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说中国有哪一个地方集中了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想象,那无疑当属江南。在纷繁的诗文与传颂中,江南俨然是一个气候绝佳、景色宜人、富贵繁华而又温柔多情的人间天堂。它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极致向往。
江南作为专有名词,所指代的位置与范围在不同范畴下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主要选取最能代表江南的核心区,即长江、钱塘江下游沿岸及太湖流域。
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上百万劳动力,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的大运河,第一次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沟通,达到了我国运河开凿的顶峰。隋之后,唐继续使用和疏通大运河,故它也被称为“隋唐大运河”。
西湖“曲院风荷” / 摄影 肖奕叁
02
“曲院风荷”位于苏堤北端西侧,是西湖十景之一。除此之外,西湖十景还包括“苏堤春晓”“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
现代地理学家多依据地貌来划分中国的地理单元。论高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论平原,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古人则更喜欢从文化的同质性着手,辅以山川形便,构建出许许多多充满文化韵味的地理区划,如江南、塞北、中原、关中、河西、西域等。
只是这些古代区域的名称,有的已经被历史遗忘,不为现代人所用,如西域、塞北。有的则从人人争相攀附的神坛上跌落,变成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区域名称,如中原、关中。
03
唯有江南,在历经千年起伏之后,仍能让大部分中国人心生向往。此处的“江南”,并非字面意义上长江以南的所有地方,而是一种文化地理概念。其核心区包括长江、钱塘江下游沿岸,以及两者之间的太湖流域,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不足全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面积不大的区域,却似乎集中了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全部想象,许多地方都被冠以“某某江南”“小江南”之名。
例如,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宁夏平原就被称为“塞上江南”。时至今日,我们的地理视野已经极为广大,对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认识,却仍有许多人将西藏林芝、新疆伊犁这两个文化、地理与江南差异极大的地方,分别称为“西藏江南”和“塞外江南”。
04
中国人为何如此偏爱江南?甚至延续千年之久,至今不衰?
事实上,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是,江南的崛起并非一时一地之功。而是在千余年间,五大城市轮番发力,将江南逐步推向经济、文化上的巅峰。
这五个城市又分别与它们所处的“江”“河”“湖”“海”密切相关,堪称江河湖海的盛宴。
壹 长江时代
首先来临的是长江时代。西晋末年,在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重重打击下,西晋宗室、士族大量南迁。拥有长江天堑之利的南京,成为重建两晋朝廷的最佳选择。长江从南京的西、北方向奔腾而过,可以阻挡来自北方的进攻。
05
再加上钟山、石头城、九华山、鸡笼山等一众山地横亘于前,玄武湖、秦淮河等河湖环绕,于是山地河湖共同构成了对江南内部势力的天然屏障。诸葛亮曾评价南京的地理优势:
钟山龙蟠pán,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张勃《吴录》)
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史称“东晋”。此后,南朝的历代朝廷接连在此定都,形成六朝古都。
南京就此崛起。
衣冠南渡的汉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大量的土地被开辟为农田。农田的开辟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外秦淮河入长江口 / 摄影 潘锐之
此图左侧为外秦淮河,可以看见外秦淮河和长江水流形成的明显的分界。
--常言“十里秦淮”的秦淮河为内秦淮河。六朝时,内秦淮河两岸即为城内繁华的居民区和商业区。
06
凭借长江、秦淮河等水系之利,南京成了江南人口与财富的聚集之地,码头经常停泊数以万计的中外商船。以南京为中心的六朝,带动江南首次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正所谓“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后世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言道:
(南京)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
此外,自东汉末年以来的连年战乱,也使佛教变得兴盛起来。在南朝统治阶层的大力推行之下,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寺院林立。唐代诗人杜牧也曾感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南北朝之后,隋朝统一中国,重新定都北方。此后的南京再也没能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成为国都,以南京为核心的长江时代结束了。
鸡鸣寺 / 摄影 陈国曦
