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611】
读物本·纪录片《中国》s102《众声》
作者:范大师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091
174
336
140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溯五千年,泱泱中华,何以《中国》?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一季将从春秋到盛唐的中国历史故事中,挖掘对今日中国影响深远的人和事,讲中国故事,传中国之声,展中华文明演进的伟大历程。 仅供习读,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2-09 12:41:21
更新时间2023-05-18 23:46:2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断流

今日中国,从岁月深处走来,传承着久远的血脉

今日的中国人,就是曾经的中国人

当我们再次回望历史

在亚洲东部的大地上

历经夏商周的漫长进程后

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文化

正在孕育……

 

第一季第二集《众声》

朝气勃发的百家争鸣时代

 


1.

在楚国首都,一个人的鼻尖上不慎溅了一点白石灰,那层白石灰薄得就像苍蝇的翅膀一样。这个郢(ying3)都人特别爱干净,便请石匠用板斧把它削掉。石匠笑了笑,便拎起锋利的板斧,只听见一阵板斧声响过后,这个郢都人的白石灰被削得干干净净,而他的鼻子却完好无损。

宋国的国君听说此事,盛情相邀,请来那个石匠,对他说,也请你照样为我削一次好吗?只见石匠又笑了笑,说,大王,我的确是这么削的,但是能让我这么削的那个人,已经死了很久了。

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个寓言,是庄子路过他的好朋友惠施的墓前时讲的,被众人口口相传。

在那个时代,人们喜欢用寓言表达思想,众生喧哗。

2.

他叫墨翟,众声当中他的声音很响。

墨翟出身平民,做过牧童,学过木匠,对机械技术和自然科学怀有异于常人的热爱与钻研。他的著作中有专业性极强的实用技术与策略,有器械的制作技艺,也有攻击与防守的战场组织布局。

墨翟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光学原理——光在同一种介质里沿直线传播。

他对自然科学有着同时代人罕见的精深认知,他的抽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与他探索的力学、声学和数学知识一起被记载下来,开启了中国最早的科技理性,而墨翟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3.

墨翟曾求学于儒家,是孔子的信徒。但渐渐地他开始成为儒家的批评者,认为儒家的观念华而不实,尤其是一些繁文缛节,非常不利于社会发展。

之后他自立门户,在各地聚众讲学,抨击诸侯国的暴政,并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学生,大批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狂热追随他。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木鸢,它的创造者就是墨翟。

墨翟门下是一个纪律严明、苦行僧一般的组织,人称“墨家”。

4.

公元前440年夏天,正在讲学的墨翟忽然听到一个消息。

楚国要对宋国发动战争,在战事频频的年月,这并不算太特别的事情,但墨翟立刻做了两件事,第一,派300精壮弟子前去宋国协助守城;第二,自己动身前往楚国。墨翟昼夜兼程走了十天来到楚国国都,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弱小的宋国。

楚王表示那不可能,因为当世最有名的工匠鲁班已经为他造好了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那是前所未有的攻城利器。

墨翟却自信地说我有破解云梯之法,楚王自然不会轻易相信,于是墨翟提议和鲁班模拟攻守战阵。

5.

此时的战争已发展到类机械化时代,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士兵多寡,而在于谁掌握更强大更先进的器械。

鲁班发明过很多建筑工具和军械兵器,以心灵手巧名动天下,楚王也因此而觉得胜算在握。结果鲁班进攻了九次,被墨翟击破了九次,最后鲁班盯着墨翟说,我懂得怎么赢你,可我不说。

墨翟明白鲁班的意思是要杀了他,他毫不畏惧地回应,我的弟子已经手持墨家制造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严阵以待,即便杀了我,你也无法取胜。

墨翟的才智、态度和毋庸置疑的信念浇灭了楚王心中的战火,最终楚王放弃了攻宋的想法,一场箭在弦上的战争被墨翟化解。

6.

墨翟与宋国毫无利害关系,宋国也没有请他帮忙,但他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从中斡旋。墨翟提倡“非攻”,反对一切战争;他信奉“兼爱”,不分远近亲疏,不分贵贱,不分地域国别,对所有人都施以平等的爱,这便是兼爱。

从楚国回乡途经宋国时,天下起滂沱大雨,墨翟想到巷子里去避雨,守巷口的人却把他赶走了,没有人知道这个人刚刚为宋国解除了一次强大的威胁。墨翟不以为意,回到雨中,踩着草鞋踽踽(ju3ju3)独行,这便是墨家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为正义、为苍生,赴汤蹈火,死不回头。

当墨翟告别这个世界后,遍布各国的墨家弟子把他的学说推向巅峰。

7.

