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9514】
读物本·食遍中国之江苏(六)
作者:老韩来了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10885
5
4
5
5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书精选往期年货合刊中关于江苏美食的文章。从扬州的各路点心、结实的三丁包、喷香的松子烧卖、濒临失传的翡翠烧卖,汤汁饱满的扬州大蒸饺,到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秃黄油,再到滑腴泥土滋养中带着土味清气的“水八仙”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5-21 05:12:48
更新时间2025-05-21 05:12:4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小标题

水八仙

文/图◎杨晓昫 绘画◎陈昕

1

       江苏太湖是个巨大的吞吐湖,每年6月中旬,梅雨季,从西南和东北方向注入的两股水,让太湖水量骤涨,多余的水向低洼的东南方倾泻,形成泽塘河港。7月,苏州大部分变成泽国,成为水生植物的天下。

       水乡人只能靠这些水生植物讨生活。从野生到人栽,逐渐有了十几种的规模种植,其中最著名的8种,被合称为“水八仙”。

       “水八仙”,多么不接地气的名字,却个个与泥泽相关。慈姑、菱角、荸荠、芡实、茭白、莲藕、莼菜、水芹,在滑腴[yú]泥土滋养中,带着土味的清气,带来了江南蔬食味觉审美:朴,淡,真。

2

【慈姑】

食用部位:地下球茎

生长期:4月~11月

采收期:11月~翌[yì]年3月

      慈姑是裹着肉升华的。油滚热,先拥抱青葱细段和鹅黄姜片,油发出欢快的“呲呲”声,再拥抱一块块五花肉,油呲得更响,等瘦肉变浅粉,肥肉变透明,再拥抱慈姑块。深色酱汁的从天而降,象牙色的慈姑块很快变成棕红,挤着赤亮亮的五花肉吸着肉汁。

       这是大多数城里人对慈姑的最美好回忆,说慈姑是嫌贫爱富的格,有肉才显得香。这句话总是对的么?

3

       去年11月初,在苏州甪直车坊镇江湾村,我第一次看到了慈姑的采收。采收人是一对中年夫妇,女的叫多宝,男的叫阿三。彼时慈姑还未开始大规模采收,但这家人临时接到上海的订单,于是提前采割一批,被我们正好赶上。

       齐肩高的一丛丛植株,宽阔的箭头叶尖开始枯黄,意味着慈姑的成 熟。夫妻两个穿着齐膝的雨靴,下到慈姑田中,浮着青苔的黑泥,终于因为脚的陷入而露出本色。夫妇俩分工明确,阿三负责用镰刀先剜断露在泥上的植株底部,叶子“哗啦啦”倒下一排。多宝力气大,干活比丈夫利落,负责挖采慈姑。

4

       远远地我们就能看到多宝。醒目的红毛衣,白底碎花头巾,绸蓝的袖套下露的手臂和手糊满了黑泥,与大地融为一体。她撅着腰,不断地将双手扎入阿三刚刚割倒的慈姑根部,翻出一抱黑泥,往面前“哗哗”一拖,就露出慈姑纤长的匍匐茎。这些擀面杖一样粗的茎的末端,长着膨 大的球茎,顶着微翘的尖,像发芽的蛋。它们就是慈姑可食的部分。一株慈姑有十几个小球茎,就像母亲慈爱地照顾着一群孩子,慈姑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5

      多宝的手上就像长了眼睛,在泥中迅速感知到这些球茎,扯断和掏出是连贯的两个动作,球茎跟匍匐茎分离时发出的微小到几乎不能察觉的咯嘣声。一个个慈姑裹着泥出世,即刻被丢到田边地上同样糊满泥的盆里。当初冬的阳光把一盆裹着深色湿泥的慈姑晒出干燥的泥壳,多宝 也采了差不多一列。下午她不穿靴子,直接踩进泥里,因为那样活动更利落,采得更多。

6

       采完,夫妇俩在河边洗慈姑。慈姑装在网袋里,多宝和阿三各自拉着网的一端,有节奏地上下交替浸入水中。黑乎乎的一网慈姑逐渐变白。此时已经能看到这些慈姑比外地品种多一环线,又叫三道杠,这就是苏州黄慈姑。

       多宝在家炒自种自采的慈姑。切片炒大蒜,油,盐,糖,生抽,葱碎。黄慈姑因为水分多,炒出来有口感,不像外地慈姑那样发粉、且容易散。多宝饿了,吃得喷香,刨菜如挖泥,很久没听到筷戳碗底那“咣咣咣”的声响了。 什么叫香?劳动最香。

