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pc-web/image/article-detail/fontSize.png)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17段
魚阅精选:《京味儿》崔岱远,北京人说话、北京的老胡同、北京的曲艺,这些个东西搁一块儿就是“京味儿”。今儿个这本书说的是京味儿吃食。春天的春饼,夏天的芝麻酱,初秋的烧茄子,冬天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
01.
生活中常听到有人讲:“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大概意思是说做人要把真本事藏在里面,要内敛,要不显山不露水。这句再普通不过的俗话,恰恰准确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品性。
中国人祖祖辈辈是农民,在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吃饭问题自古及今都是第一大问题。从孔圣人的“民以食为天”到现在的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无不在谈吃饭问题。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自然要问“您吃了吗?”因为这是我们这个饱尝苦辛的民族一睁眼就要面对的现实。农耕需要风调雨顺,因此中国人的性格和顺而含蓄。农民整年春种秋收,收获的粮食要囤积起来吃上整整一年,所以中国人把包容与内敛视为美德。反映在吃上,也就自然喜欢把各种好东西藏在内里。
02.
包着精华美味,用貌似温柔的水蒸制而成的包子,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国人品性的经典美食了。而且不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有不吃饺子的地方,却少见不吃包子的区域。顺便提一下海洋文明熏陶下的西方人:渔民出海捕捞最希望的是晴朗的天气,所以他们见面首先是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捕上鱼来当然是吃最新鲜的,放时间长了鱼就臭了,包藏和存储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直到今天西方人喜欢吃的东西也是把精华的部分放在外表,然后简洁明快地用烈火干柴去烤。比萨、蛋糕,无不如此。吃,其实就是一面映照出不同地域人性特质的镜子。
03.
回过头来再说包子。虽说都是包子,外形也基本上大同小异。包子里所蕴藏的内容却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从最粗俗的大菜包子到精细的蟹粉小笼,还有那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灌汤包儿。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这么说吧,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包进包子里的。这真是体现了中国兼收并蓄,融合包容的文化品性。也确实应了“有肉不在褶儿上”的俗语。
04.
据说包子的发明者是诸葛亮。宋代有一本叫《事物纪原》的书里说,诸葛亮南征孟获的途中发明了带馅儿的肉馒头。因为诸葛亮是山东人,这种食品渐渐地被称作山东包子。后来,包子逐渐演化为老百姓的看家主食。包子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比如广东的奶皇包和叉烧包、上海的南翔包子、成都的韩包子、无锡的小笼包、浙江的水煎包、天津的“狗不理”等不胜枚举。老北京的包子讲究是猪肉葱花馅的“一撮摺儿”,直径半寸来长,咬开是个小肉丸子。扬州用海参、鸡肉、猪肉、笋、虾仁做馅料制作的五丁包子更是精细,曾被乾隆赞誉为“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过硬,细嫩而不过软”。总体来说,南方的包子小巧玲珑,口味偏甜腻,北方的包子质朴大气,口味偏咸香。要说最有特色的包子,我以为还得说是山东烟台一带正宗的胶东大包子。
05.
胶东大包子馅里的主菜可以是焯得半熟的扁豆,也可以是白菜或蒜苗,但最地道的用料应该是角瓜。有些地方也叫做番瓜。这种瓜很大,一个角瓜怎么也有七八斤重,椭圆球似的,白色的瓜皮下透着淡淡的绿,光溜溜的。偶尔也带着几片不规则的深绿色花纹。角瓜并不在地里大面积种植,而只种在田间地头,最多是种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秋风初起的时节,镶嵌着大片大片绿叶的长长藤蔓顺墙爬到房顶上,把屋顶遮盖得严严实实,一个个硕大的白色果实点缀其间,洋溢着收获的丰裕。夕阳里,劳作了一天的胶东汉子爬上屋顶,摘下一个大角瓜憨厚地笑着递给屋下的女人,之后就可以搬上把木椅静静地坐在院子里望着远近屋顶袅袅的炊烟,喝上口水,抽上袋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