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463】
读物本·《幸福的勇气》6 第三章 上
作者:闲听雨落花低吟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6078
1
0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2男0女
作品简介

《被讨厌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自由?”而《幸福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幸福?”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6-06 00:25:59
更新时间2024-06-06 10:18:13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剧本角色

青年

男,0岁

这个角色非常的神秘,他的简介遗失在星辰大海~

哲人

男,0岁

这个角色非常的神秘,他的简介遗失在星辰大海~

第三章  上 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并且,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当初,青年觉得这两个词是很普通的概念,几乎并未怎么留意。但是,随着辩论的展开,他开始对自己的教育方针产生疑虑。下定决心守护法规和秩序的教育错了吗?我真的害怕并妨碍了学生们的自立吗?……不,根本没有。毫无疑问,我一直在帮助他们自立。坐在对面的哲人沉默地擦拭着钢笔,看上去超然洒脱而又悠然自得!青年用干燥的嘴唇抿了一口咖啡,然后又缓缓地说起话来。

否定“通过表扬促进成长”

青年:……教育者不能充当法官,必须做亲近孩子们的心理咨询师。并且,斥责只能是暴露自身不成熟进而招致轻视的行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立”,任何人都不应该成为这条道路上的障碍。好吧,关于“不可以批评”这一点,我就暂且接受。不过,您首先得认可下一个课题。

哲人:下一个课题?

青年:我们与教师同事或者是学生家长一起讨论“批评式教育”和“表扬式教育”对错的机会有很多。在讨论中非常不被认同的当然是“批评式教育”,这是时代潮流所致,当然也有很多人不赞同是出于道德观点考虑。就连我本人也并不愿意批评学生,对“不可以批评”大体还是持赞同态度。另一方面,支持“表扬式教育”的人占多数,从正面否定这种教育方式的人几乎没有。

哲人:肯定如此。

青年:但是,阿德勒连表扬也否定啊。三年前我询问理由的时候,您的说法如下,“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因此,不可以进行表扬。

哲人:是的,我这么说过。

青年:我也相信了这种说法,并忠实地践行了“不表扬教育”。但是,一个学生令我深深地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

哲人:一个学生?

青年:那是几个月前的事情,班里一个即使在学校里也能数得着的问题学生写了一篇读后感。那是暑假期间的自由任务,他竟然读了加缪的《异邦人》,我真的有些吃惊。他读后感的内容也令我非常吃惊,那是一篇用多愁善感的青春期少年所特有的细腻而感性的笔触写出的精彩作文。读了之后,我不禁大加赞扬:“你太厉害啦!我都不知道你竟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真令我刮目相看啊!”

哲人:是啊。

青年:话说出的那一瞬间,我就感到了不妥。特别是“刮目相看”这样的话包含了阿德勒所不认同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进一步讲,这就等于说之前一直瞧不起他。

哲人:是的,不然也不会说出“刮目相看”这样的话。

青年:但实际上我是表扬了他,而且是用非常明显的语言表扬了他。那么,听了我的话,那个问题学生的表情如何呢?有没有抗拒呢?啊,真希望先生您也能看到呀!他竟然展露出我以前从未见过的极其天真烂漫的少年式的笑脸!

哲人:呵呵呵。

青年:顷刻间,我感到眼前云开雾散,顿时彻悟“阿德勒思想究竟是什么?!我竟然受其蒙蔽,实施了剥夺孩子们笑容和欢喜的教育。这算什么教育啊”!

哲人:……所以,你决定要开始表扬吧?

青年:当然,毫不犹豫地进行表扬。表扬他,也表扬他以外的学生们。于是,大家都非常开心,学业也有所进步。越表扬大家的积极性越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哲人:你是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青年:是的。当然,不可以不加区别地一律表扬,而是仅仅针对一定的努力或成果进行表扬。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赞美之词就会成为谎言。之前写读后感的那名问题学生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读书迷,总之,他读了很多的书,并写了很多读后感。很棒吧,书可是通向世界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许会不再满足于学校图书馆,而去大学图书馆,去我曾经工作过的图书馆!

哲人:如果是这样,也许会感慨颇深吧。

青年:我就知道,先生一定会加以否定吧。说什么这是“称赞的要求”,属于问题行为的第一个阶段。但是,现实完全不同。

即使最初以“获得表扬”为目的,在努力的过程中本人渐渐认识到学习的喜悦,体会到坚持的快乐,并逐步用自己的脚站立起来,这不正是阿德勒所说的“自立”嘛!

哲人:你能够断言事情一定会如此发展吗?

