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036】
读物本·食遍中国之江苏(五)
作者:老韩来了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10724
0
2
3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书精选往期年货合刊中关于江苏美食的文章。从扬州的各路点心、结实的三丁包、喷香的松子烧卖、濒临失传的翡翠烧卖,汤汁饱满的扬州大蒸饺,到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秃黄油,再到滑腴泥土滋养中带着土味清气的“水八仙”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3-14 05:26:58
更新时间2025-03-14 05:26:47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从常州到常熟:一路尝“鲜”

记者◎石鸣 摄影◎贾睿

1

       好味道,本地人最高褒奖的说辞是:“鲜得掉了眉毛。” 什么是常州菜?这是我赶到常州前就一直抱有的基本疑问。苏南其他几个古都名城——南京、扬州、苏州、无锡,说起它们的菜,还都有大致的概念,然而常州也有“八邑古都、中吴要辅”之称,其“常州菜”给人的印象却模糊,古书典籍中能找到的论述也少。从地图上看,常州恰 恰居于南京、扬州和苏州、无锡两片地带的中间,北临长江,东南接太湖水系,辖域内有长荡湖、芙蓉湖、天目湖等大湖,大大小小的河流若干。

2

       常州城区地势平坦,然而历史上一直以有大土山或者高地势之意的“陵”字命名——延陵、毗陵、晋陵、兰陵。据考证,清代常州城周边还有高20米以上的大土墩,大概这就是“陵”字的来历。至今,常州本地还有一道特色菜叫作“兰陵㸆[kào]鳝”,也叫“兰陵脆鳝”,这本是一道春夏之交的时令菜,春暖花开,黄鳝出洞,便被捕来入馔。“这道菜要做得好吃,一个重要工序是,黄鳝去骨清洗干净以后,要把刀反过来,用刀背把鳝肉挨个拍得松散平整。”“脆”则是形容口感,鳝肉㸆好下油锅前,要先浸在作料里面腌制入味,然后走油锅一炸,迅速收缩。“外面还有韧劲,里面很脆,外面是酸酸的,里面是甜甜的,香甜酸脆,非常美味,常州本地人请客,就一定要给你上这道菜。”季全保介绍道。他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如今有好几个身份,既是常州市民俗研究会副会长,也是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外人一般以为他是民俗学者,却不知他对美食也颇有心得。

3

       “‘㸆’这种方法,也是常州特有的,主料在之前要炸,辅料要蒸,与㸆后的主料搭配上桌,总共三道工序,成品菜也体现了江苏菜的一个特点,即酥烂入骨,不失其形,看上去很完整,但是入口即化,已经做到了这种程度。这样的菜,就是传统的常州菜。”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王劲说。“我们常州菜原先一直是淮扬菜体系的一个分支。为什么呢?最早到常州来开餐馆的都是扬州人,所以我们常州菜是在淮扬菜的基础上开始的,然后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位慢慢抬高。”季全保说。

4

       江苏省烹饪协会、餐饮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凌来法回忆,直到2005年他到省里开会的时候,还没有常州菜的提法。“历史上只承认苏州、无锡还有扬州,没有谈到常州。我们常州是近几年才得到认可,先是周边,然后是华东地区,于是就有了‘苏锡常’并提的一个概念,构成苏锡常联合发展。”凌来法去广东、香港考察,发现当地的厨师都认为常州菜是一个亮点。“香港大厨的评价是,淮扬菜说得多,常州菜做得好。我们常州人最大的特点还是味道,在味道上取胜于其他。”

5

       “以味见长”这四个字,是我们此次在采访中屡屡听到常州的大厨们提及的字眼,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这个“味”字进一步解读为“鲜”,以此作为对美好味道的向往的一个统称和概括。常州厨师很自豪的一点是,他们不像扬州厨师,身负“淮扬菜”这样一个显赫而沉重的历史名头而容易 故步自封,在常州听到最多的一个提法,就是“改良淮扬菜”,淮扬菜里有的主要菜式,常州也有,但却发生了一点点变化,就是这一点变化,使得菜品的味道向厨师心目中的“鲜”又靠近了一点。

6

       比如马蹄鮰[huí]鱼狮子头。狮子头原本是典型的扬州菜,传统的做法是猪肉肥七瘦三,做成大肉丸后炖足三个半小时,直到一点油都没有,然后浸在汤里端盘上桌,基本要求是肉炖至酥烂,汤汁清澈见底。常州人则用“长江三鲜”(刀鱼、鲥[shí]鱼、鮰[huí]鱼)之一的鮰鱼鱼肉来做狮子头,鱼肉无所谓肥瘦,切成大颗粒后成丸(不能剁细,否则变成鱼圆),再加马蹄、肥膘调节口感,因此咬劲儿比传统狮子头更足,装盘时也只装成半汤,肉丸的一半泡在汤水里,另一半还裸露在空气中,表面反射着亮晶晶的光泽,从而不再像一个炖菜和汤菜。这也符合常州人对菜肴的一种视觉审美:一个菜好不好吃,首先要看光泽度好不好,如果没有光泽,那么这个菜多半不好吃。“鮰鱼狮子头实际上是夏季的菜,我们常州人吃四季狮子头,春天是在猪肉里加河蚌,做成河蚌狮子头,夏季是鮰鱼狮子头,秋季是传统的蟹粉狮子头,冬季加冬笋,做成冬笋狮子 头。”王劲说。

