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5579】
读物本·【人物故事14】金圣叹
作者:机智的蜻蜓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9124
16
20
27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金圣叹:一个非典型才子的“快意”人生。 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1-14 19:41:54
更新时间2024-11-04 13:44:0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金圣叹:一个非典型才子的“快意”人生

〔1〕农村老话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南方钟灵毓秀、美丽富庶、文教发达,历史上孕育了无数才子佳人,而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苏州,更是被称为状元之乡、才子之乡。明末清初,苏州就有这样一位非典型才子,胡适说他是十七世纪的一大怪杰;张恨水则说:“三百年来,稍治文学者,无不知有金圣叹。”

他是知名高僧,11岁受菩萨戒;他堪称“弹幕”狂魔,12岁评点《水浒》、13岁评点《西厢》;他视科考为儿戏,却是游走于名流圈的资深“神汉”;他是“娱乐至死”的鼻祖。临刑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嘱是一份“食谱”;他还和刽子手玩了人生最后一梗:啊唷哇——好疼!——他就是金圣叹,才子中的“显眼包”,一个让你哭笑不得的人,一个让你戚戚长叹的人……

〔2〕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金圣叹,名采,字若采,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金墅镇。金家祖上显达,在当地属中产阶级,有祖业田产,有仆人丫鬟。金圣叹的父亲是一位“竹林七贤”式人物,崇尚玄学,放诞任性,不合流俗。金圣叹颖悟早慧,5岁入私塾,学校里他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在家又受父亲玄学熏陶,儒学与玄学这两种似乎不相容的学说,在金圣叹身上交织融合。受父亲影响,金圣叹的基因里早早埋下了放旷不羁的因子。金圣叹从小家境优渥,父母疼爱,生活是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拈书弄笔三时懒,扑蝶寻蚊百事宜。”

〔3〕每天上学,有老仆人朝夕随侍,他和老仆人也建立了深厚感情。假如这种岁月静好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那该有多好呀,金圣叹的人生或许是另一番模样。可是人生没有如果,生命无法倒带。在金圣叹8岁那年,金家突发惊天变故,一伙身份不名的匪徒闯进金家,烧杀抢掠,金圣叹父母双双罹难。金圣叹和祖母在老仆人的护送下逃往苏州,不料在途中过河时,遭遇风浪,三人落水,金圣叹被老仆人奋力推上岸,祖母和老仆人则被急流卷走。金家突遇家难,原因不详,可能与金父的恃才放诞、褊躁激愤有关,招致了某些“敌对势力”的忌恨、灭门。

〔4〕侥幸逃到苏州姑妈家的金圣叹,大病一场,因肺部被水呛过,还落下了病根。现在他不但失去了父母、祖母和老仆,连弟弟和小妹也失散了。金圣叹小小年纪便体会到了成人世界的残酷,他不得不寄人篱下。金圣叹的姑妈家在当地也算大户人家,家中藏书丰富,并拥有出版机构——贯华堂。姑妈一家对金圣叹疼爱有加,待金圣叹病愈后,就送他到当地私塾当“插班生”。在私塾里,金圣叹和以前一样读《四书五经》《毛诗》等儒家经典。但多病的金圣叹三天两头旷课、请病假。在姑妈家的书房里,他迷上了看“课外书”,比如《水浒传》《西厢记》等,他的心思已不在课本上了,就像现在一些不爱学习的熊孩子,偷偷看《吸血鬼日记》《男朋友》一样。

〔5〕金圣叹的这种“叛逆”当然没少挨姑妈暴揍:臭小子喽,这种诲淫诲盗、很黄很暴力的书你怎么可以看呢?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死去的爹妈吗?但是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叛逆的孩子越打越叛逆,最好的办法就是曲线迂回疏导。金圣叹姑妈发现,金圣叹除了喜欢看《水浒传》《西厢记》《离骚》等非“正业”书外,还喜欢看《妙法莲华经》,她灵机一动,不如让他礼佛,一方面希望收一收他的心,另一方面也期待佛祖保佑他平安健康。在姑妈的张罗下,金圣叹在寒山寺正式受菩萨戒,法名圣叹,法号唱经,天雨法师为其受戒法师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金圣叹对自己受戒学佛也是满心的欢喜,这可比天天死记硬背圣贤书愉快多了。

