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
1. 南梁盛大的朝贡会 《职贡图》北宋摹本
《职贡图》北宋摹本描绘了各国使节的人物形象与风土人情,在每一位使者身后都有楷书书写的简短题记,疏注国名及山川道路、风土人情,记述该国与梁朝的关系以及历次的朝贡情况。它再现了诸国使者来朝的浩荡队列,展现了梁朝强大的政治外交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南朝绘画艺术的水平。
2. 南梁的强盛
职贡,指古代的番邦或者外国向朝廷进献贡品,以表示忠诚和感谢。《职贡图》的作者萧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南朝和北朝长期对峙的时期。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萧绎的父亲,也就是梁武帝萧衍,在乱世中灭了齐政权,建立了梁国。经过30年的励精图治,梁武帝终于将梁国推向繁荣。
日本考古学家吉田怜热情地歌颂道:“从文化上说,6世纪的南朝宛如君临东亚世界的太阳,围绕着它的北朝、高句丽(Gāo ɡōu lí)、百济、新罗、日本等周围各国,都不过是大大小小的行星,像接受阳光似的,吸取从南朝放射出来的卓越的文化。”
3. 南梁的繁荣让许多国家敬仰,纷纷派人前来朝贡。根据文献记载,向梁朝进贡的国家多达29个。《职贡图》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那么,《职贡图》仅仅是萧绎献给他父亲的一份礼物吗?与此时在南方的萧梁政权同时存在的,还有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两派统治者不仅争夺地盘,而且要争取老百姓的民心和周边国家对他们统治的认同。周边数十国的统治者纷纷向南方的梁朝朝贡,这是一个难得的证明南方梁朝实力的机会。萧绎及时地抓住机会宣传,向世界展现梁朝的政治和外交实力,为梁武帝的统治歌功颂德。
4. 554年,西魏军攻破江陵,梁元帝萧绎被俘,次年被害。在被俘之前,萧绎把宫廷收藏的名画和各种书籍约24万册全部烧毁。西魏士兵从灰烬中救出约四千轴残卷,其中就有这幅仅剩12个国家使臣的《职贡图》。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职贡图》不是原件,而是宋代画家的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