青年:您就承认吧!不管怎么说,通过表扬,孩子们又找回了笑容和干劲吧?这才是生活在教育现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教育,阿德勒教育中有什么温度和笑容啊?!

哲人:那么,咱们一起想一想吧。为什么要在教育现场贯彻“不可以表扬”这一原则呢?为什么明明通过表扬会令有些孩子非常开心并取得进步,但却不可以进行表扬呢?通过表扬,你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呢?

青年:呵呵呵,您又要开始讲歪理了。我绝不会让步的,这就让您改变主张。

褒奖带来竞争

哲人:前面我说过“班级是一个民主国家”。你还记得吧?

青年:哈哈,你可是片面地把我说成是法西斯主义者啊!怎么会忘呢?!

哲人:并且我还指出“独裁者掌控的组织根本无法避免腐败”。如果再深入地想一想其中的理由,就会明白“为什么不可以表扬”了。

青年:您继续讲。

哲人:在独裁横行、民主尚未确立的共同体中,善恶的一切规章标准都由领导一人来定。国家自不必说,公司组织也是如此,即使家庭或学校也是一样。并且,其规章标准的应用也非常随意。

青年:啊,所谓的独断式经营公司就是典型吧。

哲人:那么,这些独断专行的领导会不会被“国民”讨厌呢?答案是未必如此,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得到国民的热烈拥戴,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

青年:因为这些领导具有领袖式的魅力?

哲人:不。这还在其次,或者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更大的原因在于其赏罚分明。

青年:哦!是这样吗?

哲人:破坏规则就会受到严厉惩罚,遵守规则就会被大加赞扬。并且,后者还会被认可。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是支持领导的人格或思想信条,顺从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表扬”或者“不被批评”。

青年:是的、是的,社会就是如此啊。

哲人:那么,问题就在这里。见他人得到表扬就会心生愤懑,自己得到表扬则会自鸣得意,如何才能比周围的人更早更多地获得表扬呢?或者说,如何才能独占领导的宠爱呢?如此,共同体就会被以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

青年:感觉您又在绕圈子。总之,您就是不赞同竞争吧?

哲人:你认同竞争吗?

青年:非常认同。先生您只关注竞争的缺点,应该开阔一下思路。无论是学业还是艺术或体育比赛,抑或是进入社会之后的经济活动,正因为有齐头并进的竞争者存在,我们才会付出更大的努力。推动社会不断朝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就是竞争原理。

哲人:是这样吗?将孩子们置于竞争原理之下,迫使其与他人进行竞争的时候,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呢?所谓竞争对手也就是“敌人”。不久,孩子们就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或者“人人都在找机会陷害我,绝不可大意”之类的生活方式(世界观)

青年:您为什么要把事情想得这么悲观呢?对于人的成长来说,竞争对手的激励作用有多大?并且,竞争对手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成为值得信赖的朋友?这些您根本不懂。您过的一定是整日埋头于哲学,既没有朋友也没有竞争对手的孤独人生吧。呵呵,我都有点儿同情先生您了。

哲人:我非常认同可以称为竞争对手的盟友的价值。但是,根本没有必要与这样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也不可以进行竞争。

青年:认可竞争对手,但不认可竞争?哎呀哎呀,您又开始自相矛盾了!

共同体的病

哲人:一点儿都不矛盾。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场马拉松比赛,竞争对手就在自己旁边一起奔跑。这本身是一种激励和鼓舞,所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旦你产生“战胜”竞争对手的想法,事情就完全变了。

最初“跑完”或“跑快”的目的转而变成了“战胜这个人”的目的,原本应该是盟友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应该打倒的敌人……并且,围绕着胜利的策略应运而生,有时甚至会演变为妨害或者不正当行为。即使比赛结束后,也无法心平气和地祝福竞争对手的胜利,深受嫉妒或自卑之苦。

青年:所以您就否定竞争?

哲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产生策略,甚至滋生不正当行为。没必要战胜任何人,只要能够走完全程不就可以了吗?

青年:不不,太天真了!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哲人:那么,咱们就把话题从马拉松比赛转到现实社会。与竞争时间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独裁式领导管理的共同体中怎样算“获胜”,标准并不明确。就班级而言,学业以外的部分也会成为判断依据。并且,评价标准越不明确,那些拖同伴后腿、给别人下绊、向领导献媚的人就越是横行不止。你的单位应该也有这样的人吧?

青年:哎……哎呀……

哲人:为了防止这种事态发生,组织必须贯彻既无赏罚又无竞争的真正的民主。请一定记住:企图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

青年:那么,我来问问。您所认为的民主是什么?什么样的组织、什么样的共同体才是民主的呢?

