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限习读专用 若侵联删
(来喏,来喏....北斗来喏)
简介
《粤菜记》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粤菜全景散文。写佳肴美食,也写世相人心;追寻粤菜故事,也折射粵地文化;写粤菜行业发展变迁,更包含烟火温情与人间冷暖。全书描写菜式超过三百种,关注经典,也关注家常;关注"大菜",也关注小吃。不仅包括传统的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还包括新派粤菜。作品情感与内容兼备,文学性和历史性并重,生动细腻,韵味悠长。
(可以选择你自己喜欢的BGM)
烧味与腊味
1.
一个人的口味看似平常,其实是颇有些神秘的,既与生活的地域有关,又与成长的经历有关,珍藏着我们对爱的记忆,饱含着我们对往日的深情。
记得上小学那会儿,一放暑假,我就迫不及待收拾衣服,逃难似的跑到县城的外婆家去了,目的其实只有一个——改善伙食,补充油水。外公和蔼可亲,一天到晚笑眯眯的,弥勒佛一般。他悉心招待着我,生怕怠慢我这个小客人。最值得期待的是每天的午餐,外公下班回来,手上总提着一只袋子,里面装着喷香的卤菜,有时是盐水鸭,有时是酱牛肉,有时是烧鸡,有时是卤猪耳,有时是卤猪蹄,有时是卤鹅翅……因为能吃到这些平时连想都不敢想的美食,我觉得自己简直比神仙还要快活。我很享受这种当客人的感觉,希望暑假永远不要结束……从那时候开始,鲜香四溢的卤菜店,便成了县城中最神秘、最令我向往的地方。
2.
在我如今居住的城市里,卤菜店并不多见,与之相仿的烧腊店倒是随处可见。每次经过,我的脚步总会不由自主地放慢——隔着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油光闪亮的枣红色烧鹅、焦糖色的叉烧、芝麻皮的烧肉、淡黄色的白切鸡,它们在暖黄色灯光下闪闪发光,格外娇艳动人,尤其是肥瘦相间的叉烧,浓稠的蜜汁滴落下来,凝结成珠,悬而不落,如一颗颗小小的琥珀,让我直吞口水。
暮晚时分,天光渐暗,街坊们蜂拥而至,空闲了一下午的老板忙碌起来,他挥刀斩料,动作娴熟,快如闪电,酥脆的声响不绝如缕,油润的甜香在灰扑扑的光线中肆意弥散,好像在提醒我,再平淡的生活也蕴藏着小小的温柔、甜美与幸福。
3.
“烧腊”是岭南人对烧味与腊味的简称,它们最初的发源地其实都不在广东。据专家考证,烧味起源于我的故乡江苏,最杰出的代表是金陵烧鸭,它也是北京烤鸭的前身;腊味则起源于浙江,以金华火腿最负盛名。烧味和腊味,伴随着宋代南下迁徙的脚步传到了广东,到了清代,灵活变通的广东人摒弃门户之见,将两者融合,发扬光大,最终演变成粤菜的经典之作。
猪是烧腊家族当之无愧的主角。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猪肉是最常见的食材,广东自然也不例外,不过,这里制作猪肉的花式繁多,远非他处可以比肩。
4.
烤乳猪是粤菜中的“当家菜”,也是“满汉全席”中的主打菜肴之一。此菜历史久远,早在西周,就已列入“八珍”,称为“炮豚”。南北朝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有一段令人垂涎的描述:“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据说,广东人吃烤乳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南越王赵睐lài墓中出土烤乳猪的长铁叉及乳猪骨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烤乳猪的一组实物饮食史证。
在其他地方,烤乳猪早已难得一见,但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它仍是婚席中不可或缺的头菜,本地有“没有金猪不嫁女”之说。初到广东时,我还不太明白其中的奥妙。有一次,和当地的老人闲聊,他挤了挤眼睛告诉我,婚席上烤乳猪最初的寓意是自己的女儿是初婚的黄花闺女。
5.
第一次在广东吃同事的喜酒,印象极为深刻。首先是不收礼金,我们准备的红包,主人接过去,对折一下,立马又塞了回来,说已经收下了我们的祝福。婚礼的仪式感很强,一间装修豪华的大厅里,摆了足足一百二十围酒席。吉时一到,全场的水晶吊灯同时熄灭,徐缓庄重的《婚礼进行曲》骤然响起,闹哄哄的大厅顿时安静下来,宴会厅的大门缓缓打开,身着旗袍的礼仪小姐打着宫灯款款而入,后面跟着几十个服务员,手里都托着一只硕大的盘子,盘子里有红色的小灯闪闪烁烁,那便是酒席的第一道菜——烤乳猪。上得桌来,我才发现,那调皮的小灯竟是乳猪的“眼睛”。
6.
烤乳猪,最好吃的是那一层酥脆爽口的猪皮,粤菜理论家潘英俊在《粤厨宝典》中写道,粤菜的厨师最初沿用的是北方用奶酥油致酥脆的方法,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州银龙酒家一个姓梁的师傅,改用麦芽糖来取色增酥,形成了广东烧猪鲜明的风格。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广东烧猪都是光皮的,俗称“琉璃皮”,烤制时轻火轻油,烧成后皮色大红,光亮如镜,皮脆肉酥香浓。光皮烧猪虽然好看,但要趁热吃,时间久了,猪皮就会发韧,口感大打折扣。
7.
如今,最为流行的是麻皮烧猪,因烧成之后猪皮上有密密麻麻的芝麻状小泡而得名。光皮乳猪的特点是脆,麻皮乳猪的特点是酥,冷却之后,仍像薄饼一样酥脆,一刀切下,咔嚓有声,感觉不像切猪肉,倒像是在切米花糖,别说是吃,光是听这声音,都能让人浑身酥麻,口水直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