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33】
读物本·《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
作者:绮縠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7120
0
3
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实经典,向来被称为帝王之书。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在熊逸的带领下,让我们走进它,去领略历史的魅力。本文仅供读文练习,侵权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7-22 22:59:11
更新时间2024-07-23 10:27:03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周威烈王
BGM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吴起为什么投奔魏国

01、既然吴起不但学过兵法,很能打,而且为了表示效忠,连妻子都杀了,在战国群雄争霸的年代,这样的人应该很吃香才对,为什么他后来会离开鲁国,投奔魏国呢?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原因竟然是他打了胜仗。

弱国不该打胜仗

02、原文:

或谮(zèn)之鲁候曰:"起始事曾参(zēng shēn),母死不奔丧,曾参(zēng shēn)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候贤,乃往归之。

03、那个说吴起坏话的人,除了说吴起人品不好之外,还说了一个政治理由:"吴起打仗确实打赢了,但是,鲁国是个弱国,以我们区区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这种事在国际社会上传扬出去,恐怕其他国家会对我们不利。"

04、这话乍听起来很不讲理。按说弱国打败强国,难道不该扬眉吐气、大书特书吗?从此腰杆可以挺直了,说话可以硬气了,再也不会被人小看了。但是,如果说这话有什么合理成分的话,应该就是:强者和弱者各有各的生存法则,弱者的生存法则就是保持低调。如果弱者非要逞强,那就离死不远了。就鲁国的现状来说,虽然打败了齐国,但那是因为吴起厉害,而不是鲁国的国力真的比齐国强。仗如果继续打下去,胜负就很难说了。其他国家如果把鲁国的这次胜利当成鲁国崛起的苗头,肯定想赶紧把这个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到那时,就算吴起再能打,胳膊毕竟也扭不过大腿。

05、这种担心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历史上确实不乏先例。比如春秋初年,宋国明明是一个弱国,宋襄(xiāng)公偏偏想要称霸,姿态摆得很高,结果被真有实力的楚国狠狠收拾了一顿。如果吴起有机会为自己辩白的话,应该会这么问:"我打了胜仗,难道还打错了吗?难道应该打败仗吗?"

06、打败仗当然不应该,但弱国苟活的策略是,就算打胜仗,也不能胜得太过分,只要把敌人挡住或者赶走就可以了。吴起大概太渴望建功立业了,难得有一次指挥作战的机会,一定出了死力,下了死手,贏得太漂亮了。还有一种可能性,不是齐国招惹鲁国,而是吴起为了立功,而主动去招惹齐国。《淮南子》有一段记载,说吴起飞黄腾达之后,被流亡人士屈宜咎(jiù)批评了一顿。屈宜咎(jiù)历数吴起的种种不是,其中一条就是太好战,一心只想立战功,当初就是为了立功才去招惹齐国的。一番话吴起听得变颜变色。(《淮南子·道应训》)

从世袭到雇佣

07、吴起在鲁国坐立不安,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恰好,一心富国强兵的魏文侯很需要厉害的武将,而李克推行的改革里,包括人力资源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削弱贵族世袭。刘向的《说苑》记载了魏文侯和李克的一段对话,魏文侯泛泛地请教治国方略,李克泛泛地回答说只要赏罚得当就好。魏文侯说:"我的赏罚很得当啊,但老百姓还是不够认同,这是什么情况?"这个问题引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回答:"淫民太多了。"

08、所谓"淫民",字面上的意思是放纵、奢侈、浮华的人。那么,哪些人是放纵、奢侈、浮华的人呢?李克明确回答:就是那些享受世袭待遇的人,他们仗着父辈的功劳,成天不做正事,只会吃喝玩乐。政治要想搞得好,就必须"夺淫民",也就是剥夺他们的待遇,拿这些钱招揽天下人才。(《说苑·政理》)把李克的意见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取消世袭制。这在当时绝对算是革命性的见解,意味着要把贵族传统连根铲除。在李克的推动下,魏国开始努力甩开世袭制传统,实行雇佣制。这种制度岗位灵活性大,经常可以出现岗位空缺。吴起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吸引来了。