--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是南京的著名佛寺。始建时间存在争议,目前的建筑为1980年重建。
07
贰 运河时代
但颇有雄才大略的隋炀帝杨广却看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趋势。沟通南北、消弭差距,成为当务之急。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启动了—修建大运河。江南从此进入第二个历史时期,运河时代。
从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隋朝相继开凿疏通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它们共同组成了长度超过2000千米的大运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被连成一体。位于江南北界的扬州则成为南北运输的中心。
江南地区原本就河湖密集、水网交错,运河的修建则将这些天然河道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得以连接村落与城镇。由此,江南的钱粮、物产可以通过运河水系汇集到长江北岸的扬州,再通过扬州转运全国。
08
北方的人才也经扬州直下江南。扬州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扬州就此崛起。
到了唐朝,朝廷继续疏浚运河。扬州的经济、文化持续繁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说法在当时的文人骚客间广为流传。
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再度大规模南迁,本已富庶的江南格外引人瞩目。在大量新增人口的刺激下,江南的开发再次升级。此时作为江南中心的扬州,开始超过都城长安、洛阳,富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故中、晚唐诗人尤爱扬州。曾在扬州做官的杜牧留下了多篇诗作,写尽扬州的富庶、繁华,也写尽扬州的浪漫、多情。北方诗人张祜甚至还发出了“人生只合扬州死”的慨叹。然而拥有“烟花三月”美称的扬州,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被毁,以扬州为核心的运河时代也就此结束。
瘦西湖 / 摄影 吴赐欣
图为瘦西湖钓鱼台。桃花、湖水、楼阁、烟柳相互掩映,一片梦幻。
大运河扬州段 / 摄影 杨奎
图为扬州古运河大水湾,目前这里已经建为一处体育休闲公园。
钱塘江大潮 / 摄影 潘劲草
钱塘江位于我国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其入海口为一外大里小的喇叭口,每当潮水进入,会越积越高,形成大潮。
09
叁 钱塘江时代
当历史步入宋朝,中国的经济开发持续向南推进,江南的中心也开始从长江沿岸向南方转移。另一条大江出场了,江南随之进入第三个历史时期——钱塘江时代。钱塘江发源于安徽境内,其杭州段河道蜿蜒曲折,故又称“浙江”“之江”。一方面,它通过浙东运河连接宁波、绍兴;另一方面,它又与大运河的最南端相交,将浙东城镇纳入大运河水网,而杭州便是其中的交点。拥有如此便利交通的杭州,日益成为钱塘江两岸货物集散之地。五代吴越时它已是:
舟楫jí辐辏còu,望之不见其首尾。(陶岳《五代史补·契楹属对》)
10
靖康之乱后,金兵将南京和扬州变成前线。因杭州既远离长江又有钱塘江的水运供给,它开始进入南宋朝廷的视线。公元1138年,一度逃往海上的宋高宗最终下定决心定都杭州。
杭州就此崛起。
随宋廷南下的还有大批中原士民,彼时“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于常”。过度的人口压力又一次加速江南的垦殖,皇帝也开始亲自躬耕,以劝农桑。人口、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钱塘江时代的江南开始在经济、文化上彻底超越北方。古人曾这样感慨南北局面的翻转:
维南多士,栉比周行,北客凋零,晓星相望……公卿将相,大抵多江浙闽蜀之人。(《永乐大典》残卷之三千一百四十二及宋代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11
杭州一跃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人烟辐辏,车马喧嚣。出自宋代范成大《吴郡志》一书的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是让杭州超越了其他城市,成为中国文人雅士心目中的“理想国”。城市里最有才情的管理者,围绕杭州西部一个几平方千米的湖泊,兴修水利,铺设路桥。历经数代人的不断营建,最终打造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城市景观湖——西湖。正所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然而,南宋后期,蒙元入侵,杭州城遭到破坏,地位大不如前,以杭州为核心的钱塘江时代结束了。
西湖 / 摄影 柯伟
唐代白居易、宋代苏轼都对西湖的营建具有很大贡献。此图中近处为雷峰塔,远处为今杭州城区。
太湖 / 摄影 赵永清
太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为江苏省最大的湖泊。
--山塘现为苏州市姑苏区一条步行街。公元9世纪,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此后,山塘街长期为苏州有名的商业街。
12
肆 太湖时代
但江南的整体崛起不会终止。明清时期,江、河之后的“湖”开始发力,江南迎来第四个历史时期——太湖时代。太湖位于江南腹心,面积约2400平方千米,比深圳市的面积还要大1/5,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周围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均与它沟通相连。浩荡的太湖水将江南小桥流水的秀气一扫而空,变得辽阔、浩瀚。
太湖流域的腹地苏州,凭借其丰富的物产、便捷的交通及稠密的人口,开始走上一条有别于依靠政治因素驱动的城市发展之路,这便是以工商立城。
