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乐宫曾侯乙墓与编钟Ⅱ
【辑贰】曾侯乙墓器物丰富
1. 曾侯乙墓为我国古代战国初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曾侯乙墓墓葬坑和陪葬坑的形制,集中体现了战国初期殡葬制度的变化,在我国殡葬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无墓道,也无台阶,呈南北向。整个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曾侯乙青铜架楠木彩绘主棺重达7000千克,椁内分作为东、中、北、西4室。
2. 曾侯乙墓棺由内棺和外棺组成。外棺是由青铜框架构成,框架由青铜浇铸而成,经过精确的隼[sǔn]接,主要起支撑作用。这些框架设计合理,制作精致。内棺外面饰有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
在东西南北的方位中,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而古人认为东为贵,于是,墓主居最大的东室。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人共13个,各配木棺,均为13岁至25岁的女性。棺室上部及周围填有厚厚的木炭,是用来防潮的。
3. 木炭之上盖有一层半米厚的梓木方材,梓木上填有十多米厚的青膏泥黄褐土,这种土具有很强的密封作用。褐土上面密密排列着分别重达数吨的石条,叫做封顶石。再往上是厚厚的堆土层。
曾侯乙墓有陪葬坑共5处,位于曾侯乙墓西13米处,呈南北向排列。坑内共有器物500多件,主要为陶器和铜器两大类。陶器类均为生活用具,有罐、盘、钵、盆等;铜器类主要为战车构件和生产生活工具等。
■曾侯乙透雕蟠龙纹鼓座
4. 曾侯乙透雕蟠龙纹鼓座,为战国早期青铜器。于1978年湖北隋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圆锥形,座中央有一插入鼓柱的孔,周围纠结盘绕有16条圆雕龙,其上还附缠有小龙若干,龙身饰鳞纹并嵌绿松石,鼓座底缘饰有蟠蛇纹,并对称设四个圆环提手,柱口沿内圈刻铭5字。鼓座是乐器建鼓的附件,用于承插建鼓贯柱,稳定建鼓,由此说明,鼓在当时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一种乐器。
5. 通过考证,5处陪葬坑均为人工挖成,排列有序,属于一个整体。整排坑中轴线为北微偏东,方向与曾侯乙墓偏向相同。坑中器物排列、组合也是经过特意安排的。
一号坑属于储存战车的车库及修理战车用的工具库,其他4处除五号坑被严重扰乱未见殉葬品外,剩余3处殉葬品均为陶器,器物中盛储的可能是供祭的食品。5处陪葬坑的下葬年代应为战国早期,即与曾侯乙墓同时代。
6. 我国古代各时期的墓葬形制都不同,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这种墓葬;至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竖穴土坑墓;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木棺和木椁。
至商朝出现了墓道;西周出现了用鼎制度;春秋末年出现了高大坟丘、陵园;战国时期,地上形成了一套陵园设施,包括陪葬坑、陪葬墓等,地下多重棺椁也继续发展;在两周时期,形成了以多重棺椁和用鼎来规范墓主的等级制度,也就是丧葬的等级制度。
7. 战国晚期,在洛阳一带出现了空心砖墓,这是一种新的墓葬形制。由于这个时期封建制刚刚建立,奴隶制残余还普遍存在,礼乐制度和宗法观念还在各地不同程度的起作用。
特别是在丧葬制度方面,奴隶制度的残余还相当严重,如殉人现象还没有绝迹,墓地还不能自由买卖。因此,曾侯乙墓有21人殉葬也就不足为奇了。随着封建势力的不断增强,在用鼎制度方面已冲破了周礼所谓的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的规定,此时的诸侯王也开始用起了九鼎。曾侯乙墓的“九鼎八簋[guǐ]”就是一个明证。
8. 战国 我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历史典故。
簋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双耳。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形制很多,变化较大。簋是商周时重要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曾侯乙簋
9. 战国墓地往往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很少有打破族群关系的。墓地中贵族大墓和身份比较低的小墓相混杂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显然是按血缘关系实行族葬的结果。
曾侯乙墓中有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还有为数不少的金器、玉器和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青铜礼器主要有镬[huò]鼎两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guǐ]8件、簠[fǔ]4件、大尊缶一对、联座壶一对、冰鉴一对、尊盘一套两件及盥缶4件等。
10. 青铜器中还有一件被定名为“鹿鹤”的,造型别致,引人注目。它是一只体态修长的仙鹤,头上长着两只鹿角,似乎在引吭高歌,展翅欲飞。
同时,墓中还有编磬[qìng]、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而在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另外非常珍贵的是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0.48米的16节龙凤玉挂饰。曾侯乙墓的漆器有20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其品类之全,器型之大,风格之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
11. 曾侯乙墓的竹简也是我国最早的竹简,共240枚,共6696字。当然,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个古墓中那规模巨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打击乐器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为青铜铸造,共65件,包括楚惠王送的礼品镈[bó],重2500多千克,设计精巧,造型壮观。
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编钟的音质还是很好,它的发现令世界震惊,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
■曾侯乙联禁铜壶
12. 曾侯乙尊盘是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是用来冰酒或者温酒的。
曾侯乙墓的青铜器代表着我国青铜器时代巅峰时期的技艺,而这件铜尊更是精品中的极品,堪称典范。该尊盘内共饰有84条龙和80条蟠螭[pán chī]。尊的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向外翻折,上饰玲珑剔透的有着透空的花纹,外表形状好像朵朵云彩在上下交叠。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huī]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统一。
13. 在尊的颈与腹之间,装饰着4条圆雕豹形状的伏兽,躯体由蟠螭[pán chī]纹构成,兽沿着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
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纹路,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4条,整体看来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4只方耳,都装饰着蟠纹,与尊口风格基本相同。在四耳的下方各有两条扁形镂空的龙,龙首下垂。4龙之间各有圆形雕式的蟠龙,首伏在尊口的边沿,与盘腹蟠纹互相辉映,从而突破了装饰蟠螭纹常有的过于丰满的僵硬感。
14. 尤为重要的是,尊盘口沿上的镂空蟠螭[pán chī]纹装饰是用失蜡法铸造而成。镂空蟠螭纹装饰分高低两层,内外两圈,每圈有16个花纹,每个花纹由形态不一的4对变形蟠螭组成。表层纹饰互不关联,彼此独立,全靠内层铜梗支撑,而内层铜梗又分层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达到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盘内底的铭文有打磨痕迹,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字样。说明此器是曾侯乙从先君曾侯那里继承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