越来越壮大的墨家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者,墨家的“兼爱”与“非攻”并没有阻挡天下的纷争,接连而至的战火把中国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战国。

战国的仗打了一百多年后,一个新的思想家登场了,他叫孟轲,儒家的继承者。孟轲是战国时代的邹国人,距离孔子家乡鲁国不远,用他的话说就是“近圣人之居”。和孔子一样,孟轲也是幼年丧父,身世坎坷。学成之后,他选择一边教书一边游历,坚定不移地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

和孔子周游列国时相比,一切如此相似,一切却又大不相同。孟轲行之所至,是随处可见的战争废墟;孟轲目之所睹,是毫无节制的征战杀伐!他听到无数苦难的声音和心跳声交叠在一起,填满胸膛。

8.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和兼并,春秋初期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只剩下二十多个,其中实力最强的有七国,韩、赵、魏、齐、楚、燕、秦,战国七雄的格局逐渐形成。

孟轲已经年过40,他将旅途中最重要的一站选在了齐国,吸引他的是一个叫稷下学宫的地方。那是齐国国君下令在临淄建立的一所高规格的学院,广召天下士人。“稷”是临淄的一座城门,稷下学宫由此得名。

乱世让很多人流离失所,却也给了知识分子一展才智的舞台。为壮大实力,各国执政者打破贵族政治体制,敞开大门延揽人才,稷下学宫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讲学议政之所。

9.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方主办却由民间学者主持的高等学府。

知识界的领袖云集在此,纷纷登台,宽松的氛围让各种不同的思想都得以自由抒发,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代,人人都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后人为它起了个名字——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成了百家争鸣的中心,尽管社稷崩塌,政局动荡,但每一个拥有情怀和抱负的人都并不沮丧。他们为理想而生,为信仰而奔走天下。

孟轲很快意识到,在这里一个人若不大声急呼就没有人能听到他的见解,与儒家争鸣的对手中,以墨家和道家杨朱学派的势力最大。

10.

两派相互攻击,但影响都很大,以至于孟轲感慨道,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当然他不会站在任何一边,很快孟轲就想好了批驳他们并且宣扬儒家学说的方式。

稷下学宫的庭院里,辩论随时都会发生,焦点问题往往就是两个:该怎样治国;该怎样做人。诸子百家为无道的天下开出了各自的药方,儒家倡导仁爱,墨家信奉兼爱。

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爱,分亲疏远近,并以此建立社会秩序实现天下大同。而墨家信奉的兼爱则要求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国与国、人与人都应该用平等无私的爱去照亮彼此。

11.

在辩论场上只有金刚怒目的讲演和振聋发聩的语句才有可能被人记住,孟轲要让儒家的声音成为洪钟大吕。

孟轲和人们记忆中中庸迂腐的儒者没有一点相似,他阳刚自信、话锋犀利。到了稷下学宫没多久就以好辩而声名鹊起。不出所料,他对杨朱和墨家的大声批评一鸣惊人!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乃禽兽也!”

尽管儒家和墨家唇枪舌剑交锋不断,但二者都有坚定的目标和追求,也都有明确的原则和底线,在那个道义不常被人提起的时代这样的坚持弥足珍贵。

12.

孟轲言辞激烈只是为了传播一个平和温暖的理想,他将孔子的一个“仁”字发展成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法——“仁政”。主张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仁心治理国家。他认为执政者应该亲民,与民同乐,唯有得民心才有可能得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战国风云下孟柯的理念如此稀有珍贵,但显然又那么不合时宜,所以尽管在稷下学宫获得了一些声望,当政者齐威王却并没有起用他。

孟轲决定离开齐国,为心中的理想寻求安放之地。

13.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被更多人听见,这个时代的人们选择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思想,其中有一个人故事讲得最好。

一天,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他变成一只蝴蝶。醒来后,他分不清究竟是自己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自己。

他的名字叫庄周,庄周年轻时曾担任宋国的漆园小吏,后来宋康王发动宫廷政变,逐兄篡位,他便打消从政的念头,辞去职务,回乡靠编织草鞋为生。

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乡野村夫,在天地中窥见了自然的奥秘。

14.

春秋时期,老子的追随者创立道家。他们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和变化。庄周自成一派,成为道家的重要代表。

他思想中的智慧与机锋、他用意向构建的哲学世界让中国人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去猜测、领悟以及误解。

庄周大概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他常常钓鱼吃鱼,也常想象自己就是一条鱼,自由自在地游走于天地之间。庄周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没钱了他就去卖草鞋,肚子饿了他就去钓鱼,身无长物却逍遥快乐。他西游魏、东游鲁、南游楚、北游赵,飞扬无边的想象力让他写出了独一无二的文章,鸟兽虫鱼都被他讲成了故事,那是一个无拘无束的有趣的灵魂。

15.