苏州崛起。
13
宋元之后,桑、棉的种植在江南日益普及,加上区域的交通优势,它们可以很快聚集到市镇,并经过粗加工,行销全国。远高于粮食生产的收益又进一步刺激其扩张。至明清时,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其丝绸、棉布的生产居全国之首,各地的商贾竞相云集苏州。
乾隆时,苏州城东几乎家家户户从事丝织业,全城纺机不少于一万台,染坊有300~400家。工匠们甚至开始仿制西方的眼镜、万花筒,其他诸如食品加工,成衣,日用百货,造纸印刷,珠宝、玉器、铁器加工等,也都被分门别类,日趋专业。
苏州的繁荣也带动了周围市镇的快速发展。例如吴江的震泽镇,在元代仅为一个小村落,居民不过几十家,到明末已然发展成为拥有5万人口的大镇。
14
著名的周庄、同里都是在明清时期壮大起来的。由此,江南也形成了市镇、城市如众星拱月般的局面。富裕之后的江南,生活开始全面走向物质精致化。士大夫们建造起大大小小的私家园林,江南几乎成为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理想模板。
物质精致化的同时是文化的精致化。江南女性文化在太湖时代达到鼎盛,出现了柳如是、徐灿、贺双卿、陈端生、沈善宝等数十位女性诗人、词人,并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江南“多才女”的印象。这些女性对江南在全国的“温婉”形象贡献巨大,在全国几乎找不出第二个类似的地方。富庶、精致、才女就像三个标签,让太湖时代的江南进入了全盛时期,江南也因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
15
然而,清末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终结了江南的太湖时代。苏州城的大部分遭焚毁,史书有记载:
所烧房屋皆系昔日繁华之地……尽成焦土。(吴大澂《吴清卿太史日记》)
拙政园
拙政园一角 / 摄影 赵永清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始建于16世纪初。图中远处为报恩寺塔,这种将院外景观引入院内视线的做法是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
伍 海洋时代
紧接着,江河湖海中的最后一个接过了接力棒,它就是东海。江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海洋时代。
16
东海是长江水系、钱塘江水系的最终归宿。位于入海口的上海在海洋文明到来时,便是整个水系的龙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上海由此崛起。
之后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成为近现代中国最具活力的区域。
从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时代,到以扬州为中心的运河时代,再从以杭州为中心的钱塘江时代,到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时代,最后到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江南渡尽劫波,却能在不同的时代推动新的城市轮番崛起,带动整个区域再次获得新生,为中华文明输送无限精彩。
中国人对江南的偏爱延续千年,便也不足为奇了。
上海陆家嘴 / 摄影 吕威
夜晚的陆家嘴繁华、现代尽现,是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上海黄浦江及沿岸建筑群航拍 / 摄影 袁博
17
什么是中国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缘,整体地势呈现为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状。正是这一地形特点,对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准备好了吗,一大波美图来袭 ☺)
壹 广袤的土地
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互相碰撞挤压。青藏高原剧烈隆起,它的海拔抬升至4000米以上,欧亚大陆东部的大气环流开始发生重大改变。原本盛行于此的西风环流及干冷的冬季风,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大量集聚于西北内陆。南部的印度洋夏季风携带着巨大的水汽汹涌北上,碰到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也不得不停滞于山脉以南。冬季干冷气流集聚,夏季暖湿气流又不得而入。
18
从新疆到内蒙古、从甘肃到宁夏,整个中国西北都变得更加干旱,沙漠遍布,戈壁纵横。无边无际的沙土又被强大的西北风卷起,降落在甘肃东部、陕西、山西境内。千万年的堆积之后,平均厚度达50~80米的黄土高原诞生了。相比之下,中国东部地区则受益多多。青藏高原抬升之后,东亚季风得到大幅加强。每年夏季,它裹挟着大量水汽西进、北上,深入中国腹地。东部地区,尤其是江南,降水增加,变得更加温暖、湿润。所谓“烟雨江南”就此形成。高寒的青藏高原、干旱的大西北,以及相对温暖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共同构成了中国基本的自然地理格局。
19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各种地形、地貌一应俱全——从陆地到海洋,从高山到低谷,从火山到冰川,从细流到大河,从沙漠到湖泊。再加上经度、纬度跨度极广,使得中国的动植物种类也相当丰富。以植物为例,全世界22.5万种植物当中,中国有3万种。8000年前的中国东部,还曾广泛分布着鳄鱼、犀牛、大象等大型动物。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你甚至有可能在北京碰到一只野生大熊猫。三大自然区划、多样的地形地貌及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便是中国的雏形。而更大规模的景观塑造,将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来完成。正如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葛德石所说:
