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591】
读物本·【独行西藏】篇伍 拉姆拉措
作者:幼鱼出听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7711
13
16
29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33段。本系列拨开罩住西藏的神秘面纱,让热爱西藏、渴望全方位了解西藏、并想亲临西藏的驴友,以及想去西藏但条件暂不允许的人,看到一个真实清晰的西藏。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10-15 12:26:05
更新时间2024-10-15 15:10:43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独行西藏】篇伍 拉姆拉措

1.   知道了路,张书清的心情又变得轻松起来。

说是路,其实不过是前面的车在草地或土地上压出的车辙印子,高低不平,坑坑洼洼。这些车辙印子并不固定,两道印子的边上又有两道,甚至三道、四道,最多的时候一个地方有十几道车辙印子。可以想象得出:司机们开着车,在平展展的大草原上走,想走哪儿就走哪儿。

但现在他不能想走哪儿就走哪儿,因为到处都是水,一个不小心,车就会陷,开这样的路可是考验技术。

他小心翼翼地开着他的吉普车,总算没有把车陷在那儿。

2.   在路上,他偶尔会看到一两辆没有牌照的破车,他知道那是当地牧民的车。用当地牧民的话说:车嘛,只要四个轮子能转就行。

因为当地从未有人修过路,所以车辆也就不必交养路费、汽车管理费什么的,牧民买车也就不必上牌照。

可那些车实在是太破了,刹车或是离合有毛病,居然也不影响牧民们开车。

在藏北高原,遇到房子的概率很低,一般都是借住在牧民的帐篷里。牧民纯朴而豪爽,只要开口借宿,牧民们总是很热情地招呼他进去,喝酥油茶、住宿。

3.   离开班戈,他朝那曲进发。突然看到了一座土房子,虽然距宿营还有点早,但这么难得的地方,必须住一晚。

女主人把他让进了门,煮好酥油茶端给他喝。女主人看着不到四十岁,像藏北高原上所有的女人一样,脸上涂着厚厚一层不知是什么质量的护肤品,因为涂得太厚,很难涂均匀,所以脸上有黑有白。不过张书清看得多了,不仅不觉得好笑,而且还很钦佩她们:爱美是人的天性,虽然这里的自然条件那么恶劣,但女人们还是尽其所能留住自己的青春和美丽。

4.   喝完茶天还大亮着,他出了屋门在外面转,对堆在门外的一个土堆发生了兴趣,土堆一米多高,土已经不松软了,看起来在这里堆了有一段时间了。他在藏北高原这么些天了,没见过谁家门口堆着土堆的,这是干什么用的呢?是不是这家人有什么讲究呢?他想问问女主人,但又觉得女主人不怎么会说汉语,估计问不清楚,干脆等男主人回来再说吧。

在四周转了一圈,啥也没有,又回到土房子前来,远远看到来了一辆小卡车,直直地朝着土房子开过来,他估计是男主人回来了。那辆车开过来,一头撞到土堆上。车停了,下来一个汉子,他迎上去打招呼问好,果然是这家的男主人。男人见家里来了客人,高兴得很,说:“来来来,进来喝茶!”

5.   女人又煮好一罐茶,两人喝着聊着。他就问起门前那个土堆。男主人哈哈哈地笑起来,说:“我那个车没刹车,非得撞到土堆上才能停住啊!”他一听也大笑起来,连连称赞男主人真聪明。

男主人有点小得意,告诉他说还有更聪明的:自己一个朋友的车离合失灵,打不着火,那朋友也有办法:每次回家把车停在一个斜坡上,第二天从坡上滑下来就走了。

他又笑得不行。他知道藏北高原的牧民们极其纯朴,心中是一片净土,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却没想到他们的天性中还带着这样的童真与浪漫!他们能与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尤其喜欢有陌生人来访,并且尽其所能来款待客人。他在这里彻底地放松了自己,敞开了自己,似乎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

6.   聊到开心处,男主人说:“你不是想看没见过的东西吗?这里不远地方的山上就有好多像鸟一样好看的石头,还有一种像小羊角的石头,漂亮得很。”

男主人一番话说得他心里痒痒的,想着明天一定去看看。

第二天,他告别了主人一家,循着男主人指的方向到了那座山包上,发现遍地都是一种风化了的石头,像是两片圆鼓鼓的扇形贝壳扣在一起,纹路均匀清晰,像极了鸟儿蓬松的羽毛。尖的一头稍稍勾起,上面还有两个圆圆的小黑点,很像小鸟的脑袋和眼睛。

他觉得这一定是什么古生物的化石,但不能肯定是什么物种,于是从地上拣了几个完整的带回了北京。请教中科院动物所的专家,说那是一种腕足类生物的化石,这种生物学名叫石燕。

