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商隐:一生赋别离,心事都无题
1
很难有人不喜欢李商隐吧?他就像一个谜,谜面是千头万绪的诗,名字叫作《无题》,引得无数人抽丝剥茧。等剥到最后,仍旧说不清谜底是爱是恨,但也不重要了,猜谜的人早已潸然泪下,读懂了自己的心。
· 他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一份凄清的诗意;
他说“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一夜家常的旖旎;
他说“他生未卜此生休”,是一场清醒的洞察;
他说“此情可待成追忆”,是一次无题的惘然·······
他太难得了,在那个薄情的年代,深情而隐忍地活着,笔下有太多太多的心事,隐晦难说,藏在每个年华的典故里。去读李商隐吧,去解开他的迷。
弃学务农桑
2
835年,都成长安,山雨欲来。
这一年,中晚唐历史上最有才得宰相李德裕,被污谋逆。他虽侥幸保住了性命,却还是被愤怒的唐文宗驱逐长安,到东都洛阳任·闲职。
这一年,市井中流言四散:唐文宗服食以求长生的金丹,竟是用小孩子娇嫩的心肝练成。消息不知真假,却让朝野动荡,人心混乱。
3
这一年,宦官独揽大权,朝臣党派纷争,节度使们更是暗通款曲,结党营私,逐步脱离中央的管控。
这就是彼时的长安,权与谋,名与利,一切都在蠢蠢欲动,金碧辉煌里藏有无数旋涡与暗涌。然而这一切,都还未传入李商隐耳中,他堪堪二十三岁,正怀着进士及第、光耀门楣的天真梦想,赶赴旋涡的中心——长安。
4
李家三代孤寒,在李商隐十岁那年,父亲李嗣便客死于江南,母亲带着幼小女儿的灵柩,千里迢迢地返回故乡荥阳(xíng yáng)。
少年失怙(hù),父亲留给他的,只是一座陈旧的老宅、一点模糊的回忆,和那个印证他一生,颠沛坎坷的名字。
5
商隐,这个名字取自“商山四皓”的典故:义山,这个字同样源于父亲对商山隐者的仰慕。
相传秦末大乱之时,有四名博士不愿为官,隐居于商山。他们以岩洞为住处,以紫芝充饥,因为出山时四人都年过八旬,须发皆白,便被别人合称为“商山四皓”。
汉高祖刘邦即位后,多次礼聘他们入朝为官,都被拒绝了。后来,刘邦因宠爱戚夫人,想要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赵如玉。吕后求助于张良,张良献策,请动了商山四皓。
6
刘邦看到连四皓都甘心为刘盈所用,只能放弃了废立太子的念头。而商山四皓后来又悄然隐退,继续过着闲云野鹤、不问世事的日子,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这正是李父对李商隐的期待:他希望儿子能够在清白的时代里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在污浊的时代里,仍能保持清高的品性,不可为了一己之私而同流合污。
7
那时的李父不会知道,自己竟然一语成谶,李商隐似乎一生都在“入仕”与“隐退”之间挣扎,在家庭与党派之间徘徊,在自我的坚守与生存的妥协之间煎熬辗转。
请先登录后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