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305】
读物本·古人这样过日子 第七章 古人的职场生活04
作者:辛夷格格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4997
1
3
1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书聚焦古人购物、饮食、习俗、娱乐、养生、婚姻、职场等7个方面,精选了41个有趣而有代表性的话题,带领读者走进古人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沉浸式体验古代中国的生活百态和人文万象。仅供读文练习,侵权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4-21 21:03:26
更新时间2024-04-22 10:07:3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古人这样过日子

第七章 古人的职场生活

第四篇 白银时代的工资标准:普通雇工和官吏的收入差多少?

01

今天的我们习惯每个月拿工资过日子,那么,古人的收入是什么样子?

远的不说,只说明清时期。当时的职业群体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士”的工作最稳定、最体面,虽然抱怨工资低的主要来自这个群体,但看看那么多聪明人皓首穷经去努力就一切了然了;“农”虽然相对稳定,但工作强度大,增长空间有限,是无奈的选择;而谈到工资,主要说的还是“工”“商”,这是打工人的主要选择。

02

明朝的职业和工资

宣德年间,明宣宗在从昌平回宫的路上,远远望见有耕作的农夫,便带了几个随从过去。到了田边,宣宗与老农唠起了嗑。在得知老农全年无休后,宣宗给他提建议:大明朝有“士、农、工、商”,当农民种地这么苦,为什么不考虑其他三种途径?

老农说道:“我家几代人都是种地,我们里(村)没有士与工,倒是有经商的,经常外出,利润厚薄不一,风险也大。我这样虽然苦了点,丰年可以攒一年的粮食,一般年份也够吃,天天和家人在一块儿,也知足了,没啥动力换职业。”

03

这是余继登《典故纪闻》记载的一则史料,透露出几个有价值的信息:明初严格的四民秩序在观念上逐步瓦解,政策上也出现了松弛,但京畿(jī)附近村庄读书与做工的人较少,经商还不被广泛接受,可以看出此时民众安土重迁的观念还比较牢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失去土地或者其他原因而告别了土地,进入了城市各行各业之中,做家教、进宫当太监或宫女、选择衙门做小吏、去富贵人家做家仆等,总之是在百业中挣扎生活。

04

万历时期,明朝的社会经济已经非常市场化。官方在用工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初年,官方的主要人力需求是通过直接摊派到民间完成,也称役。军户承担军屯与出丁当兵,原则上就不用服官府劳役,但承平日久,各地军人也就成了工程队,尤其是京营,参加各式各样的京师建设;民户的劳役主要承担官府的公共事务,当地政府的勤杂人员就由民户轮流充当,比如皂隶、禁子、库子等;匠户要承担国家匠作的义务。

但这套模式有个问题,那就是忽略了每个人的欲望和社会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也忽视了法久则弊、国家管理能力逐渐弱化且弊端四出的现实。在货币化的过程中,明王朝逐渐探索出新的管理模式,劳役折钱,用钱雇役,用货币解决问题。

05

张三也好,李四也罢,参加的各种形式的劳役都可以免了,只要按照一定标准交钱就行,官方再雇人来做这事。

这种情况下,官方用工就会明码标价。比如万历年间,工部公布了用工价格:

营缮司官匠0.057两(每日)

三山大石窝夫役长工0.05两(每日)、短工0.04两(每日) 修仓廒(áo)木、石、瓦、搭、桶、箔等匠长工0.06两(每日)、短工0.055两(每日)

修仓廒供作夫、织箔夫长工0.04两(每日)、短工0.035两(每日)

琉璃黑窑厂昼夜烧青匠长工0.07两(每日)、短工0.06两(每日)

琉璃黑窑厂装烧窑匠、做模子木匠长工0.07两(每日)

神木厂清脚夯(hāng)夫0.04 两(每日)

神木厂雕工匠0.06 两(每日)

虞衡司北安门搬运土渣厂夫0.03 两(每日)