7.   还有一种化石,上面细细的纹路弯弯地盘成一个圆圈,很像袖珍的盘羊角,每一条纹路都像经过了精心雕刻。虽然男主人管这叫羊角,他知道那肯定不是羊角的化石,估计也是一种什么生物。后来也是动物所的专家告诉他,这是菊石,是亿万年前的一种海底生物。

走过这一趟藏北高原,他头脑里原有的一些观念被彻底颠覆了。

过去他总以为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容易绝望,这回他的切身体会是: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反而最平静。因为那时做什么都没有用,哭、喊、满地打滚,就算抽自己嘴巴,都没有人看见,甚至没有动物看见。想拿什么东西撒气,周围除了草和石头没别的,只有一辆车,还不能踹,要是踹坏了岂不是更走不了?

8.   在这种时候只有心平气和地等待,等待着水退路现,等待着来一辆车,出现一个人。总之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周围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静观其变。

后来有朋友问他,一个人在无人区害不害怕,比如孤独,对黑夜的恐惧或是遇到野兽什么的。

他对朋友说,害怕是肯定有的,但不是这些。最怕的事是车坏了,而自己又修不了;另一件害怕的事情就是生了什么重病,身体完全不能够支撑。只要这两样没问题,其他的就没什么可怕了。

他很清楚:既然决定了去那种地方,孤独是免不了的,艰苦是必然的,各种突发事件也是一定会碰到的。如果没有全方位的、充分的准备,最好别有去那种地方的念头。

9.   张书清在羌塘草原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就贴在他的床头上。

任何人只要看了一眼,瞳孔就会不由自主地在上面聚焦,直到把这幅景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一辆吉普车孤零零地停在广袤的草原上,车后是两道浅浅的车辙印,那是为数不多的从这里走过的汽车留下的。姜黄色的草原一直延伸到天际,草原尽头是占了整个画面四分之三的天空。高原稀薄的空气和强烈的紫外线使蓝天呈现出一种黛色,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厚重而纯净。苍茫的草原仿佛是一片浩瀚无垠又深不见底的大海,那辆小小的汽车像是漂浮之上的一叶扁舟。

10.   当他独自开着车走到这里的时候,他的心灵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生活中能够用“大”去形容的东西太多太多,大路、大桥、大船、大树、大田、大厦……但无论把哪样“大”的东西放在这片天底下,都会变得极其渺小。唯有天地之大才是真正的大,这不是一个数学意义上的角度与数量的概念,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精神与心灵的包容,这里是真正的“有容乃大”。

站在这片蓝天下,他忽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自己好像变得透明起来,脑子里那些私欲、杂念统统被晾在洁净的草地上,在明媚的阳光下化作了青烟,唯有灵魂在浩瀚的天空中游荡。他感到全身上下无比的通透。他极想把这种感觉与什么人分享,可是做不到,这里只有他一个人。于是他拿着相机走到离汽车10米远的地方,拍下了一张附着他灵魂的照片。

11.   那曲是西藏的一个地区,地区首府那曲镇是青藏线上的一个重镇,双湖县就归那曲管。那曲总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整个被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环抱着。

在藏语中,“那曲”的意思是“黑河”。

“可能因哪条黑色的河而得名吧。”他心想,可想来想去也想不出在路上看到的哪条河是黑的,再一想,他又笑了:这回哪里看到过一条像样的河呢?根本就是一片汪洋,叫“湖”或者“海”还差不多。

到了那曲,他先到街上找了个摊子,吃了一锅热乎乎的羊杂碎,算是对自己平安走出藏北高原的犒劳。

12.   张书清又去了雍布拉康——吐蕃王朝所建立的第一座王宫,还去了昌珠寺(松赞干布所建),想去看看那幅著名的珍珠唐卡,却没料到不如愿,存放珍珠唐卡的大殿正在修缮,不开放。他站在寺庙中遗憾了一阵子,然后安慰自己:运气已经非常好了,不可能所有的事都如愿!安慰完了,心情豁然开朗。

他决定沿着雅鲁藏布江继续东行。

路开始难走起来。因为路紧靠着雅鲁藏布江,路会不会被水冲毁,全得仰仗江的关照。他常常碰到湍急的江水掏空了路基,把路变成了江的一部分,他只好把车开到河床上去走。

这里的风景真是美极了,可惜多半到山南的人都因为路难走而不来这儿。

13.   雅鲁藏布江在不发作的时候很是清纯烂漫。

绿翡翠似的江水欢畅地疾驰,雪白的浪花相互簇拥着,争先恐后地往前挤,像极了一群无拘无束的顽皮孩子。高山幽谷云雾缭绕,时不时可以看见几只白鹤在江边飞,江两岸的山坡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杜鹃花。他脑子里突然想起不知是哪位诗人的两句诗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他隐约记得这诗是形容江南美景的,可是现在放在这里似乎也十分地贴切。

形状各异色彩艳丽的花,看得他眼花缭乱,他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漂亮的花。他急于想知道这么多漂亮的花都叫什么,所以只要碰到一个人,就会问人家,这是什么花。可是结果总让他很失望,因为所有人的答案都一样:“这叫格桑花!”