09、话说回来,世袭制也并非一无是处。事实上,世袭制存在着无数变体,一直绵延到现代社会。李克的问题如果放在今天,就会变成版权该不该有年限,遗产税该温和地收还是狠起来收……如果曹雪芹有后人,是不是子子孙孙都可以拥有《红楼梦》的版权,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年年收取巨额版税呢?这种问题即便在自由主义阵营也会引发严重分歧,但从欧洲的历史来看,正是李克所谓的"淫民",才可以彻底摆脱求生的压力,治无用之学,做无用之事,这才有了很多伟大的创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0、退一步说,就算他们都去花天酒地,那也可以带动很多就业机会。如果让"淫民"把财富都锁在自家地舍里,自己出去打工,挣多少花多少,这虽然精神感人,但对社会的贡献未必会比花天酒地更大。另一方面,从激励作用来讲,如果一个人知道无论自己做出多么伟大的贡献,子女也得不到多少好处的话,那么他的积极性会不会受挫,尤其是对于那些年纪已经很大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象一下传说中的姜太公,在即将入土的年纪,忽然得到重用,从事"造反"事业——这已经不是杀头的买卖,而是灭门的买卖了,如果不是有机会给子孙挣一个可以世袭的封国,他还有动力去折腾吗?

11、所以,对于李克和魏文侯来说,这种改革方案的最大隐患是:当魏国取消了世袭制,而其他诸侯还愿意慷慨给出可以世袭的封赏时,人才流向就成了问题。在竞争的高压下,员工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能力和业绩决定的,而是由业内的竞争压力决定的:一分功劳可以给十分回报。等事业做稳了,老板再慢慢收拾那些功臣,把给出去的好处再拿回来。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魏文侯的顾虑

12、原文:

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ráng jū)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13、一心富国强兵的魏文侯需要厉害的武将,他费尽心思给自己打造出来的明君形象也很能为他吸引人才。但当吴起跳槽过来时,魏文侯却又有顾虑了。他不确定这个人能不能用,便又去问李克。李克给出的意见里,说吴起这个人"贪而好色"。你会不会觉得诧异?如果只说吴起好色,这有可能,但这样一个志向高远,为达目标不惜割舍一切,又一直都在绝地求生的人,怎么可能会贪?

14、你可能误会了"贪"这个词的意思。"贪"和"好色"组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把"贪"当成"贪财",其实李克这里指的是欲望高、不满足。"贪"不是贪财,而是贪婪。吴起的贪婪,表现在野心太大,往好处说就是事业心强。假如能从宋朝请一位街头大仙,用紫微斗(dǒu)数给吴起算命的话,演算的结果可能刚好是我们在香港电影里经常看到的"杀破狼"命格:天上的七杀、破军、贪狼三颗星在吴起的命宫内外构成某种排列组合,说明这样的人会从事武职,一生颠沛流离,坎坷蹉跎,六亲疏远。

15、贪狼和狼这种动物并没有任何关系,从词源上看,所谓贪狼,其实就是贪婪。古书里边经常把"贪婪"写成"贪狼"。在紫微斗(dǒu)数里,贪狼星也是桃花星,主管桃花运。这不难理解,毕竟桃运也是和欲望有关的事情。吴起的"贪而好色",刚好把贪狼星的两个特点都占全了。司马光借着智瑶的失败,探讨才与德的关系,认为"才胜德"很不可取。如果魏文侯能够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应该会说:"吴起是个才胜德的小人,不可用。"

