投资没有必要,可能这方面的书是很好,但因为没满足他的需要,还不如读读如何躲避城管之类的书。道理就是如此。

43.杀青段

不要让自己在宝贵的事情上讲求效率,比如跟家人吃饭,比如跟爱人培养感情,比如看自己心爱的电影,比如闭着眼睛欣赏一首歌曲……在这些事情上追求效率,会让人变得浮躁,也让你失去作为一个人的乐趣。而在无聊的事情上,尽量自律,不是不做,而是保持克制。

不要那么在乎干货,所谓的干货其实不过是提供了窗口,让你快速窥见一门学问或者一个体系。而自己要做的就是,让它们沉下去变成湿货,加上水有耐心地去煲,让这些知识丰满起来,这样才营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