7

       季全保介绍说:“所谓常州地方菜,就是春有春笋江鲜鱼,夏有银鱼炒蛋、糟菜类,秋有大闸蟹、蟹粉鱼肚,冬有红烧划水、清炒虾仁。”这个清炒虾仁,本是淮扬名菜,到了杭州以后,变成了龙井虾仁,上面铺几片龙井茶叶:到了上海,唤作水晶虾仁,虾仁的个头也变大。在常州则是清炒,炒制过程中基本不加任何调料,虾仁只选择河虾,个头细小,如瓜子仁,炒出来粒粒饱满,晶莹透亮。经典的吃法是用勺子一次舀好几粒,舌头一卷,一次全部扫入嘴里,齿牙交错嚼咬之间充分感受虾肉十足的弹性,以及清甜的味道。凌来法告诉我,为了保持这种弹牙的口感,每一颗虾仁都必须严格按照传统手工剥制,不能图省事,用挤的手法,否则没有咬劲儿,炒的时候火不能猛,一猛,虾仁外面马上熟了,这就不行,要用文火小心地炒,叫每个虾仁都受热均匀,才能有最后亮晶晶的观感。

8

       在后厨旁观师傅炒这道菜的过程时,师傅好几次问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我们答曰“是”,只见师傅架锅倒油,未几,油温烧至四成热,倒入虾仁滑油,十余秒后捞起,虾仁已成亮闪闪状,再换油开炒,晃锅,几铲之后,便灭火起锅装盘了,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所有动作一气呵 成。这道菜最关键的功夫其实在下锅之前。“首先是选料、漂水、沥水、上浆,上浆之后不能马上炒,要在冰箱里放一晚上,比如今天晚上上浆上好了,明天炒是最佳,这样有一个涨发的过程。上的浆是用盐、生粉和少量味精调成的,以前还喜欢放小苏打,现在我们都不放,就是 靠一个盐的比例和一个生粉的比例。盐是起到上劲的作用,炒的时候不再加盐,因为上浆的时候已经一次性吃足了。炒的时候就是要把握油温和火候。”炒这道菜的徐师傅告诉我,“看起来很简单吧?其实简单的东西,要把它做好不简单。”

9

       另一道“红烧划水”,在常州还有一个叫法,叫“红烧甩水”,其实都是指红烧鱼尾,“划水”、“甩水”都生动地形容了鱼尾的那块活肉。鱼要选十五六斤重的青鱼为佳,单一个鱼尾能有两三斤重,才能成菜。剁下鱼尾之后改刀四下,成为五片,根部连接不断,呈扇形打开。这个改刀,不同的师傅有不同的改法,有的顺势改,有的先中间切一刀,再两边对称地改,无高下之分,看个人手法。要注意的一点是,鱼尾的肉紧实有弹性,直接切是切不动的,改刀时要右手持刀,左手手掌拍在刀背上,在用力切的时候一起使劲往下按,这种切法叫“拍刀斩”。

10

      淮扬厨师以红烧菜最见功夫。“红烧甩水”既是淮扬菜的代表,也处处考验淮扬厨师的基本功,比如先期的改刀,比如下锅后的火候。经过改刀的鱼,一下锅就容易全盘散掉,如何在整个烹饪的过程中保持鱼形的完整,与此同时,鱼肉吃在嘴里,还要柔、嫩、滑,不能有一丁点的 加热过度,否则便会发柴,这一点由于鱼肉比猪肉更嫩,火候的把握还要更精到。记得凌来法一开始就对我说过,常州菜最重火功,除了红烧甩水,常州菜中的几道有名菜式——双桂坊大肉、青枫皇品肉、红煨肉,要做得好吃,都在于火功的讲究。季全保也说过,常州人做菜,主 要在一个“笃笃煨煨”,“笃”和“煨”,都要经历一个先猛火,再文火,再大火收汁的过程。菜好不好吃,往往在于最后汁收得如何,是否入味又没有任何油腻感,对这个过程常州人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叫“走油”,意指在“笃笃煨煨”的过程中,要静待脂肪析出,然后更换汁水,再加原汤继续“笃煨”。至于在什么时刻、按什么比例换汁水、加高汤,这些手法的具体细节到底为何,那就是各位大厨秘而不宣的看家之宝了。

11

       红烧甩水做得好,有个标准是整个鱼尾的皮要从头到尾保持完整,不粘锅,否则没有卖相。烧这道菜的陆师傅告诉了我一个秘诀,就是要“热锅冷油”,先把锅烧热,加入油后即把鱼尾放下去煎,这样不会粘皮。烧之前,鱼已经事先用葱、姜、盐、味精腌过,有的还会放一点胡椒粉,都是为了去腥入味。烧的时候,自然是葱姜煸香,鱼下锅煎,然后加料酒、酱油、糖,看汤汁宽紧,加适量水,然后大火拉开,沸腾一分钟左右,之后转小火,锅盖一盖,把蒸汽中的香味和酒味都收在锅里,同时继续给鱼尾去腥,三四分钟以后,鱼尾煮熟,文火再转大火,开始收汁。“基本上收到很浓,看起来说有汁也有汁,说没汁也没有汁,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了,再淋淋油,增加色泽。要增加亮度的话,可以加一点猪油,浓厚度就出来了,嘴里增加一种肥腻感。”陆师傅说,“收汁的时候,为了不粘鱼皮,整个锅要在手里甩,让鱼尾在锅里 全方位地活动,因为火很大,如果定在一个地方受热,它会焦的,一般很容易烧不好,就全部散掉了。”

12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