16、但李克不一样,他在点明吴起的人格缺陷之后,话锋一转,说缺点归缺点,但说到用兵的本领,就算司马穰苴(ráng jū)也比不上吴起。言下之意是:用人就该用其所长,吴起那点缺点和他的长处一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17、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写过一出《风筝误》,笑点很多,有一幕写才子趁着夜色和佳人幽会,阴差阳错幽会到了丑女,才子只想谈诗论文把时间敷衍过去,但丑女性急,说出两句至理名言:"我今晚难道请你来讲道学么?你既是个道学先生,就不该到这个所在来!"这两句话,完全可以当作魏文侯的用人风格。于是,魏文侯不再因吴起的道德缺陷而迟疑,任用吴起为将,攻打秦国,在河西争夺战中连拔五城。

李克为什么想起了司马穰苴(ráng jū)

18、要了解吴起,不能绕过司马穰苴(ráng jū)这个人。要知道,吴起可是他的升级版。而后世对于司马穰苴(ráng jū)的身份书写,颇值得玩味。

关于司马穰苴(ráng jū)的身份争议

司马穰苴(ráng jū)的身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史记》专门有一篇他的列传,说他是春秋时代的齐国名将。《战国策》也提到了他,说他是战国时代的齐国总理。《史记》详细地记载了司马穰苴(ráng jū)的一生大事,怎么看都不会是司马迁凭空编的,但是,记载春秋历史最详尽的《左传》,竟然对司马穰苴(ráng jū)这位大人物只字未提。

19、宋朝人很有怀疑精神,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取材于《战国策》,所以这个问题应该以《战国策》为准。(《东坡志林》卷四)苏轼的弟弟苏辙(zhé)把这个意见进一步发扬光大:既然《史记》如此不严谨,那我就用严谨的态度重写一部《史记》好了。苏辙做到了,这部新著叫作《古史》,皇皇60卷,专注于先秦史。也就是说,几乎在司马光埋头编写《资治通鉴》的同时,苏辙也在撰写一部带有"资治"意义的历史著作。只是到了今天,苏辙这部《古史》已很少有人知道了。

20、《古史》的写作风格,可以从两个例子中窥见一斑:"叶公好龙"是我们很熟悉的成语,《史记》没给叶公作传,《古史》专门给他作了传,从《左传》取材,讲述叶公是如何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但是,叶公好龙这件事本身虽然很出名,但并不可靠,因此《古史》只字不提。还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也是尽人皆知,《史记》没给柳下惠作传,《古史》给他作了传,照旧从《左传》取材,烘托柳下惠的光辉形象。但是,"坐怀不乱"的事情没有牢靠的出处,《古史》同样不提。

21、《古史》对于《史记》里"可靠"的内容会通篇照抄,最多只是改动一些语句,"孙武吴起列传"就是这么抄来的,却把"司马穰苴(ráng jū)列传"通篇删除了,还附了一篇考证文字,认为司马穰苴(ráng jū)是战国时代的人,被那些喜欢信口开河的游说之士张冠李戴,安排到春秋时代了。(《古史》卷三十六)但很可惜苏辙并没有讲他为什么要把孙武的传记保留下来,毕竟孙武也像司马穰苴(ráng jū)一样,在《左传》里完全隐身。

22、在苏辙忙着抹杀春秋名将司马穰苴(ráng jū)时,司马光正在抹杀战国那位司马穰苴(ráng jū)。《战国策》里的司马穰苴(ráng jū)出现在《齐策六》的第一篇,《资治通鉴》在第四卷里照抄了这一篇,唯独把司马穰苴(ráng jū)的戏份删掉了。显然在司马光看来,司马穰苴(ráng jū)的春秋名将身份不容动摇。

23、从现实意义上看,司马光的取舍倒可以避免一种尴尬。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官方推出了武学教科书,一共7部古代兵书,后来被合称为《武经七书》。《武经七书》当中有一部《司马法》,《司马法》的后半段内容就是《司马穰苴(ráng jū)兵法》。如果把司马穰苴(ráng jū)"春秋名将"的身份考证没了,《武经七书》的可靠性就会惹来诸多争议。那么,实事求是地讲,到底谁对谁错呢?

