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本角色

1
男,0岁
1

2
女,0岁
2

3
男,0岁
3

4
女,0岁
4
第33章
趣话传统民居建筑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住居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在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中,住居与人事、社会和世界息息相通,并且可以合为一体,人事、社会和整个世界可以反映在任何尺度的住居中。“家”(房子)可以代表“夫”,“室”(房间)可以代表“妻”,“家室”合为“夫妻”。“室人”、“内人”的称呼都来源于住居。如果是中等家庭规模,四合院二进三进之内称“室”,多居女眷,故而女眷多被称为“内人”、“室人”。妇女一般生活在二进院落以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高堂”(高高的堂屋)可以代表父母,“庭”(院子)可以代表中央政权。“宇”(屋子的边缘)、“宙”(出入于屋宇),合起来就可以代表整个世界。这种观念与传统社会结构相吻合,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从社会到天下,即所谓“夫妇、父子、君臣”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构。总之,中国的家庭社会伦理都体现于其中。
传统民居主体建筑物的特点
中国民间古代的宫室以及民居一般向南,主体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面正中一间为堂,堂后为室,室的两侧为房,分东房和西房。
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办红白喜事的地方,一般不住人,江南一带称之为“香火房”;城镇之地称之为“厅”。厅本是官署听事之所,而官署的厅原来也称堂,故古时官员审案称为“升堂”。因此厅堂时常连称,此外堂有时还作为讲学之处,称“讲堂”,民间俗称学校为学堂。先秦时候堂前有阶,堂上东西有两根楹柱,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叫东序西序,堂后有墙,与室和房隔开,室与房各有户(即门)与堂相通,古书上所说的户,一般是指室的户,室户偏东。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窗口叫“牖”:室还有一个朝北的窗口叫“向”。东房后部有侧阶,通往后庭。古人席地而坐,故堂上的座位以朝南的方向为尊。室内的座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室和房都是住人的。
传统民居中的楼、阁、厢、轩、舍、斋、寝
中国传统的民居可不像现在这样简洁明了,它有很多的名词和讲究。
楼。也就是重屋,《说文解字》里讲楼重屋也。先秦习俗里面重屋是不能住人的,此俗至今在一些农村还盛行。楼下住人,楼上堆放粮食杂物。因此先秦典籍中很少有“楼”字,而楼房的出现也较晚,大约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盛行起来。中国古代的楼房一般多为二层,形成传统的固定形式,南方有些地方的竹楼也是二层。
阁。原为阁板之意,为厨房贮藏食物的地方,汉代又指堂序外的两个夹室,即东夹西夹。但随着楼房的兴起,阁遂演变成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的建筑物,阁的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一般四周设木桶扇。《淮南子.主术训》:“高台层榭,接屋连阁”,至今仍著名的有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大同善化寺的普贤阁等佛阁,宁波天一阁、故宫文渊阁等藏书阁。此外古代俗称女子的卧房为“阁”,出嫁则为“出阁”。
厢。在汉代,厢本指房屋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阁与厢之间有门相通。后来泛指正房两边的房子,叫厢房,如东厢和西厢。《西厢记》中秀才张生住的地方就是西厢房。
轩。是有窗棂的长廊或小室。陶潜《饮酒》诗:“啸傲东轩下。”杜甫《夏夜叹》诗:“开轩纳微凉。”又殿堂前檐下的平台也称轩。古时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称“临轩”。
舍。即房屋。古人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敝舍”、“舍间”。
斋。一般指书房和学舍。古人喜在厅堂之旁,另辟一小室,作为读书养心之居,故书房俗称“书斋”,此种习俗汉代还不多见,至晋代以后兴起。
寝。古代总称堂室为“寝”。《广雅》里有“寝,堂室也”。周代又有大寝、小寝之分,大寝即堂,又称“正寝”;小寝为室,又称“内寝”。依古代风俗,男子居外女子居内,因此古人称妻为“内人”,即源于此。与此相应的《丧家讣》文中,称男为寿终正寝,女为寿终内寝。现代的寝一般指卧室。
中华文化的象征,牌坊
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它是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最早的牌楼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
牌坊来源于由表柱连成的大门即“乌头门”。它的直接谱系可以追溯到唐、宋里坊的坊门。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
这种形式,于是老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需要注意的是,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封建统治者为了提倡封建道德伦理,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