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pc-web/image/article-detail/fontSize.png)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25段
魚阅精选:《京味儿》崔岱远,北京人说话、北京的老胡同、北京的曲艺,这些个东西搁一块儿就是“京味儿”。今儿个这本书说的是京味儿吃食。春天的春饼,夏天的芝麻酱,初秋的烧茄子,冬天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
01.
检验一个人是不是从小在北京长大,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问他什么叫“单背儿我喝蜜”。
如果他一边兴奋地拖着长音重复“单背儿我喝——”一边把手攥成拳头藏在背后,然后突然绷直了,手心或者手背朝天伸到你面前,同时嘴角上流露着对童年的眷恋,脆声地蹦出那个“蜜”字,他就一定是在北京长大的孩子。
02.
“单背儿我喝——蜜!”这句词典上查不到的话,是北京小孩子们尽情尽性玩游戏的时候分拨儿使的专用语。几个人围成一圈,同时把手藏在身后,然后一起喊:“单背儿我喝——蜜。”话音落时,一起伸出手,如果谁单独出了手心或者手背,那么他就是那个有幸“喝蜜”的孩子——可以优先做游戏或者享受当孩子王的待遇。不过,这句话里说的“喝蜜”可并不是说喝蜂蜜,而说的是吃一种叫“喝了蜜”的大柿子。那蜜他们小时候喝过;在梦里也喝过。
03.
柿子树是北京城里最常见的果树,许多街道两边种的都是。霜降节气前后,几场冰凉的秋雨淅淅沥沥地打落了满树猩红圆润的柿子叶,只剩下一根根枯枝倔强地伸向湛蓝的高空。枯枝上天马行空般垂挂着一个个拳头大小、灯笼般金红绚丽的果实。正所谓“西风紧,露水浓,树叶片片落,灯笼盏盏红”,这便是色胜金依、甘逾玉液的北京磨盘柿——把深秋的雅韵传递给都市里的人们。
04.
柿子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树种,原产于黄河流域,早在《礼记·内则》里就已经记载着“秋日之果,枣栗榛柿”。唐朝时有一本叫《酉阳杂俎》的书里说柿子有七绝:“一多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害,五霜叶可玩,六佳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看来在那个时代柿子就是人们喜欢的果子了。
柿子的种类很多,按果实的形状,柿子可以分为磨盘柿、莲花柿、尖柿、塔柿、牛心柿、镜面柿,等等。北京最常见的品种要数磨盘柿,也叫大盖柿。
05.
这种柿子的果实大而扁圆,中间被一圈明显的缢痕分成上下两截儿,看上去像个小磨盘似的。磨盘柿造型雍容华贵,色彩喜兴诱人,很有股子北京城的庄重大气范儿,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事事平安”“事事如意”等吉祥话儿,所以历来都是北京人眼里象征丰盛的吉祥果。传统绘画的题材是它,制作各种工艺品容器的造型也是它。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磨盘柿就已经是御用贡品了。不过小孩子没太多的心思去欣赏或联想,在他们眼里,这皮薄细腻、丰沛甘甜的果汁能嘬着当蜜喝的大盖柿就是冬天里最甜的纯天然冰激凌!
06.
柿子好吃,但必须漤过了才能吃。如果不漤,咬上一口能从舌头涩到腮帮子,涩得整个嘴巴都动弹不得。漤柿子的方法很多,最简便的办法是和苹果、鸭梨等水果混装在一起,密封严实,过上七八天就可以了。但这时候的柿子还并不能叫做“喝了蜜”,因为刚摘下了不久,咬着还是脆的。吃柿子,不用着急。这东西禁得住放,而且是越放越甜,越搁越软,等到天寒地冻的时候,柿子里面能软成一包清亮透明的蜜汁,那才是“喝了蜜”的大柿子。
07.
还记得小时候,冬天的院子里,家家户户屋外的窗台上都会一拉溜摆上一排大柿子,直冻得梆梆硬。瑞雪飘洒的寒冬,夜幕降临,被雪压断了的干树枝掉落在撒满雪花的房脊上泛起清冷的银光。屋子里温暖舒服,炉子上冒着水汽的水壶嘟嘟作响。炉台底下的砖缝里,几只油咕噜叫个不停,给宁静的冬夜平添了几分生机。这时,大人们会拿上几个冰疙瘩似的大柿子进屋,洗净了灰尘先放在一盆凉水里泡着。不一会儿,柿子的外表就结上一层精薄的冰壳儿,仿佛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宝盒。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