哲人:不是靠竞争原理,而是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

青年:协作原理?!

哲人:不与他人竞争,而是把与他人合作放在第一位。如果你的班级是按照协作原理运营的话,学生们就会形成“人人都是我的同伴”之类的生活方式。

青年:哈哈,您是说那样就会大家都和睦相处、齐头并进?现在即使在幼儿园也不可能有这种不切实际的事情了!

哲人:例如,假设有一个男生总是做一些问题行为。于是,很多教育者都在思考“该如何对待这个学生”。表扬?批评?还是无视?抑或是想其他办法?然后,就会把这个学生单独叫到教师办公室来处理。实际上,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青年:为什么?

哲人:这并不是因为他“坏”才陷入问题行为,问题在于蔓延在整个班级的竞争原理。打个比方来说,不是他一人患了肺炎,而是整个班级都患了重度肺炎,他的问题行为只是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而已。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看法。

青年:整个班级的病?

哲人:是的,名为竞争原理的病。教育者应该做的不是去关注产生问题行为的“个人”,而是去关注出现了问题行为的“共同体”。而且,一定要去治疗共同体本身,而不是去治疗个人。

青年:如何去治疗整个班级的肺炎呢?!

哲人:停止赏罚,消除竞争,让竞争原理从班级中消失。仅此而已。

青年:这根本不可能,而且还会起到反作用!您忘记了吗?我已经经历了“不表扬教育”导致的失败了!

哲人:……是的,我知道。那么,再来整理一下咱们的讨论内容吧。首先,争夺胜利或名次的竞争原理自然而然地会发展为“纵向关系”。因为,一旦产生胜者和败者,就会产生相应的上下关系。

青年:是的,的确。

哲人:另一方面,贯彻阿德勒心理学所提倡的“横向关系”的是协作原理。不与任何人竞争,也不存在胜负。与他人之间即使存在知识、经验或能力的差异也没有关系,与学业成绩、工作成果没有关系,所有人一律平等并且尽力与他人协作,这样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才有意义。

青年:先生您是说这才是民主国家?

哲人:是的。阿德勒心理学是基于横向关系的“民主心理学”。

人生始于“不完美”

青年:好吧,对立点已经很明确了。先生您认为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班级的问题。而且还认为蔓延其中的竞争原理是万恶之源。

另一方面,我关注的是个人。为什么呢?哈,借用先生的话说就是“尊重”。学生们作为一个光明正大的人存在着,他们每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有的孩子温顺文静,有的孩子活泼开朗,有的孩子认真严谨,有的孩子热情好动……学生的性格多种多样,他们并不是毫无个性的“集合”。

哲人:当然,的确如此。

青年:不,您口口声声说民主,但却并不去关注一个个独立的孩子,而是把其放在组织中去看。您还说“如果改变组织,一切都会随之而变”,简直就像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我与您不同。组织怎么样都无所谓,它是民主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什么都可以。我关注的归根结底是个人的肺炎,而不是整个班级的肺炎。

哲人:因为你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吧。

青年:那么,具体如何去治疗肺炎呢?这也是对立点。我的答案是“认同”,也就是满足其认同需求。

哲人:嗬!

青年:我知道,知道先生您否定认同需求。但是,我却非常支持认同需求。这是我基于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所以不会轻易让步。孩子们渴望认同而罹患肺病、都被冻僵了。

哲人:你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青年: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认同需求。为什么呢?拘泥于认同需求的人过于期待他人的认可,不知不觉就会过上他人期望的人生。也就是说,过他人的人生。

但是,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无论对方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人也好,我们都不可以选择满足“那个人”期望的生活方式。是这样吧?

哲人:是的。

青年:一味在意他人的评价,就无法过自己的人生。就会陷入被剥夺自由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保持自由。并且,如果想要追求自由的话,那就不可以寻求认同……这样理解没错吧?

哲人:没错。

青年:多么振奋人心的话啊!但遗憾的是我们不可能那么坚强!你如果也观察一下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就会明白。他们虽然极力表现出坚强,但内心却抱着极大的不安,无论怎么做都找不到自信,深深被自卑折磨。这就需要他人的认同。

哲人:所言极是。

青年:我不会轻易赞同你这位落伍的苏格拉底!总之,先生您所说的人终归是大卫像!

哲人:大卫像?

青年:对,您知道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吧?肌肉发达而匀称、没有一点儿赘肉,简直是理想的造型。但是,那终究是无血无肉的理想造型,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人。活着的人既会有头疼脑热也会有流血受伤!但你总是在拿理想的大卫像来谈论人!