24、很遗憾,无论是司马光还是苏辙,谁都拿不出铁证,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但如果可以大胆推断一下的话,我会站在司马光这边。《史记》里的"孙子吴起列传",孙武用兵如神,帮助吴王阖闾(hé lǘ)大破楚国,称霸诸侯。《左传》对吴王阖闾(hé lǘ)称霸的前前后后都有很详尽的记载,简直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却偏偏没有孙武的身影,以至于后世有很多人都不相信《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

25、孙武在《左传》和《史记》里的不同遭遇,和司马穰苴(ráng jū)如出一辙,但如果我们相信《左传》的师承谱系,相信吴起就是《左传》之学的第三代传人,那么,可以把一切怀疑锁定在吴起身上:以吴起的脾气秉性,他完全可能从《左传》里删掉孙武和司马穰苴(ráng jū)的戏份,这样一来,他自己可就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兵法大师了。而且,《史记》所描绘的司马穰苴(ráng jū),用兵风格几乎和吴起一模一样,这就意味着,吴起其实只是司马穰苴(ráng jū)的翻版,最多也只是做得比司马穰苴(ráng jū)更像司马穰苴(ráng jū),这大概会让吴起的自尊心无法承受吧。

(yàn)子与司马穰苴

26、先提一个问题:司马穰苴(ráng jū)姓什么?如果你的回答是"司马穰苴(ráng jū)当然姓司马",那就错了。"司马"是官职的名字,司马穰苴(ráng jū)立下战功之后,齐景公封他做大司马,从此他才被叫作司马穰苴(ráng jū)。追溯他的姓氏,可以了解到,他是妫( guī)姓,陈氏。她是舜的姓,舜的后人被周朝封在陈国,从此以陈为氏。陈国发生内乱时,公子陈完逃到齐国寻求政治避难,从此在齐国定居下来,开枝散叶,并且把自家的氏名从陈改为田。到了战国时代,田氏家族颠覆了原先统治齐国的姜氏家族,变姜齐为田齐,成为货真价实的"窃国大盗",这是后话。所以,如果用今天的称谓规则称呼司马穰苴(ráng jū),应该叫他田穰苴(ráng jū)才对。为了保持前后一贯,下文仍继续称他司马穰苴(ráng jū)

27、司马穰苴(ráng jū)生活在齐景公时代,这个时代之所以著名,是因为齐景公有一位很特别的国家总理:晏婴。在我们熟悉的"南橘北枳(zhǐ)"和"二桃杀三士"的典故里,晏婴都是主角。正是在晏婴的推荐下,齐景公才接见了司马穰苴(ráng jū),让他领兵去打晋国和燕国,收复失地。晏婴之所以推荐司马穰苴(ráng jū),理由很单纯,他知道司马穰苴(ráng jū)文武双全,能力很强,但这么强的人为什么一直没有出人头地呢?原因也很单纯:他的出身太卑微了。用晏婴的话说,他是"田氏庶孽"。"庶"和"孽"是同一个意思:这孩子是妾生的。但晏婴仍然问齐景公推荐了司马穰苴(ráng jū),说他虽然是"田氏庶孽",但文武双全,值得重用。

28、齐景公的时代大约在"三家分晋"的一个世纪以前,难道在那个时候,晏婴就已经有了这种唯才是举、视血统为无物的思想境界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一部书《晏子春秋》。从内容来看,书名应该叫作《晏子言行录》,生动记录了晏子一生二百多个精彩瞬间,"南橘北枳(zhǐ)"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29、按照今天的标准,很难把这部书归类。说它是传记作品,它的文学性又过于强了,很多篇章都像是故意编出来的段子;说它是历史小说,它又很逼真,确实有史料价值。那就把它当成纪实文学好了——但到底哪些内容属于纪实,哪些内容属于文学,很难分得清。虽然在先秦文献里,《左传》也好,《国语》也好,不少内容都带有玄幻色彩,《韩非子》和《吕氏春秋》这类书也不太讲究严谨性,但如果要挑一部最有小说感的书,那绝对非《晏子春秋》莫属。