从用工价格可以发现,不同工种、不同部门给的工价是不一样的,高的能达到0.07两,低的有0.03两,平均在0.05两上下。如果可以长年给工部做工,一年做到240个工,收入应该能达到12两上下,如果能当个工头啥的,收入会更好。要是你作为一名京营士兵,家里有房子,因为常年参与京师工程,有技能且有熟人,平时就可以在外面再干点活,至于京营例行点名,雇人报个到就行了,这样的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

06

中央朝廷用工价格如此,那么地方衙门呢?号称天下第一县的宛平县(明代北京城内外由两个县构成,宛平县和大兴县)的用工价是:马夫40两(年),快手(捕快)20两(年),书办、御前抬运夫18两(年),皂隶12两(年),更夫3.6两(年)。

马夫的收入已经接近县令,初看确实会让人诧异,不过这不是纯收入,他需要负责养马,甚至可能自备马匹,要知道古代养马的成本很高,也很耗精力;捕快、书办、御前抬运夫的收入都还不错;打更的收入就比较低了,工种比较简单且可替代性强。

▲元代·朱玉《太平风会图》(局部)

绘于14世纪元末明初时期,表现了当时的市井生活百态。上图部分为木工与石匠的工作场面,包括锯、刨、雕、加工柱础等各种工序

07

工资的含金量

也许你会疑惑上面这些价格的可靠性,这就需要提到一个“时估”制度。户部山东、河南两司牵头,九门、盐法以及科道,按照当年的丰歉情况,确定官方的定价,上半年的定价五月确定,下半年的八月确定。这样按照生产情况确定市场大体价格趋势来进行定价,还是有较强科学性的。

这是官方雇工情况,从徐光启、黄省的记载来看,要是民间用工,工价也差不多。参照冯梦龙的小说中的描写,有位卖油翁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银十六两。这个收入是很不错的,不过值得思考的是:如果算上衙门摊派,还会剩这么多吗?

08

大体而言,万历年间,北京一个壮劳力的月收入大体在一两银子上下,如果是工头、店铺经理人、优秀的个体户收入就比较高了。我们现在来看看,月入一两银子在北京生活的情况。

《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四回讲到,北京一座三间北房、两间东房、一间西房、两间南房组成的四合院月租金是三两,平均一间接近三钱,这种房子屋内非常整齐,有桌、椅、床、凳,属于拎包入住型。

房价的话,三间房子价值五六十两。如果一个人在北京做工,买这样一间房子约等于两年净收入了,大概别指望了,毕竟在明代,大部分开支都得花在日用上。租房的话,租一间房子对月入一两的人而言也是吃力的,于他们而言,能租通铺就别租单间,能管住就最好将就。

09

穿

皮毛、丝绸就不用考虑了,大明京师虽然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皮毛中心、北方最大的丝绸消费中心,但这与普通人关联度不强。当时一双草鞋值银0.03两,蓑衣和大手巾也是这个价格,斗笠一顶值银0.05两,棉布每匹0.25两,棉花每斤0.06两。一匹棉布可以做五件衣服,1.7两银子就够一家五口每人一件两斤的棉衣棉裤。草鞋每月一双,蓑衣、大手巾、斗笠两月一换,一个月需要0.085两银;按照每人一年两件冬衣、两件单衣来算,折合下来每月需要0.065两,合计大约每月需要0.15两。

粟米每石约0.5两,粳米每石最低0.6两,麦子每石0.7两,糯米一般每石1两,普通白面每斤0.008两(上乘白面每斤0.01两),小炭篓每个0.003两,5斤鲜鱼1尾0.1两,小煤块每百斤约0.13两,猪肉每斤0.02两。如果一个月吃了5斤猪肉、10斤上乘白面、20升(5升为1石)粟米,使用100斤煤,那就花了2.33两银子,一个人消费这么多,这确实有点奢侈。

坐马车、骡车、轿子的费用是比较高的,官员和富商有这个条件,一般人依靠步行就可以。

10

普通人的生活品质

在谈一个人的生活时,经常有一个误区,折算为买多少米或者麦,然后按照每天一升的量计算。其实在现实中,作为普通百姓,一天吃不上一升粮并不意外,盐菜配点饭或者吃点粗粮喝点汤就过去了;而且钱不是只用来买粮食的,他得住、得穿衣服、得出行。总之,穷家富路,起码得带个烧饼。

