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GM: 故梦
01
世界对于中国的认识都起源于陕西和陕西的西安,历史的坐标就这样竖起来了。
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度,个个都有古都,而在全世界所有的古都当中,西安 也算是资历最老的那一代了,它有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史,三千年的建城史和一千年的建都史。
在历史的同一时间,在丝绸之路的另一端,西方世界有过强大的罗马城,它是一个战场上的英雄,快如闪电 迅如风雷 征服四方,而西安却是一个沉静的儒者,安稳 淡定 不动如山。
半个世纪以前,十几岁的少年贾平凹第一次来到西安。站在这座钟楼上的时候。想必他为这座古都准备了一肚子绚烂纷繁的词句。但半个世纪之后,千言万语 只化成欲言又止的一句:西安毕竟是西安。
无论说古到今,若要写中国,西安是怎么也无法绕过去的。
02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文坛屈指可数的奇才,以前卫风格著称于世,他的创造精神和广泛的影响力让他成为了一位进入世界文学史的中国作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以独特的西北视角为人们呈现了古都西安的现代面貌。让人深思,也让人感慨,这方水土永远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直到今天,乡音无改的他仍然是陕西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言人,而老西安正是贾平凹为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西安城,所准备的一份丰厚的文学礼物。
谁也没想到,当年站在钟楼下面那个怯生生的乡下青年,数十年来用勤勉和天分不断耕耘,为这片土地著书立传,一步步迈向创作的巅峰。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的乡下青年也已有了足够的资历去评说高大的钟楼。
03
《老西安》是贾平凹2006年写的一篇随笔,记录了他个人在西安城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容闲散朴实,不急不促的笔墨行间弥漫着对过往的记忆。
我常常想,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旦成形,它都应该有自己的灵魂吧。
偌大的一座西安,它的灵魂是什么呢?
贾平凹说,世上的万事万物成了形,就都有了他的灵魂。《老西安》是一部为城市寻找灵魂的作品,可是我想要找到城市的灵魂,就要先熟悉它的身体 它的习惯 它的脾气,它是喜爱微笑还是惯于沉默,它是斯文恬静还是孔武苍烈呢?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这是出自贾平凹的小说《秦腔》里的一句话。秦腔是秦人的根,是从秦陕大地的泥土里生长出来的音乐。秦人自古守根要探寻老西安的密码,就要从秦人对于秦腔的热爱开始。
04
王世森 62岁,陕西咸阳人,1979年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到西安工作迄今已30多年了。到达西安的当天,他就抱着一把二胡加入了民间的秦腔北会自乐班。可以说他的西安记忆是和秦腔联系在一起的。
秦腔充分反映了秦腔人的那种耿直 忠厚善良 彪悍。
永远都有唱秦腔和听秦腔的人,年轻的一代尽管同样懂得这种音调对于西安人的意义。但他们却已经有太多的困境要去面对。
人人都说西安是一座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城市,那他又是如何一点点积淀起来的呢?文物是历史的框架,民俗是历史的灵魂,而那些民俗中穿插的人物应该称作是贤德吧。
在那些关于古都的私语里,我们多少都会遇到一些顾影自怜,一些沾沾自喜。
05
喜的是过去的辉煌,怜的是今日的败落。在多年的创作生涯里,贾平凹也不是没有发出过这样的声音,塑造过这样的人物。但《老西安》不是这样,它成熟节制,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不经意的物是人非,就跟我亲眼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
眼前这座繁忙的城楼就是永宁门。它位于钟楼的正南方,千百年来静静矗立,观照着眼前的西安古城。它是西安人的坐标。行走其中 无论走到哪里,抬起头看到城墙,你便能轻易的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就像千年前古老帝国的行人,透过这都城寻找自己的位置一样。在历史上,周 秦 汉 唐十三个朝代在这里陆续建都,让它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