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pc-web/image/article-detail/fontSize.png)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14段
魚阅精选:《京味儿》崔岱远,北京人说话、北京的老胡同、北京的曲艺,这些个东西搁一块儿就是“京味儿”。今儿个这本书说的是京味儿吃食。春天的春饼,夏天的芝麻酱,初秋的烧茄子,冬天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
01.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对于北京人来讲,形似元宝的饺子是再亲切不过的美味了。
暑气初蒸的头伏,要美滋滋地吃上碗饺子,讲究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七月初七乞巧节,要吃的是“乞巧饺子”;朔风乍起的立冬,也要津津有味地吃碗饺子,老人们管这叫“安耳朵”,有道是“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大年初一子时刚过,必得吃全素的“五更饺子”,为的是除旧岁迎新年;没过几天“破五”了,出了年禧,不再忌讳,家家开始剁肉馅包饺子,或猪肉大葱,或猪肉白菜,最地道的当然要数猪肉茴香馅,一口一个浓香肥润的肉丸子,吃起来那叫一痛快!家里有人出远门儿当然要吃饺子,这叫“出门饺子回家面”;而一句“过年了,我们吃饺子!”的话语里又包含着多少力量,多少憧憬。
02.
饺子,亦菜亦饭,吃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蒸、煮、煎、炸、烘、炀、火锅样样都成。饺子的馅儿更是可繁可简,可荤可素,要问到底有多少种?恐怕谁也说不清。我在微博上做过一次调查,问:“您爱吃什么馅儿的饺子?”结果不到一小时回帖数百条。像什么韭菜大虾、豆角猪肉、山芹菜猪肉、青椒鸡蛋、牛肉萝卜、羊肉大葱、笋干黄花木耳馅、角瓜虾皮、西葫芦鸡蛋、玉米西红柿……这些常见的馅料不下几百种,还有朴素的如西瓜皮馅,洋气的如黑松露梭鱼馅,清雅的如龙井茶馅,实惠的如大马哈鱼馅,别致的如韩国泡菜馅,等等。变化多端的馅料正如斑斓多彩的生活般五味杂陈,真可谓“包罗万象”,品不尽,说不完。最有意思的是中国烹饪大师白常继先生,他说印象最深的是大井酸浆豆腐店的臭豆腐馅饺子,臭香臭香的,头天吃了第二天还臭着呢。
03.
饺子可以作为餐厅里席面上的一道菜,甚至可以作为镇店名肴。当年老北京著名的八大楼中鸿兴楼的看家菜正是薄皮大馅的饺子。普通人用一两面只能包出几个饺子,而鸿兴楼的师傅用一两面却能包出二十多个来。可见那面和得有多筋道。那里的饺子馅料更是丰富至极——肉的、素的、甜的、咸的、鱼虾海参的、杂色什锦的……能有上百种之多。这么说吧,只要顾客点,没有不能应的。最绝的是煮饺子用的不是清水而是高汤,煮的饺子一口咬下去,能把人浑身上下每个汗毛孔都香个透。
不过提起热腾腾的饺子,人们常常联想到的却并不是餐厅,而是温暖亲切的家——也许是年三十热热闹闹的家宴,也许是小炕桌上的其乐融融,也许是妈妈亲手塞在书包里的那个用毛巾包着的烫手的饭盒……
04.
曾经有一次,一个朋友说想吃猪肉白菜馅的饺子,我说:“那简单,咱们去饺子馆吃就是了。”朋友答道:“饭馆里吃的也能叫饺子吗?只有家里包的才是!”是呀!饺子,这种最能体现农业文明储藏文化、尽显包容之美的吃食,似乎天然地和家联系在一起。家里做其他饭菜一般都是主厨一个人的事情,可唯独这包饺子,往往是全家上下一起动手,和馅儿的和馅儿,擀的擀,包的包,一边聊着一边干,其乐融融,仿佛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似的。就连小孩子也要煞有介事地包上两个不成样子的饺子,在他们眼里,这不亚于一次开心的游戏。不一会儿,大圆盖帘儿上就转着圈儿地码满了白白胖胖的小元宝。转眼间,饺子煮得了。那带着家人清晰指纹的饺子,一口一个,越吃越美。一家人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仿佛日子也有了奔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