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29段
魚阅精选:琢磨先生 国民幽默大师,四大名著段子鼻祖,琢磨先生作品!土豪粉丝聚集的财经第一媒体平台“功夫财经”的签约嘉宾,收视大热的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脱口秀策划人,新浪微博粉丝300余万…
书架奇遇记
01.
平时出差太多,宅在家里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宅着能做啥呢?无聊得就只能读书了。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赚便宜的事情了,花几十元钱就能跟作者一辈子的思想做个交流。我当初就是因为买了几本书,觉得非常喜欢,于是买了一个书架。觉得书架太贵太精致了,于是买了一套房来放。房子也太贵了,于是拼命出差赚钱来还房贷。而我的书却永远待在我的豪宅里,没有日晒雨淋,夏天有空调,冬天有地暖。
“你说还有天理吗?”我问老婆。
她说:“有天理,因为书也不容易,永远不离不弃。”
一本正经的,好像在聊书一样。
02.
趁着休息的空当,我就把自己很贵的书架整理了一下。身为一个哲学家,当然不会像整理书架那么简单,而是借着整理书架来思考人生。说大白话,就是一直想,怎么花了那么多钱买书啊!现在它们就这么静静地坐在我的书架上,有些人一生波澜壮阔,比如甘地(《甘地自传》),有些人一生智慧逆天,比如尼采(《瞧,这个人》)。当然,也有些人一生根本不值得一提,却也出了传,不知道是咋想的,我就不点名字了,被我扔在书架的角落里,只要他们想讲话我就在他们身上压几本书。
03.
其实不读书也没什么坏处,只是太过沉溺于现实世界,容易让人狗苟蝇营。比如,你可以通过读一本传记,窥见别人的人生。你可以读一本心理学的书,洞悉自我的处境。你可以读一本历史的书,看刀光剑影,明白再辉煌的生命也会尘埃落定。读书,让你在历史、未来、现实、空虚中来回穿梭,然后发现自己生活的更多可能。
我很奇怪的是,我怎么会买重了那么多书,比如光柏拉图的《理想国》就买了三本,王阳明的《传习录》买了四本,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买了五本……
04.
我回忆了下,大约情景是这样的:在机场候机需要带一本书路上读,选来选去,感觉其他的书都是虚有其表,比如封面上各种牛哄哄的名人推荐之类的,看着都觉得俗气。于是还是选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书一读再读。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确实忘记已经读过了,岁数大了,就会经常忘事。不仅书是这样,好多电影也是看了又看,觉得每一次看都好新鲜。
我把这事跟老婆说,她说:“滚,说得跟真的一样,对老娘你咋没这感觉呢?”
因为忘记了,所以后来不晓得啥机缘便又买了,带回家一看,重婚了!
05.
不管是不是重婚,小别胜新婚啊!之前看不懂的内容忽然觉得字字珠玑。所以说,看不懂的书,没必要附庸风雅,还去读,尽可束之高阁。某一天,你会突然再次遇到这本书,或者想起这本书,从书架上取下,顿时醍醐灌顶,我想这就是人跟书的缘分吧。人与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到那个时间,任你怎么爱我,我很感激,却无法爱上你。其实,我想告诉你,不是你不好,而是我没准备好。
可惜的是,书读不懂,它还一直在,但人爱不上,她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好在书很多,人也很多,总有一本书适合你读,也总有一个人适合你爱,这就是缘分。
我老婆听完我这个观点后,说:“你前几任女朋友还健在的话,我都打算拜访一下。”真是侠之大者!
06.
我发现自己买书有明显的阶段性,最开始读的大都是各种励志书或者小说,比如我最喜欢孙皓辉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这类书读多了以后,就感觉自己空虚得太久,便去读工具应用权谋类的书,比如《批判性思维》《金字塔原理》《潜规则》。然后,开始读心理学之类的书,愿意更多地去了解自己,比如《进化心理学》《梦的解析》《爱的艺术》。再然后,读历史,读哲学,将各种现象去归类,也整理了自己,比如《存在与虚无》《林中路》《人性论》。读来读去,最后自己经历了人生百态,自己就变成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