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曲音乐,建议二选一单曲循环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28段
01.
北京人说“吃面”的“面”,指的并不是馒头、烙饼之类面食的统称,而是特指煮面条儿。过去北京的百姓人家儿只要家境过得去,一年能有半年的饭吃的就是煮面条儿。这一来是因为面条儿吃起来方便——一碗面端起来,连菜带饭都有了。要是炸酱面就更方便了,一次炸出一小盆儿酱,一家人可以连吃好几天。这二来嘛,是因为面条儿吃起来滋润,咽下去顺溜儿。
02.
要说北京人吃的面,现在好像都知道有个炸酱面,以至于满大街到处都是所谓老北京炸酱面馆子,至于这些面馆子里的面是否地道,就另当别论了。其实,北京人吃的面远不止这一种,除了夏天吃的芝麻酱面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汆儿面、卤面以及所谓“人生三面”的打卤面等等。不过既然现在炸酱面这么热,就先说说,倒也无妨。
说炸酱面首先要说的当然是酱。您可千万别以为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平民粗食。
03.
当初努尔哈赤曾经大力倡导“以酱代菜”来强化军队给养。酱是咸的,保证了盐分的摄取,况且又比直接携带咸盐方便多了;酱是鲜的,吃起来引人食欲,可以直接蘸菜抹饼;酱是大豆酿的,还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真是一举多得。清朝入关以后,把这个习俗也带进了紫禁城,以至于清代宫廷里每席饭都离不开生菜蘸生酱。
04.
当然,“食不厌精”,大凡吃的东西都是越发展越精致。到了晚清,御膳上吃的酱早已不再是生酱,而向着精细化、系列化发展,并且是四季分明——春日里上的是“炒黄瓜酱”,伏天吃的是“炒豌豆酱”,立秋以后有“炒胡萝卜酱”,到了冬天则是更讲究的“炒榛子酱”,这就是所谓“宫廷四大酱”。不过这些酱可不是拌面吃的,而是当压桌小菜上的。至于这些酱和孔老夫子所说的“不得其酱不食”有没有什么联系,我没有考证过。
宫廷的饮食风尚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间。作为皇城子民的北京人自然也善于吃酱,并且发展成了京城名吃——炸酱面,一直流传至今。
05.
老百姓家里最早吃的炸酱面原本就类似于现在的盖浇饭,盛上一大碗面,拌上酱,加上菜,就那么将就着吃,很朴实。不过,将就的吃食同样也可以吃出些讲究来。于是有了关于炸酱面的一些说道。炸酱的质量,取决于原料和手艺。所谓原料,就是买来的生黄酱。这酱有两种,一种是成坨的干酱,一种是所谓的稀黄酱。成坨的干酱买回来后要用好酱油澥开了才能用。要是图方便,直接用稀酱也挺不错。
06.
炸酱的过程说来容易,但炸好了也是个费事的细致活儿。炸酱和炒菜的工艺不同。葱、姜切末儿预备着,但并不焌锅儿。道理在于炒菜的时间短,焌锅儿焌出葱姜的香气,而炸酱的时间相对较长,如果焌了锅儿,葱姜沤在酱里那么长时间,就没了香气而只剩辣了。还有肉丁儿,把五花儿肉切成大肉丁儿,不必太小,因为煸炒以后的肉丁儿会缩小许多。铁锅里放上比炒菜时略微多些的素油,烧到八成热,下肉丁儿炒得变了色,半斤生的稀黄酱倒进锅里,然后改用小火不停地翻炒。这个时候还可以加上些泡好了的黄豆,这样吃起来更有味道。炸酱的时候不用再放盐和酱油,更不能加水,否则炸出来的酱就不会醇香浓厚。
07.
要注意的是,在炸的过程中要用铁铲子不停地翻,时间要足够长,但也不是越长越好,否则酱就炸干、炸苦了。那应该怎么掌握火候呢?有个窍门儿,当酱下到锅里后,没多会儿就会把油全吸进去,锅里就见不到明油了。等翻炒到锅里的酱不停地起泡儿,渐渐发亮,用铁铲一划,酱上就出现油道儿,也就是说之前吃进酱里的油又开始吐出来的时候,火候到家了。这时才把葱、姜末儿加进去,再稍微翻炒几下,葱姜的香气一出,立刻起锅。这时候酱里的肉丁儿早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酱肉,吃面的时候要是咬上一小块,顿时醇香满口。
08.
炸酱不一定非用黄酱,也可以甜面酱和黄酱各一半儿,炸出的酱甜丝丝的,口感特别好。这种炸法叫两和水儿。既透着鲜甜,又没有黄酱的酱引子味儿。早年间甜面酱比黄酱贵,很多穷苦人家舍不得吃甜面酱,就只能全用黄酱了。日久天长,有的人还以为炸酱不能加甜面酱呢。
其实口味这事是根据条件不断变化的,并不是非得怎么样。就比如现在您炸酱,要是加上一点儿番茄酱,不仅炸出来的酱隐约间有一丝紫红,看上去鲜亮红润,而且吃起来酸甜可口,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