30、在唐朝以前,人们相信晏婴本人就是《晏子春秋》的作者,后来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有人甚至怀疑这部书是六朝时代的伪作。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就有《晏子春秋》的残篇,可以推断出《晏子春秋》的成书至少不会晚于战国时代。(骈宇骞《晏子春秋夜释》序言)

31、《晏子春秋》所描绘的晏子形象很有一贯性:第一,从头到尾都很维护礼制;第二,对田氏家族的野心早有察觉,而且一直都有着清醒的认识。那么,假如请你判断晏婴会不会举荐司马穰苴(ráng jū),你最合理的回答,也许就是根据以上两点,说出"不会"两个字。但在《史记》的叙事里,晏婴真的举荐了司马穰苴。也许当时齐国的局面确实很糟糕,逼得晏婴不得不病急乱投医。

32、齐景公亲自面试司马穰直,很满意,让他当将军,去攻打燕国和晋国。对司马穰苴(ráng jū)来说,这简直是一步登天。放在今天,这大约相当于董事长兼总经理直接把一个小职员提拔成大区经理,要他独当一面。小职员该怎么做呢?是不是应该没有任何借口,闷头完成任务呢?司马穰苴聪明得多,对齐景公说:"您对我的破格提拔,实在太破格了,大家是不会信服我的。所以呢,请您派一位宠臣来做监军,这个人必须有足够的威望才行。"

33、我们都知道"狐假虎威"是一个贬义词,而在司马穰苴(ráng jū)这样的高人那里,竟然可以把这个贬义词化腐朽为神奇。他确实需要狐假虎威,这只"老虎"完全不必做事,只要能露个脸,给自己撑腰,就足够了。自己不缺能力,只缺威望。威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挣来的,紧要关头必须向"老虎"去借。齐景公没意见,派宠臣庄贾(gǔ)去当这只老虎。

庄贾(gǔ)的"贾"该怎么读

34、"贾"是个多音字,既可以读(gǔ) ,也可以读 jiǎ 。古代的注本通常会用反切法给生僻字注音,我们只要把反切法的注音换算成汉语拼音就可以了。但是,很多在我们看来完全没必要注音的字,古人都会注音,偏偏这个"贾"字到处都找不到注音,也许历代学者都不觉得这个字的读音还会有人读不准。

35、读古书经常会遇到这种问题,前面说过,我们可以先找出名和字在含义上的关联,当你确定了准确的字义,就可以确定读音。但问题是,庄贾(gǔ)就是一个走过场的角色,他的字根本无从查考。遇到这种情况,其实还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从诗词里找线索。根据诗词的平仄规范,如果在诗词里提到过庄贾(gǔ)其人,"贾"又恰好能落在平仄的节点上,貌似就能知道古人是怎么读的。

36、但问题是,"贾"作为一个多音字,所有读音都是仄声,这个办法对它无效,除非有人提过庄贾(gǔ),"贾"字还恰好落在韵脚上。真没有这么恰好的事,这种小角色不会有多少人在诗词里提到的。好在还有一个办法:去找和他同名,但更有名气的人。一方面,可以从名和字的关联上推断读音;另一方面,和他同名的名人在诗词里出现的概率更大,"贾"字恰好落在韵脚上的概率也会更大。

37、《论语》里真有这样一位名人——王孙贾jiǎ,虽然不知道他的字,但有一首诗里提到过他,他的名刚好落在韵脚。这就是苏轼的《端砚诗》,其中有这样几句:"退然敢摩肩,信矣俱出跨。始知尹公佗,不媚王孙贾(jiǎ。"诗的意思暂且不管,只看韵脚" a ",王孙贾的"贾"应读作 jiǎ ,那么庄贾的贾也应该读 jiǎ 才对。

