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辙:当年眉山在,还忆兄弟情
1
真的有人愿意甘心当绿叶吗?陪衬鲜花,自己收不到任何赞美与芬芳。抑或是当一颗星星,环绕着月亮,永远藏身在对方的光辉里?
苏辙说:我愿意。
他明明也是一个天才,却愿意被另一个大天才掩盖光芒,不介意被对方抢走目光,也不介意受对方牵连。
因为他们是最好的兄弟,也是一段无法复制的佳话。
制举特殊户
2
有一个比你聪明、优秀的哥哥是什么体验?
如果放在今天,大家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嫉妒羡慕恨、讨厌他、抱怨父母偏心、拒绝这种“别人家的孩子”……但是,这个向题放在苏辙身上,他只有一个答案:还能怎么样,宠他呗!
苏辙,一个从小活在哥哥苏轼光环下的“倒霉”孩子。
3
小时候,因为苏轼是家中长子,被父母寄予厚望,所以,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苏辙。连他的名字都是沾了哥哥的光: 轼,马车上的扶手; 辙,马车的车轮印。
更要命的是,哥哥自小聪明绝顶,简直是过目成诵,不知道被师长夸过多少次。相比之下,他就没有那么耀眼了。
4
长大之后,苏轼名扬天下,从乌台诗案到黄州、儋州、密州,一路走来,简直是风起云涌,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也成就了一座不朽的时代丰碑。他呢,虽然也是高官厚禄,虽然也有文章传世,但怎么也及不上哥哥的光芒万丈。
世人都说,“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盛赞他们苏家父子,但世人眼里其实大多只有哥哥,看不到弟弟。
5
对此,苏辙毫不生气,甚至还有点想笑: 我哥就是很厉害,当然,我也不差,毕竟我可是让科考改期的人!
1061年,仁宗皇帝招“制科”之士。宰相韩琦在查看报名表时,看到“苏轼”“苏辙”两个名字赫然在列,捋了捋胡子,一脸满意地笑了。
其实早在四年前,兄弟俩就已经在常规的“贡举”考试中展露了“学霸体质”,这一次的“制举”是君主特意为选拔非常之才安排的,比“贡举”考试的严苛度和难度大将近千倍。有数据显示,两宋三百年,考中进士的有四万多名,考中制举者却不过四十多人。
6
就这难度,兄弟俩依然信心满满地报了名,闭门谢客,专心备考。没有想到的是,八月中旬临考前,苏辙竟然病倒了,眼看着就要与制科考试擦肩而过。
“天不助,人助!”宰相韩琦得闻此事,甚感可惜,立马上奏宋仁宗,他说,今年应试者中,唯苏轼、苏辙声望最高,苏辙却因生病无法应试,“如此人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