一天,庄周来到魏国看望老朋友惠施,此时惠施刚做了魏国的国相。有人对他说,庄周也是来谋取相位的,惠施吓了一跳,忙派人搜捕庄周,搜了三天三夜,庄周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他给老朋友讲了个故事。

南方有种鸟叫鹓鶵(yuan1chu2)你知道吗?这种鸟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果实就不吃,不是甘泉就不饮。它从南海飞往北海时路上遇到一只猫头鹰,嘴里叼了只腐烂的老鼠。猫头鹰以为鹓鶵是来抢食的就对着鹓鶵大叫一声“吓!"现在,你也要为了你那魏国的相位来吓唬我吗?

惠施无言以对。即便如此庄周仍然把惠施当作最好的朋友。

16.

这就是庄周,一个喜欢用寓言表达对世界看法的哲人。

庄周从未造访稷下学宫,也从不参与公开场合的口舌之争,不过他很喜欢与惠施辩论。有一天,庄周和惠施来到濠水边。

——你看河里的鱼游得很从容,它们真是快乐呀!

——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它们快乐?

——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我不是你,确实不能说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那你也一定不了解鱼的快乐!

——你一开始就问我是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那说明你已经默认了我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周喜欢辩论,但他却认为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都不说。

什么都不说……

继承老子衣钵的庄周,推崇人与人之间平淡质朴的关系。他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子说过上善若水,庄周同样喜欢水的虚静、恬淡。山水之间,他畅想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游。

17.

就在庄周寄情于自然的时候,孟轲正怀揣儒家理想辗转于一个又一个国君之间,他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世界。

孟轲喜欢循循善诱,从浅显的道理入手,一点一点把话题引向深处。在魏国他用杀人做类比,希望能击中魏惠王的心。

——用刀子杀人和用棍子杀人有什么不同吗?

——没什么不同!

——那么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

——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是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就是政治杀人啊!当政者还有什么资格做人民的父母!?

孟轲用心良苦,但魏惠王希望听到的并不是这些,当时各国国君希望听到的都不是这些。

18.

眼前是弱肉强食的现实环境,是各种迫在眉睫或隐藏于暗处的危险,他们急于找到快速强大的良策以避免灭国之灾。正义、仁爱、亲民,在国君们看来那是遥远虚幻的并且毫无力量。

这是各国关系最复杂、军事最活跃、局势最莫测的一个时期。战国七雄中,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最为强盛,形成东西对峙之势,于是各国之间形成了两种外交关系一种是南北向的弱国结盟,合成一条纵线,联合起来抗击齐国或秦国,这被称为“合纵”;另一种是位于中间的弱国,和两大强国之一结盟,西连秦或东连齐,连成一条横线攻击其他弱国,这被称为“连横”。

而那些鼓吹合纵或连横的游士,如张仪、苏秦、公孙衍等就有了一个特别的称谓——纵横家。

19.

纵横家在诸侯混战中如鱼得水,但儒者孟轲不关心一国如何打败另一国,他更同情人民的疾苦。

一次次碰壁后,孟轲再次将目光投向齐国,这个创建了稷下学宫的国家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他觉得有必要再试一次。这是孟轲第二次来到齐国,跟上一回遭受冷遇不同,这次他似乎来对了。

他遇到一个看上去很赏识他的国君,新任国君齐宣王是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对孟轲十分尊敬,将他奉为客卿。孟轲以为机遇终于到了,他与齐宣王论政,直陈社会积弊,大谈仁政主张。场面有些尴尬,孟轲慷慨陈词,齐宣王有时竟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20.

尽管常被问得狼狈不堪,齐宣王对孟轲依然算得上宽容,在他眼里,孟轲是思想的先驱和贤德的楷模,他希望自己的臣民都以孟轲为榜样。但是一心称霸的国君不会有兴趣整天谈论仁义道德。另有一个流派的知识和主张都更加实用有效,齐宣王视其为振兴齐国的利器,那就是兵家。

兵家隐藏在战争背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是战国时代不可或缺的狠角色。齐国先后出过两位著名的兵家代表,一位是春秋晚期的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被尊为“兵学圣典”。他的后代孙膑同样是兵家传奇,孙膑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提出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这才是齐宣王心中可以雄霸天下的力量。

21.

一天,孟轲又来拜见齐宣王,他试图继续游说齐宣王放弃占领燕国的念头。

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派兵伐燕,意欲吞并燕国。齐宣王曾请教孟轲的意见,问他能否取胜,孟轲回答,“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但齐宣王早已有了自己的决定,他只是希望获得这位贤人的支持之名。孟轲想要再劝,齐宣王不想再听。在齐国群臣看来,孟轲口中的“民贵君轻、仁者无敌”无疑是可笑的、不识时务的。

孟轲意识到自己的期待再次落空,他向齐宣王请辞,齐宣王表示挽留,被他谢绝了。

22.