中国景观上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壤、植物或气候,而是人民。(转引自《中国环境史》)
山南地区像沙漠一样的沙丘 / 摄影 李珩
--这些像沙漠一样的沙丘位于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境内,是雅鲁藏布江河谷中的河流沉积物被风力改造、堆积的产物。
库姆塔格沙漠 / 摄影 刘晨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与甘肃交界处,介于敦煌与罗布泊之间。
新疆巩乃斯的森林草原 / 摄影 许贵彬
巩乃斯森林草原位于新疆巴音郭楞州的和静县内,在巩乃斯河的上游,海拔为1600~2400米。图中航拍视角下,雪岭云杉如无数箭支簇立。
垦丁海岸 / 摄影 陆宇堃
垦丁位于台湾屏东县,处台湾本岛最南端的恒春半岛,三面环海,东面为太平洋,西邻台湾海峡,南濒巴士海峡。
杭州西溪湿地 / 摄影 潘劲草
此图为杭州西溪湿地,是南方众多的湿地景观之一。
水稻收割 / 摄影 张殿文
此图拍摄于南昌市南昌县蒋巷乡,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
20
贰 利用资源
6万年前至4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来到了这片土地。一场充满力量与智慧的开拓即将拉开序幕。他们清理蛮荒,破坏原始森林。他们四处扩展,试图征服大江大河。想要成为这片沃土的主人,他们就必须在蛮荒中学会生存,战胜豺狼虎豹,同时要击败同类竞争者。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掌握资源。
一万年前,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的土地,覆盖着大片的森林沼泽。中国古人将要掌握的第一个重要资源—野生水稻—便生长其间。某位古人最先注意到了这种草本植物的特殊之处。在季风带来的洪水退却之后,他将水稻的种子播撒到泥滩中,种子一个月内就会陆续发芽,几个月后便可以收获满满。
我们虽然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农民。更多人开始效仿他的创新之举,中国土地上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的人造景观——稻田。若干年后,它将遍布中国南方。
21
与降雨充沛的南方不同的是,北方气候相对干燥,低矮的草地是这里的主要景观。这里并没有野生水稻生长,却有另外一类植物—稷,包括粟和黍。
它们可以自授花粉,也很容易与其他品种杂交,这些特点让它们对不同的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野生稷的分布范围比水稻还要广,跨越中国的南北方。几乎与南方水稻的起源同时,我们在北方的祖先也成功种植了稷。
种植稷的田地迅速扩张,稷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都是北方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南稻北稷,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种农业模式。不论这两种模式在未来如何竞争,它们都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景观——村落。为了照管田地上的作物,农民们在附近定居下来,并聚居在一起,村落由此形成。
新疆那拉提草原 / 摄影 李珩
此图为类似于早期中国北方稀树草原景观,照片实际拍摄于新疆那拉提草原,仅作为参考,并非文中提及的中国北方。
华北平原农田 / 摄影 焦潇翔
照片拍摄于河南信阳息县淮河边。在早期,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粟、黍种植地,现在被小麦、玉米等作物取代。
贵州省丹寨县村庄与梯田 / 摄影 姚朝辉
四川阆中古城 / 摄影 姜曦城市并非都由村落逐渐演化形成,而是有多种方式。此图为四川阆中古城,图中绿色楼阁为华光楼。
广州猎德涌 / 摄影 陈冲
此图为广州猎德涌,当地有在这里举办龙舟比赛的传统。
22
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时期,中国的村落可能已经达到了1000个。而到了东汉,居住在村落中的人口有6000万,村落和农田一起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景观。村落的人口继续壮大、聚集,又演变为城市。从远古时期到17世纪,中国一共建了4478座大小城池。虽然历经战火、拆除、焚毁,仍有少量古城保存了下来,成为现代中国的稀有之物。
这些古代城市从最初就建立起了和村落的良好互动。城市居民产生的粪便会由专人在夜间收集,并送到村落中,再由农民撒入田间,人们称其为“夜土”。一方面它减少了对城市、河流的污染,另一方面农田也因此得到了养分的补给。而作为回馈,那些有着充足肥料的村落,将向城市提供数量更丰富、品质更佳的农产品。
23
村落、城市的大规模产生,带动了中国人对木材的狂热需求。这是另一种重要的资源。木构架建筑在古代中国取材方便且施工迅速,再辅以砖、石等其他材料,就可以变为起居、休闲、顶礼之所。于是大量森林被破坏,取而代之出现在地表之上的便是千姿百态的木构架建筑。从普通的住宅到帝王的祭坛,包括那些精致小巧的亭台楼阁,甚至以沙土材料为主的福建土楼,其内部依然是土木、砖木的混合物。
中国古人喜欢将多种多样的单体木构架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其中集大成者当属北京故宫,980余座不同功能的殿宇、房屋,共同构成了这个占地面积为72.5万平方米的超级建筑群。
新疆焉耆县晒辣椒场面 / 摄影 王威
24
叁 中国人的力量
水稻、稷、木材等资源给我们带来的新景观已经非常惊人,而它们加起来也不及另一种资源的能量——人。
西夏王陵 / 摄影 刘夙培
历朝皇帝陵寝修建人数不一,多数都规模庞大。此图为西夏王陵,总面积高达50平方千米。
