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042】
读物本·【幼鱼出听爱读书】成长系列 1 三千世界 我成为我
作者:幼鱼出听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5238
9
15
18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19段。幼鱼出听yu你一起成长,在生活、职场、情感中保持自我,提高认知,实现内心丰盈和成长…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2-20 19:30:46
更新时间2025-05-21 15:56:03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幼鱼出听爱读书】成长系列 1 三千世界 我成为我

1.   放过自己,别人根本没那么在乎你

前阵子马小姐跟我分享一个职场观察发现,她们公司的一个“95后”新员工因为粗心,打印错了会议资料,以致延宕了会议进程。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整个部门提前半个月开始筹备,且这份资料是经过马小姐反复核验修改过的,最后这个“95后”女孩打印了未经修订的版本。事后,这个女孩虚心接受批评并道歉。但让马小姐十分意外的是,在公司这么多高层参与的一个会议上,出了这么大的一个纰漏,犯错的女孩却并未表现得诚惶诚恐。

“我在想这大概就是‘90后’和‘80后’最大的不同,如果换作是我,一定会十分懊恼、沮丧,过分自责和内疚,而这个女孩似乎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事。”马小姐如是道。

2.   这让我联想到,前不久去参加提案会,因为宣讲的过程中出现口误,连吃了几个“螺丝”,因为宣讲前我准备了很久,所以这样的表现让我很自责:是不是再多默诵几遍就能避免口误?大大小小的公开演讲也参加过很多次的我,为什么还是会在这种内部提案会上紧张?是不是心理素质有待提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种老生常谈的话,我们安慰别人的时候张口即来,可仍旧避免不了陷入“我为什么会犯错”“我怎么能犯错”的内耗中,甚至衍生出一种自我贬低的倾向。

这种过分内疚的心理,带有某种“个人主义”的色彩,让我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至关重要。可事后却发现大家记得更多的是自己参与的那一部分,即自己表现得好不好。而自以为经历了大型社死现场的你,对别人来说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并没有谁在意。

3.   其实,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对这个世界来说,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

有一次我们工作小组开座谈会,聊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当大家都急于迎合狼性文化,彰显自己对事业的热烈追求时,有一个1992年出生的女孩的发言就显得尤为特别。她说:“我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有事业心的人,也不算特别有创意的人,但是我执行力不错,能很好地完成“螺丝钉”的工作。”这份坦白是高度自我认同的结果。不过度理想化自我,不矫饰自我的不足,能客观冷静地接受自我的局限,不盲目追求普适性的成功价值。这样的人,自我冲突越少,也就越为平和圆融。

“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句话的语义在不同背景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它既是一种英雄梦碎的悲壮,也可以是一个人对自我最大的包容和善意。

4.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全能幻想”,也称作“全能自恋”,这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一种心理状态,当自我和外界的边界尚未建立时,我们认识到的世界中心就是自己,意味着自己无所不能,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自己转的。正常情况下,这种心理随着“边界感”的形成,会逐步回归客观,慢慢理解自己只是时间和空间意义上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有时候这种成长会受到阻碍,以至于很多人成年之后,依然会保有“全能幻想”的潜意识,每当遇到挫败和失意,便会转为一种自我攻击和自我惩罚。

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反复强调:“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5.   曾经我以为这种过度的自我要求是一种高自尊的表现,随着对心理学的了解,我意识到,恰恰相反,这是自尊水平较低的一种表现。过度的自我苛责折射的心理动机,是认为只有做到完美无瑕,我才是被接受、被喜欢,甚至是被爱的人。

那些勇于承认自己平平无奇的人,大多是安全型的人,在孩童时期被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爱,让他们更能接受真实的自我。

“悦纳自己”这四个字几乎成了所有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可是真正能做到悦纳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需要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转的,我们对这个世界来说,真的太过微不足道。我们的伟大和成就对这个世界来说轻如鸿毛,而我们偶然的错漏与失败也同样无足轻重。

6.   所以,要让错误止于错误,自省而不自责。

我很喜欢李松蔚的一段话,他在知乎回答“总是陷入‘我不如别人’的压抑情绪怎么办?”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