38、麻烦就麻烦在这里,春秋时代的名人当中,还有一位叫蒍贾(wěi gǔ)。蒍贾的贾也要读(gǔ) ,因为他的字是伯赢。"伯"表示排行,"赢"有"赚取盈余"的意思,那么"贾"就应该是商贾的"贾"。名贾,字伯嬴,名表示做买卖,字表示赚得多。

39、那么,庄贾(gǔ)的贾到底该怎么读?两个读音 jiǎ 和 gǔ 显然都有依据,似乎后者更靠谱一点,所以,在本书中,我们暂且读作gǔ  好了。需要注意的是,在陈胜、吴广带领的农民起义中,为陈胜驾车的车夫,最后出卖了陈胜的那个叛徒,也叫庄贾。这是两个不同的人,要分清。

立表下漏

40、司马穰苴(ráng jū)和庄贾(gǔ)的组合应该称得上珠联璧合:一个有能力,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可以尽情发力,有威望的可以尽情不做事。但是,再不做事,该露的面总是要露的。司马穰苴和庄贾约定了在军营相会的时间,唯一需要的就是庄贾按时露面。然后,司马穰苴先到军营,等着庄贾。怎么一个等法?《史记》原文是"立表下漏",给后世贡献了一个不常用的成语。表和漏都是当时的计时器。

41、所谓表,是立一根木杆,根据太阳投下的影子测量时间,现代汉语里的钟表、手表、水表、电表等之所以叫"表",就是这么来的。今天"华(huá)表"一词还保留着原始含义。"华"在古汉语里就是花的意思,所谓华表,就是雕花的立柱。

42、所谓漏,是一种根据水流计时的工具,水位匀速下降,人们根据水平面所在的刻度确定时间。后来汉译佛经借用"漏"这个字,代指"烦恼"。人就像一个漏壶,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个孔洞,不停地流出脏东西,造成新的业,使人在业力牵引下,永远无法摆脱生死轮回。出家人所谓六根清净,形象地理解,就是把漏壶的孔洞全都堵住。

43、司马穰苴(ráng jū)这边"立表下漏",庄贾(gǔ)那边倒是不慌不忙,毕竟他有身份,又深受齐景公的宠爱,骄纵惯了。亲朋好友纷纷过来给庄贾送行,酒越喝越高兴,哪里还记得时间?司马穰苴在约好的时间没等到庄贾,怎么办呢?他的做法是"仆表决漏"——把测量日影的长杆放倒,把滴水计时的漏壶清空,绝不多等一分钟。然后,司马穰苴进入军营,开始一个人整顿军队。

44、等到天快黑了,司马穰苴(ráng jū)都忙完了,庄贾(gǔ)才姗姗来迟。庄贾解释说:"亲朋好友送行,留我多喝几杯,所以耽搁了。"司马穰苴掷地有声地回答:"将军接受军令要出征时就该把家忘了,进入军营发号施令时就该把爹妈忘了,临敌指挥时就该把自身的安危忘了。现在敌国深入我们的边境,齐国人心惶惶,国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全国人民的安危都指望着你,你竟然还有闲心跟亲朋好友饮酒饯行?"

45、这段话给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意思是睡觉睡不踏实,吃饭吃不踏实,心里充满了忧虑。不等庄贾说话,司马穰苴(ráng jū)叫来军正,也就是掌管军队法纪的官员,问他迟到的人该受什么处罚。军正回答说:"当斩。"庄贾怕了,赶紧派人去齐景公那里求情。那么,司马穰苴会不会,又该不该,以军法处置庄贾呢?


仅供读文练习,侵权联删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导语ID:292693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一)ID:146399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二)ID:319787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三)ID:874511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四)ID:467581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五)ID:369111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六)ID:872849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七)ID:302247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八)ID:458257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九)ID:770277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十)ID:647719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十一)ID:726947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十二)ID:505371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十三)ID:714265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十四)ID:967631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十五)ID:123123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十六)ID:315193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十七)ID:975293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十八)ID:380401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十九)ID:332571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二十)ID:939983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二十一)ID:157879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二十二)ID:18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