综上,万历年间,一个来京师的年轻人在住、行上基本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可以按每月0.1两计算,这是极限压缩;加上吃穿用度,每月花费0.7两左右。考虑到工作的不确定性,这种开支能给家里留出的积蓄很少,要存积蓄只能在吃上面压缩,如不吃白面、猪肉,大体能压缩到每月0.5两左右。如果是本地人日子会好一些。诚如明人所言:“百工杂作奔走衣食者尤众……所入仅足以偿其劳,不能得余资以享其逸。”

11

可以看出,当时的生存状态就是:家里储蓄非常少,终日奔劳,一日不可有病,不可有饥,不可有兵。但是令人觉得幸福一点的就是“归市肴酒,夫妇团醉而后已”,夫妻能一块儿租房子工作,这种情况在江南会多一些,妻子做纺织工作,丈夫做劳力工作,日子过得会比北方好一些。

当时读书人中也有打工的,比如考上秀才后没直接工作一般会做家教,每月收入也在一两上下,但读书人的基本开支会多一点,所以就更紧张,也就有了“穷秀才”一说。

12

这样的生活就是通过努力工作并保持低生活水平来实现一些结余,比起官员和富裕阶层的生活差得太远了。都在说明代知县收入低,月俸七石五斗粮米,其实这个收入对于过安稳日子是可以的,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但要想过上儒家士大夫的体面生活,确实是不够,这就是明代“薄俸”的底层逻辑。而且知县还有庞大的资源自配,一个县里的附加税、特殊场合的费用、皂隶银都由知县支配。加上衙门管吃管住,出行有保障,最不济看书、写日记、喝茶是没问题的,而且每年还有一定的法定休息时间。至于富裕阶层,生活也是可以过得特别好的,比如徐霞客可以纯粹地旅行、张岱可以游泰山。

13

话说回来,有一件讽刺的事,大约发生在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魏四拿着家里卖房卖驴凑的二十多两银子在京师做了手术,并康复了。手术后,魏四拿着家里卖地的钱打算进宫谋差事,却没有顺利敲开皇宫的大门。没有收入来源,又不愿且做不了体力工作,在龙华寺一待就是四个月,他全身连一件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当年腊月十四,魏四拿着卖女儿的钱进入这年最后一次太监遴选,成功在二十多个人中竞争到去前三所倒马桶的岗位。这个魏四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魏忠贤,他家里对他的支持顶得上中产之家对子弟读书的支持力度,他也好不容易通过“努力”得到这份稳定的工作。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画面中河两岸分别有舂米工、船运工、木材搬运工、店小二等不同的工人

14

清朝通货膨胀

明朝末年,物价飞涨。崇祯十六年(1643年)陕西华州的物价情况是:稻米、粟米每斗2两3钱,小麦每斗2两1钱,盐每升银9分,清油每斤1钱6分,猪肉每斤1钱8分,棉花每斤3钱2分,梭布每尺5分。这种情况下,普通人就过不下去了,闯王李自成在这一年获得更广泛支持的社会根源之一就在这里。

到了清代,首先是官军的工资基本按照明末辽东军人的标准,实现了翻番。在清初,军人的生活是比较稳定的。之后随着白银大量进入中国,米价在近两百年里涨了2.5倍。

传统行业的收入也有一定的提高,比如在晋东南地区,就近出去做工(木匠、土匠、石匠)日收入能达到7分银(0.07两),这个收入还是可以的。不过按照专家统计,从乾隆到道光,晋东南地区的工价变化不大,可见传统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天花板已经到了。

15

然而这种情况在北京会好很多。曾国藩科举成功后,去北京时带了两个仆人,临走前给每人10000文安家费(6两银子),每年的工食银不多,只有500文,加上赏钱,一年总共就6两多。考虑到管吃管住,平时采购物品也有回扣空间,跟着大老爷也有光明未来,到了一定程度也收一点门敬之类。有了对未来的期许,这收入也可以。