7

【芡实】

食用部位:成熟种子

生长期:4月~10月初

采收期:8月中下旬~10月初

       你可曾想到,中式烹饪手法中的“勾芡”的芡,最早就是指芡实的粉。芡实像莲藕一样富含淀粉,芡粉跟藕粉一样,遇水受热很易透明糊化。也正因为饱含热量,芡实自古以来也是姑苏泽国救荒的作物。

       跟荸荠和马蹄糕同理,直接吃鲜芡实比芡粉勾的芡,更能体会它的本味。去年秋尝到用鲜芡实炒芦笋尖,记忆犹新:一粒粒有灵魂有嚼头的小珠子,弹弹糯糯,介于珍珠芋圆和炒疙瘩之间,是干芡实不能相较的。

8

       自此以后开始关注芡实,发现在北方吃到的芡实多为干货,口感粉粉面面不讨喜。下江南,到太湖,才又吃到了那弹糯有格的质感。芡实跟很多水八仙一样,亮点在口感。基于这种口感赋予额外的味感,是提升整体风味的奥妙所在。

       比如桂花鸡头米粥,就是鲜芡实提供口感的经典江南甜品。这里的鸡头米就是芡实。先科普一下,芡实是睡莲科一种叫“芡”的植物的种仁,果实毛刺刺带尖喙,确如鸡头,还是落汤鸡晃了晃头。刚刚采收的芡实,石榴大,鼓鼓酿着籽,而这鼓鼓鸡头里的籽,就叫鸡头米了。

9

       一些老苏州听到“笃笃笃、笃笃、的的的笃”的声音,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它——桂花鸡头米粥。小贩们曾游走在苏州街头,敲着竹梆子,挑着骆驼担,为正餐之间感到腹空的苏州人舀出一小碗挂着桂花香、混着鲜芡实的糖粥,香甜中透着咬劲,多么怡神补气。烧煮芡实跟烹调藕 一样,最好不要用铁锅。要熬好一碗芡实粥,最好用产自南塘的鸡头米,能嚼出水汪汪的鲜气。

10

       你可曾了解过这种鲜气的生成环境,是怎样一幅画面。芡叶如荷,大张成盘,却皱巴巴如绿色沸水,直径可达两米,可放上整个人。7月底,满池叠着沸腾褶皱的圆盘,其间半露出水面,是吐着紫红色舌头的鸡头一样的花苞。水下支撑着这一切的,是如章鱼触角般硕莽张扬的 柄。此时你若能够潜进水里往上望,看到的一定是一片沸腾褶皱的紫红色,那是芡实带刺的叶背。只有江南水乡的食客,才能从这样颇魔幻的芡实池中瞬间移神,专心享用一碗如珍珠般白净光洁的鸡头米粥吧。

11

       芡实采收和处理的相关工具可能是水八仙中最多的:竹刀、木棍、竹篓、铜指甲、钳子和木槌。下水割“鸡头”用竹刀,挤“鸡头米”有不同的招数,脚踩木棍压,或脚踩装在竹篓中的鸡头,都能得到鸡头米。但这些鸡头米外还有一层壳需要去掉,剩下的工具就各司其职:铜指甲戴在大拇指上,用于剥嫩的鸡头米,钳子用于夹老的芡实,最野蛮也最高效的,是用木槌大批量捶散。

12

       所以,个人以为将鸡头米晒成干货或制成芡粉,都曝殄[tiǎn]天物,对不起这芡实背后的劳动。将鲜芡实煮进白米粥,或者赤豆甜羹,才能赏其本色。当然,最朴实不过的,鲜芡实用好水略煮,连浅黄的汤也喝得出独特的清香,再加上桂花和汤就是苏式宴席后最清润肠胃的一碗甜品了。

       不得不承认,芡实的高淀粉含量可以充饥。若遇灾荒年,顾不得趁鲜细品风雅,晒干储藏捣成粉蒸成饼,的确可代粮防荒。甚至芡实的梗、果皮和嫩茎也是可以吃的,梗叫鸡头梗,如西芹,茎叫鸡头菜,中有孔有丝,长得像极了藕带,切段切片与干红辣椒和蒜苗同炒,就是只 在水乡人家才吃得到的特有风味了。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