〔6〕金圣叹在佛学上造诣颇深,加上有名师指点,金圣叹受戒不久,已能开班授徒了。清初思想家廖燕,是金圣叹的铁杆粉丝。据他回忆,金圣叹在贯华堂讲经时的情景:“(圣叹)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味》。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盻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有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纪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这段话大概意思是,金圣叹开坛讲经,就像MJ开演唱会一样high,讲经的、听经的都疯了,就不知道贯华堂外有没有救护车待命。

〔7〕姑妈让金圣叹学佛,本意是想让金圣叹把心静下来,学佛在她眼里不过是个业余爱好,谁曾想金圣叹把它玩成了主业,忙得不亦乐乎,还整天召徒讲经,把姑妈家的贯华堂弄得乌烟瘴气的,姑妈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呀。姑妈没有把颖悟早慧的金圣叹培养成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不是她不尽心,而是她没学过心理学。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滋养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创伤。”上文说过,金圣叹八岁那年突遇家难,家破人亡、弟妹离散,他不得不寄身姑妈家。虽然姑妈待他不错,但我想那主要是物质上的,金圣叹心灵上的孤苦悲伤是难以避免的。

〔8〕再加上金圣叹的父亲是一位“竹林七贤”式人物,恃才放诞、褊躁激愤,幼小的金圣叹不可能不受父亲影响。他童年所受的教育,也并不是那种四平八稳的传统教育,父亲甚至都不要求他参加科考。姑妈越是逼着他好好学习参加科考,他越是叛逆反感,但他又是一个极爱表现自己的人,而且想表现出跟别人不一样,比如他偏要看当时被视作“奇书”、“淫书”的《西厢记》,看过后还要评点,写读后感。特别是在科场,金圣叹更想要“表现”一番,借此来抗逆姑妈、嘲弄社会,以期获得某种愉悦感。说到底,金圣叹天生就是一个反传统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种与众不同,他的使命就是惊世骇俗。最后他如愿以偿了,这是一个不靠自己原创作品,而是因点评他人作品而成为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的人。他的成功,来源于他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敢为人先的气魄。那么,金圣叹在科场上是怎么表现的呢?

〔9〕关于金圣叹的家世生平,史料上留下的确切记载并不多,我们只能从他留下的诗文中觅得一点蛛丝马迹,因各人解读不一样,所以有很多地方还存在争议,比如他原来姓张吗?他到底是不是秀才?钱谦益是他的舅舅吗?等等。

市面流传的,大多是他的段子或者叫传说,传说当然不能当史实。问题的正确答案只能留给专家们慢慢寻找吧。关于金圣叹的在考场的故事,民间有很多传说——

〔10〕传说一:试题:“如此则动心否乎”。

金圣叹一看笑了,so easy!大笔一挥,刷刷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然后潇洒交卷。考官一看,我去,你还会刷屏呢。他眯缝着眼一数,整整有39个“动”字。考官很好奇呀,就问金圣叹为什么写了39个“动”字,而不是40个呢?考官这一问,金圣叹得意了,说道:孟子不是说“我四十不动心”吗,可见前39年都会动心的。

〔11〕传说二:试题:“西子来矣”,意思是就西施出使吴国曲线救国,展开议论。金圣叹哈哈一笑,写了一首打油诗: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西子则来矣!考官一看,哟嗬,你敢戏弄本官,一个大大的红叉打了上去,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西子来了,你秀才没了。

〔12〕传说三:试题“孟子将朝王”金圣叹:这孟子、朝王都让你们给考滥了,还有什么可写的,只有一个“将”字还能说道说道。于是他就在试卷的四角各写了一个“吁”字交卷。考官一看,又是满眼的问号,纳尼!?你这个老六,吁!你回家赶驴去吧。有人不解地问金圣叹为什么要写四个“吁”字?金圣叹说,你没看王将坐朝的时候,有四个内侍,站在左右齐呼“吁”-----

〔13〕传说四:试题“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我岂能做一个只能看不能吃的葫芦挂在那里?孔子的意思是要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这次金圣叹又脑洞大开,连字都懒得写了,直接画了一个和尚,手里还拿着一把剃刀。考官一看,又是金圣叹来捣乱,也懒得问这画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免得又被他捉弄,于是直接怒打一大红叉,并在旁边批道:我们中文系不招美术生!《辛丑纪闻》记载:“——为文倜傥不群。少补博士弟子员,后以岁试之文怪诞不经黜革。”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