14.   他想不明白:这么多种类的花怎么都叫格桑花呢?这件事一直在他心上放不下。后来终于得到机会,请教了一位藏文化学者,那位学者告诉他,藏人心中的“格桑花”就是最美的花,它并不是某一种类的花的特定名称。所以只要是鲜艳漂亮的花,都可以叫格桑花。中科院植物所的专家也告诉他,在植物学分类里,并没有格桑花这个类别或科属,这是藏区人民对自己家乡生长的美丽植物的一种赞美。当然,那些漂亮的花,绝大多数属于高山杜鹃一类。

藏人按照地域,分为康巴、安多、白马、嘉绒和卫藏五类。虽然都是藏族,其实他们之间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无论从民居的形态,服饰的样式,语言的发音、习俗的好恶,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回他亲眼看到了山南地区特殊的文化习俗。

15.   山南属于卫藏,又是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所以当地人的居所和服饰也是比较讲究的。

在农区,人们都住房子。他在这里看到的民居,都是那种一两层楼高,墙壁看上去特别厚,门楣和窗边上都描着极艳丽的图案,藏文化风格浓郁的房子。

而在牧区,他看到的则是另一种景象。那些黑色的帐篷都是用粗牦牛织品缝制的,但是形状则有不同。有些帐篷中间有木棍支撑,外形有点像乌龟,而有些则是四四方方的。

藏民们非常纯朴而且好客,他去牧民家里歇脚,不仅有滚烫的酥油茶喝,还能吃到风干肉。他边喝茶,边向他们请教为什么帐篷的形状会有不同。牧民告诉他,那种乌龟状的叫帐房,牦牛织物是横着拼的;四方形的叫帐篷,牦牛织物是竖着拼的。这些帐房或帐篷的大小,也是随着家境的好坏来确定的。但是也不能太大,因为牧民们一年要迁徙好几次,帐篷太大了,牦牛会驮不动。

16.   这里的牧民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皮袍,冬天是绵羊皮,夏天是羔羊皮。

他对他们的帽子发生了兴趣,这种高顶的圆帽,很像一个大头朝下的蘑菇,高高的帽顶上装着红缨子或黑缨子。可能是怕弄脏了不好打理,漂亮的帽子外面还套着白布。女人们的帽子是圆形的羔皮帽,很像一个倒扣的盘子,帽檐四周镶着丝绸边。还有一种用毡子做成圆形的大披肩也很讲究,披肩的中间留一个圆领口,上面还镶着黑色的吉祥条纹图案,这是用来骑马时遮挡雨雪的。女人们则有一种带帽子的毡衣,挤奶时如果下雨的话就会穿在身上。

张书清要去拉姆拉措——西藏宗教中最重要的一个湖。

拉姆拉措

17.   西藏的神湖很多,但唯一被称为圣湖的,只有拉姆拉措。它在西藏宗教中地位很高——因为此湖可以观看到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降生地。

据说活佛在弥留之际或更早就知道自己此生终结的时辰,通晓往生转世的去处,并作出各种预兆和暗示。为了使寻找转世灵童的方位更正确更具体更形象,传统的、也是被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观看拉姆拉措圣湖。它的神圣和神秘在于:观看圣湖的人由西藏最具权威的活佛在降神问卜后确定,而且只许他一个人观看。据说拉姆拉措圣湖所显示的转世灵童降生地,只有他一人能看见。

18.   寻访人员随后就依据这位观圣湖的人所描述的方位、地形地貌和地方特征去找,那灵童所在地就非此莫属了。老百姓传说,只要虔诚,心灵安静,普通人也可以从湖中看到自己的前世和来生。即使看不到,能来圣湖朝圣,也是莫大的荣耀。

但路真难走。

他从墨脱出来后就得出一个结论,风光越美的地方路越烂。美丽的风景和难走的路,似乎成了大自然的固定搭配。

在根本没路的地方走车,更是艰难。他的吉普车在坡度很大的河道里行驶,车子只能在乱石堆和沙子里连扭带蹦。50公里,足足耗了8个小时。

19.   总算到了离圣湖最近的崔久乡,说是个乡,人口非常稀少,距乡政府最近的一户人家有2公里远,再远一点的人家就在5公里以外了。这里海拔4700米,虽然是盛夏,但飘起了雪花,刺骨地冷。