咸丰十年(1860年)后,北京出现了较大的通胀,铜钱贬值很大。李慈铭的家仆铜钱收入高了很多,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李慈铭的家仆王福工值银8000钱,升儿工值2000钱,到了同治十年(1871年),家仆王福工值银10000钱。按照白银折算,收入并未增长多少。好处在于,背靠李慈铭这棵大树还能过上安稳日子。到清末,社会上的长工工资能达到8两纹银。

▲清朝末期在街边谋生的百姓

画面中从左至右依次有贩卖肉汤、代书写员、理发师和等待活计的伐木工人

16

在清代,普通人的收入和官员差距更大。比如曾国藩是七品京官时,正俸45两,恩俸45两,禄米折30两,办公经费10两,还有一定的伙食补助(饭银)。好多年里,曾国藩在翰林院很闲,每天主要是看书写文章,按照朝廷体统与士大夫交游确实收支不平衡。不过朝廷事务性工作,朝廷有节假日,短假期是元旦、冬至、万寿三个大节日;长假期是元旦前后,可以休息一个月左右。而且按照季节差异,分早、晚两个小时进署办公,每日两个时辰,工作时间较短。要是家里条件好,那就更惬意了,比如翁同龢(hé)在北京住烧酒胡同三间庙宇,觉得条件特别简陋,苦不堪言;到东华门前小酒店,觉得挨着街道影响休息。在家的翁同爵一直写信,冬天要注意取暖,炉火必须时时有;夏天要注意避暑,在檐外搭凉棚,不要心疼钱(切勿惜费)。一言以蔽之,在古代,士是四民之首,不是无缘无故的。

17

进入白银时代,国家治理方式逐步产生变化,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方法进行管理的越来越多,也进一步促进了人口流动。在城市务工,相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眼望到头的务农,生活上变得更好,在前景上也有更多可能。只是相对于官员而言,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当然不排除凤毛麟角的优秀者的生活水平会超过官员。

朱元璋这样形容过做官:“守俸如井泉,井虽不满,日汲不竭渊泉。”而且可以“显尔祖宗,荣尔妻子,贵尔本身”。后半句是精神层面,前半句对官员物质生活的描述还是很精确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赚了钱后,会鼓励孩子读书做官。

18 杀青段

古代中国产业结构单一,除了做官,只有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因此农工商的收入呈现扁平化,对很多人来说,这些职业的收入没有太大差别,所以当官作为最稳定的选择而备受青睐。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工业革命的开启,人类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自己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农民离开了土地,手工业者离开了织机,他们都被裹挟到工业文明的大生产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以白银计价的工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信用体系的建立,纸币开始普及。当然这些已经与本文所说的古代渐行渐远了。

(张磊)

参考资料:

[1]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高寿仙.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5-62+159.

[3]张德昌.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0.

[4]彭凯翔.近代北京价格与工资的变迁: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0-29.


相关链接:古人这样过日子 

第一章 古人这样买买买      第一篇  870957     第二篇  791925

                                         第三篇   592943    第四篇   768385

                                         第五篇   39881      第六篇   120805

第二章  生活满满仪式感     第一篇   380137    第二篇   598551

                                         第三篇   332307   第四篇   810053

                                         第五篇   632557   第六篇   959151

                                         第七篇  884977

第三章  古人也爱吃吃吃     第一篇  290085    第二篇  429467

                                         第三篇  962705    第四篇  919733

                                         第五篇  891335    第六篇  629949

第四章  古人闲暇城会玩    第一篇   399765    第二篇   279815

                                        第三篇   467027    第四篇  474689

第五章  古人养生很拼的    第一篇  646023     第二篇  353435

                                        第三篇  144737    第四篇 600997

                                        第五篇 236289

第六章  古人的婚里婚外   第一篇  666205   第二篇  906855

                                       第三篇  547005   第四篇  866687

                                       第五篇  610159    第六篇  504783

第七章  古人的职场生活   第一篇  435467    第二篇  131109

                                       第三篇  294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