孟轲似乎去意已决,走到齐国边境时,孟轲突然停了下来,他停留了三天!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漫长的三天。很难再遇到一个像齐宣王这样礼遇自己的国君了,一旦离开,毕生的理想将再无实现的机会。只要齐宣王还有施行仁政的可能,哪怕希望再渺茫他都愿意等待。

齐宣王的确想把孟轲留在身边,但就像其他诸侯一样,他也承认孟轲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情”。各国都在变法图强,哪有时间留给收效缓慢的仁政呢?

第三天的黑夜降临,孟轲依然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睡意恍惚中他感觉一切似幻似真,曾经的意气风发,与梦想背道而驰的现实,最后的一线希望以及大失所望,孟轲知道,没必要再做无谓的等待了。

23.

弟子充虞见他闷闷不乐,问道,夫子不是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吗?孟轲轻叹一声,答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太阳再次升起时,孟轲离开了齐国。他想也许是天下大治的时期还没有到,那就继续走下去吧。如果要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轲走过的路,悲壮但豪迈,有一瞬间,孟轲仿佛看到他用尽一生去追随的孔子就走在他的前方。或许先师孔子也走过同样的路,孟轲相信,终将有人继往开来,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轲不幸赶上了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在诸侯国纷纷追求霸道而非王道的时代背景下,他竭力推行的仁政还没有可以落地生根的土壤。

24.

但孟轲也并非全然不幸,在富有创造力的壮年,他发现了自己此生的使命。

这是莫大的幸事,二十多年游历,他收获的并非只有挫败,对使命担当的全力以赴虽然万分艰苦,却也充盈了他的精神世界。

此后的岁月,孟轲回到家乡。孟轲和先师孔子的命运轨迹仿佛一再重叠,同样的生不逢时,理想被现实撞的粉碎,孟轲也保持了和孔子同样的通达,“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孔子留下坦荡荡的君子之风,孟轲坚定地修炼浩然正气,他们从未放弃过自我人格的修养。之后两千多年,做一个君子成为中国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25.

除了继续教书,孟轲和一众弟子把自己关于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的思想观点写成了一本书——《孟子》。

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已经成书,和《孟子》一起成为后世儒家必修的“孔孟之道”。

孟轲乐观地说,“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被后人铭记的“君子三乐”由此而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是孟轲留下的千古名言,这也是他跌宕人生的真实写照。

26.

濮水边,庄周又在钓鱼,两个楚国使者带着珍珠玉帛,奉楚威王之命来请庄周出仕,而且直接许以宰相之位。庄周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看了看一无所获的鱼筐,对楚人讲了个故事。

我听说楚王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多年了,楚王仍将它用布包着,用竹盒装着珍藏于庙堂之内。请问,这只龟是宁愿死了留下骨头让人尊崇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自由自在地在烂泥中爬行呢?

楚人想了想回答,愿意拖着尾巴在烂泥中爬行。他们已经知道庄周的答案。

进则儒,退则道。就这样儒与道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两重选择。

27.

如果说,孟轲教导士人如何在世事沉浮之中保持赤子之心,那么庄周则为失意者开辟了一条心灵的归路。他们二人平生是否相见后人无从得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穿越庙堂,行过原野,老在江湖,最终都在内心找到了生命的归处。

创立于乱世的稷下学宫很快就在战火中衰败,当后人凝视诸子百家的舞台,无不被那段时光的丰盈和璀璨所震撼,在那个众声喧哗的年代,中国诞生了一大批不同观念、不同主张的学术流派,波澜起伏,蔚为壮观,广为流传的至少有十家。他们在思辨中创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言语与故事,留下了恒久流传的文化烙印。

28.

由孔子和老子阐发的中国原生思想沿着星河变幻的轨迹向前演进。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潮中,在无休无止的观点论争中,在苦难中,在希望中,许多质朴而深邃的见解逐渐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直至结出硕果。

有多少死亡,就有多少新生。

那些喷薄而出的哲思和激情如同新生命的蓬勃律动,一切才刚刚开始,却无比新鲜,无比生动。

他们的自由飞扬为中国文化注入了长久的自信和从容,他们的声音穿过战火纷飞的年代,穿过喧嚣与沉寂,直击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纪录片《中国》第一季 共十二集

第一集《春秋》 889401

第二集《众声》 565611

第三集《洪流》 964325

第四集《一统》 472755

第五集《天下》 912387 

第六集《视野》 974791

第七集《南渡》 710047

第八集《融合》 784971

第九集《佛变》 507707

第十集《关陇》 784417

第十一集《基业》 827389

第十二集《盛世》 20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