自从人类有了阶层分化,人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与木材一样的“可利用资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诞生了。中国的统治者能够调动庞大的人力、物力,他们坐镇宏伟的都城,随后用儒教统一全国的思想,不断启动那些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动用数万到数十万人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动用30万人修建长城,动用70万人修建帝王陵寝,动用更多人力修建通达全国的道路,动用数百万人修建运河……整体而言,中央集权为中国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人口开始大幅增加。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指出,北宋时,中国人口就已经突破一亿。大量的人口也带来了更大的改造大地的力量。
长城 / 摄影 杨东
此图为箭扣长城航拍。
25
更优质的水稻品种被引入中国,比如占城稻。大规模冶炼的铁制农具,让人们可以更轻易地砍倒树木、清理荒地。再加上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推进农业的扩张,水稻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于是整个南方几乎都被开垦成了稻田。那些不易被耕种的地方也被梯田这种极具创造力的发明所突破。北方的稷,则在这场农业革命中失去了昔日辉煌的地位。外来物种小麦成了最重要的作物;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甘薯、土豆,一时间甚为流行。外来物种在中国土地上塑造的景观,直到今天依然令人震撼。例如,薰衣草这样极具观赏价值的作物,更是成为人们追捧的大热门。畜牧业的壮大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26
早在商代的甲骨上,人们就记录了祭祀典礼上牛的使用量,100头有9次、300头有3次、500头有1次,甚至还有一次用了多达1000头。其他肉类如猪肉、羊肉,也早已进入中国古人的日常饮食之中。
门源油菜花田 / 摄影 刘晨
--油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则极具观赏价值。近年来,江西婺源篁岭、汉中盆地、云南罗平平原、青海门源等地都成为油菜花观赏的热门地点。
坝上草原羊群 / 摄影 陈华
--坝上草原位于河北省北部与内蒙古交界附近,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是一处温带稀树草原。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 摄影 在远方的阿伦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境内。该佛学院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藏传佛学院。
峨眉金顶 / 摄影 姜曦
--峨眉金顶,海拔为3079米,金顶一侧为陡峭的悬崖,又名“舍身崖”。除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宗教对人力资源的调动也不容小觑。人们凿山裂石,修建大佛。中国东部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不论它们海拔是1000米、2000米,还是3000米,都广布寺院、庙宇。在高寒的青藏高原,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对地表景观的影响更为显著。
在四川甘孜色达,信徒们完全自发地建起住所多达上万间的红色房屋,形成了令人震撼的景观。远道而来的西方传教士也同样虔诚,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各式教堂很快就遍布中国的城乡。
27
肆 现代中国
1840年,殖民者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近代工业、商业广泛铺开。1978年,一场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开启。全新的现代科技、更加自由的市场,以及政府极大的调动能力,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人制造地表景观最关键的时代。我们开采矿产,设立工厂,建立码头,向全球输出产品。我们经营大地,建立起机械化的农田,不断开拓新的工地。各种全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商场、剧院、艺术中心、写字楼、纪念馆、博物馆、体育场,以及或疏或密的住宅楼,最终组合成一个个超级城市。
我们开发海洋,在海面上布起风电涡轮机,留下密集的航道,开发全新的岛屿。
我们建设高铁,修建公路通达四方;我们跨越海洋,穿越沙漠戈壁,建立起汽车王国……
这就是中国,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位于浙江平湖的李叔同纪念馆 / 摄影 一乙
宽窄巷子 / 摄影 叶青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现在则是成都有名的商业街。
香港建筑群 / 摄影 静言
穿越柴达木盆地的公路 / 摄影 许贵彬
广州南沙汽车码头 / 摄影 林宇先
郑州东动车段 / 摄影 焦潇翔
胶州湾跨海大桥 / 摄影 孟涛
广州猎德涌赛龙舟 / 摄影 陈冲
这里是中国
序~333551
01-03:679577/850161/106171
04~06:598491/363449/284417
07~09:392597/745535/807939
10~12:963949/988239/846803
13~15:299741/283113/本集
这里是中国第一部完结。敬请期待,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