哲人:呵呵呵,很有意思的表达。

青年:另一方面,我所关注的是活在现实中的人。是有着柔嫩鲜活的肌肤和细腻丰富的个性,常常会犯错的孩子们!他们需要一一对待,并以更加恰当的形式来满足认同需求,也就是需要表扬。若非如此,根本无法找回受挫的“勇气”!

您戴着善人的面具,却丝毫不同情弱者。您只是在一味地宣扬雄狮理论,根本没有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

哲人:的确。假如我的话听起来像是脱离实际的理想论,那也绝不是我的本意。哲学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必须进行脚踏实地的思考。关于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认同需求的原因,我们从其他角度来进行思考吧。

青年:哼,又是苏格拉底式的辩白!

哲人:正好我们可以从你刚刚提到的自卑感入手。

青年:哦,要谈自卑感吗?正好,我可是这方面的专家!

哲人:首先,我们人类在孩童时代毫无例外地都抱着自卑感生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大前提。

青年:毫无例外?

哲人:是的,人类恐怕是唯一一种身体发育比心理成长慢一步的生物。其他生物心理和身体的成长速度一般都保持一致,唯有人类是心理先成长、身体发育却相对滞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好比是被束缚着手脚生活。因为,心灵是自由的,但身体却不由自主。

青年:哦,很有趣的观点。

哲人:结果,人类的孩子们就会为心理上“想做的事”和肉体上“能做的事”之间的差距而苦恼。有些事情对于周围的大人们来说能够做到,但自己却做不到。大人们摸得到的架子自己却够不着,大人们搬得动的石头自己却根本搬不动,年长者谈论的话题自己无法参与……

经历了这种无力感,进一步说就是经历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后的孩子们原则上来说肯定会感到自卑。

青年:您是说人生本来就作为“不完美的存在”而开始?

哲人:是的。当然,并不是孩子们作为人“不完美”,只是身体的发育赶不上心理的成长。但是,大人们只看身体方面的条件,往往把他们“当孩子对待”,根本不去理会孩子们的心理。如此一来,孩子们自然就会深受自卑之苦。因为,明明心理和大人没什么区别,但作为人的价值却得不到认可。

青年:所有的人都作为“不完美的存在”而开始,因此任何人都会经历自卑感。您这观点可真悲观啊。

哲人:也不全是坏事。这种自卑感并非不利条件,它常常会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青年:哦?怎么回事呢?

哲人:如果人可以像马一样驰骋,那就不会发明出马车,也不会发明出汽车。如果人可以像鸟一样在空中翱翔,那飞机也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如果人有北极熊那样的毛皮,就不会发明出防寒服。如果人可以像海豚一样擅长游泳,那肯定也就不会有船和指南针的出现。

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性弱点的产物,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

青年:正因为人类比较脆弱,所以才创造出这么了不起的文明?

哲人:是的。进一步讲,人类因为自身脆弱,所以才会组成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自狩猎采集时代开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集体中,与同伴协作捕获猎物、养育孩子。人类并非喜欢协作,更确切一些说,这是因为人类很脆弱,不可以单独生存。

青年:您是说人类因为“脆弱”才形成集体、构建社会,我们的力量和文明都是拜“脆弱”所赐?

哲人:反过来讲,人类最害怕的是孤立。孤立的人不仅仅是身体安全受到威胁,就连心理安全也处于威胁状态之下。因为人类本能地清楚一个人根本无法生存。因此,我们常常希望能与他人建立坚固的“联系”……你知道这一事实意味着什么吗?

青年:……不知道,是什么?

哲人:所有人的内心都有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

青年:什么?!

哲人:正如无法想象没有壳的乌龟或脖子很短的长颈鹿一样,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脱离他人的人。共同体感觉不需要去“掌握”,而需要从自己内心“挖掘”,正因为如此,它才可以作为“感觉”共有。阿德勒指出,“共同体感觉常常反映出身体的脆弱,人类根本无法与之彻底脱离。”

青年:源于人类“脆弱”的共同体感觉……

哲人:人类身体方面脆弱,但其心理比任何动物都要强大。这下你该明白致力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多么违背自然规律了吧。共同体感觉并不是云端之上大而空的理想,它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内心的根本生存原理。

共同体感觉!那么难以理解、内容不明确的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到此也渐渐明朗起来。人类因为身体的脆弱才创立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常常渴望与他人之间建立的“联系”,所有人的心中都存在着共同体感觉。哲人说人要挖掘自身的共同体感觉,寻求与他人之间的“联系”……青年好不容易才又开始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