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43】
读物本·《粤菜记》【18】糕饼岂是寻常物
作者:北斗祥雨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6783
9
8
6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31段,《粤菜记》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粤菜全景散文。写佳肴美食,也写世相人心;追寻粤菜故事,也折射粵地文化;写粤菜行业发展变迁,更包含烟火温情与人间冷暖。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12-21 17:30:11
更新时间2023-12-21 18:09:0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仅限习读专用

糕饼岂是寻常物

1.

在我们暂居的人世间,有一些食物,仅仅只是食物,还有一些,会和往日的时光交织,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人到中年,容易滋生怀旧的情绪,想念儿时的食物。奇怪的是,那些曾经让我大快朵颐的宴席似乎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念念不忘的反倒是那些不起眼的零嘴小食。

我出生的小镇,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简陋、破败,只有一条狭窄的老街,但和很多小镇一样,镇上也有几间年代久远、光线昏暗的杂货店,对童年的我来说,它们几乎是天堂般的存在。那时候,我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当什么作家,而是当一名杂货店老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不用掏钱,世界上还有比这幸福的事吗?!

2.

为了吃,我曾经干过不少傻事。四岁的时候,曾偷过父亲五块钱,跑到杂货店一口气买了几十个“牛鼻头”,这是一种由面粉油炸而成的糕点,因形似牛的鼻子而得名。多年以后,我回乡探亲,在一家超市见到有牛鼻头出售,惊喜不已,买上一斤,迫不及待地吃起来,一入口,立刻失望了,它早已不是记忆中的那个味道,不知是它变了,还是我变了,又或者我们都变了。这种“物是人非”的无奈,是一个人进入中年以后经常要体会的。

3.

还有一件小事令我印象格外深刻,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我在镇上晃荡,遇到一个老太太,她是我外婆的亲戚,具体是什么亲戚,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她见到我,像见到自己的亲孙子似的,拉着我去杂货店买了两块枣泥麻饼。我揣着两块饼,往好朋友家走去,他是个很可怜的人,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营养不良,瘦小羸弱,常被班里的同学欺负,我常常帮他出头。走到半路,我肚子饿了,像小猪一样嗷嗷直叫,手下意识地伸进裤兜,取出饼来,原本只想闻一闻,可那饼实在太香了,我忍不住咬了一口,没想到一吃就再也停不下来,很快干掉了一块。我告诉自己,另一块一定要留下来,可终究还是没有忍住。

4.

最幸福的时光还是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都会变戏法似的拿出几块桃酥来给我吃,那是她一直留着舍不得吃的。桃酥的外面总是包着薄薄的桃红色油纸,放得时间久了,油已经沁入纸上,吃完饼,我意犹未尽,还会将上面的油舔得干干净净……在我的心目中,糕饼绝非寻常之物,它是一种被人宠爱的幸福感觉。

“谷食之有糕饼,犹肉食之脯脍”,糕饼,的确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是每个孩子最甜美的童年味道。广东地区,饼食甚多,最有名的当数杏仁饼、盲公饼、鸡仔饼和西樵大饼,当地人称之为“四大名饼”。

5.

对于杏仁,我有特殊的偏爱。记得从五岁开始,我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兼职——给父亲跑腿,买“大前门”香烟。这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我总像小鹿一样,一跳一跳地跑到镇上。杂货店的柜台很高,我个子很矮,踮起脚尖才能勉强够到。跑腿当然不能白跑,要收一毛钱的跑腿费。那一毛钱,我总会用来买杏仁酥,薄薄一块,小口小口地抿着,走到家里,刚好吃完,满嘴都是愉快的香甜。

中山是杏仁饼的诞生地,因其有淡淡的杏仁味而得名。它是由兴宁里萧友柏的妾侍林大姑指导女佣潘雁湘创制。潘雁湘是一位来自顺德的自梳女,她曾跟糕点师傅做帮工,后到萧家帮佣。后来,中山石岐易味庐饼家、咀香园开始大规模生产此饼,一九三一年,易味庐杏仁饼创始人去世,饼家因后继无人而结业,咀香园杏仁饼一家独大,发展至今。

6.

杏仁饼经烘烤后,金黄带绿,饼味甘香、松化可口、冰肉爽而不腻。据说,饼不能压得太实,如果太实,香味和口感都会略逊一筹。杏仁饼中原本是没有杏仁肉的,后来逐渐流传到澳门等地区,得到改良,加入了大颗的杏仁肉,称为“杏仁肉心杏仁饼”,每次吃到的杏仁肉时候,我就像得到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欣喜不已。香港的陈意斋有一款原粒杏仁饼,每件都有四颗完整的杏仁,吃起来让人满足,简直像漂浮在杏仁的海洋之上。

7.

佛山的盲公饼,始创于清嘉庆年间,甘香酥脆,齿颊留香,咬上一口,花生和芝麻的浓香,便如秋云一样在舌尖自由舒展。第一次品尝,我就甚为喜欢,一连吃了三块以后,我开始好奇起来,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呢?难道真是盲人所创吗?后来才渐渐知道了它的来历,相传当时佛山的鹤园街教善坊有一个人叫何声朝,他是个可怜人,八岁时由于家贫患病,无钱医治,以至于双目失明。后来,他开设一间“乾乾堂”卜易馆,占卦算命,远近前来问卜的妇人常有携带孩童,喧闹不止。何声朝的长子脑子活络,他以饭焦干研磨成粉,拌以油、糖、花生、芝麻等材料,炭火烘烤成饼,卖给问卜者以饵孩童。这个饼原本没有名字,买饼的人顺口称其为“盲公饼”,叫得久了,主人也就顺水推舟,正式打出了“盲公饼”的招牌。

8.

很多酒楼在上菜之前,怕客人等得心焦,总会先上一碟餐前小食,让客人垫一垫肚子,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鸡仔饼。

“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这是许多老广儿时经常在电台听到的一段广告。鸡仔饼,原名“小凤饼”,因形似雏鸡而得名。据说,是由顺德女工小凤所创。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