最后的七八公里,车子无论如何是没法走了,只能弃车徒步,慢慢往上爬。

海拔越来越高,坡也越来越陡,风夹着雪粒扫在脸上生疼。因为爬着坡,虽然气温低,还是浑身发热,甚至渗出了汗。

等他看到拉姆拉措圣湖,才发现它比想象中的还要小,难怪在大比例尺的地图上也找不到它呢!目测一下,估计还不足1平方公里。

20.   这里的海拔5400米,在这样高海拔的地方,有这么一个神秘而神圣的湖,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湖似乎是躺在天的怀抱里。在这样的高度上,植物无法生长,所以湖周围光秃秃一片,朝阳的坡上覆盖一些灰不溜秋的苔藓,阴面的坡还是一片雪白。他一路看着美景过来,觉得这里的色彩真是灰暗。

雪停了,太阳偶尔从云层里探一下头,在湖上洒下一片金光。强烈的阳光让覆盖在湖面外围的冰雪发出了刺眼的光芒,只有在湖心一块不大的地方,他看到了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湖水现出了它本来的颜色。那是一种美丽的宝石蓝,蓝得让人心醉。他不由得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怎么能调出如此艳丽漂亮的色彩?

此时的圣湖像是一块晶莹的钻石,中间的那一片蓝色,像是被钻石包裹着的蓝宝石,这块宝石静静地镶嵌在山峦之间。在周围一片灰黄的映衬下,更显得美丽无比。圣湖周围虽然没有植物的润泽,却有野生动物的陪伴。他看到了成群的岩羊,偶尔还有几只跑过的白唇鹿。

21.   一周后张书清平安回来了,身体已经没有什么不适,感觉体力也在慢慢恢复。于是他决定按照原计划去阿里。

听说去阿里的路特别难走,可到底有多难,他也是上了路才知道的。

通常去阿里最近也最好走的一条路是从羊卓雍措边上经过。他神往羊卓雍措许久了,光从照片上看那一片蓝得让人心醉的湖水温柔而安静地躺在山窝里,就让人心旌摇曳。现在季节正好,他好想拍一拍秋天的羊卓雍措,于是开着车奔羊湖而去。走到山底下才知道路断了,没辙,掉头吧,老老实实地开回318国道,过尼木去日喀则。

22.   1998年,正是厄尔尼诺显神威的一年。虽然厄尔尼诺又被称为“神童”或“圣婴”,其实叫它“浑小子”或者“熊孩子”可能更贴切。因为只要它一出现,地球就会乱套。

那一年,太平洋大部分水面温度比正常年份升高了3-4度,一下子就把太平洋正常的洋流环给破坏了,暖流、寒流、亲潮、黑潮,全都不按原来的路径流动了。这么一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各地的气象灾害频发。像南美的秘鲁、智利,原本是十分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区,结果暴雨、洪水、泥石流接踵而来。与此相反,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这些原本布满热带雨林的地区,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干旱。

23.   青藏高原的气候也颠倒了。本来印度洋暖湿气流受到多重高山阻滞,极难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所以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青藏高原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都很小,多是几十毫米。像阿里、那曲这些高寒半荒漠和荒漠地区,年降水量也就几毫米。

可是往常极少降雨的青藏高原的天这会儿仿佛变成了筛子,雨水源源不断地从筛子里漏下来。张书清从拉萨出发的时候,雨已经不歇气地下了三天。

没去过西藏的人根本无法想象那里的路况,就算最近几年去过西藏的人,同样无法想象上个世纪90年代西藏的路是个什么样子。

24.   所谓的路,不过是把坡上、沟底、山边的土和石头铲垫得平坦一些而已。这样的土路,一遇大雨立时变成“水泥”路。雨再大一些,路就变成了千万条小水沟。他的车轮子就在水里、泥里、沟壑中颠簸着、跳跃着一点一点地往前滚。

然而,这远不是最破的路。

青藏高原之所以在最近的几千万年间迅速隆起,是因为印度板块在与欧亚板块相撞后又一头钻进了欧亚板块的腹下,形成了地球上少有的地壳重叠现象。亚洲板块西南边缘也因此每年都在一点一点地抬升,由此形成了由一系列高耸入云的山峰组成的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25.   由于在两大板块南北向挤压的作用下,这片大陆的构造带扭曲变形,岩芯破碎,这些高山表面上虽然巍峨挺拔,但极易崩塌。尤其在雨季,塌方、滑坡、泥石流就成了这里的家常便饭。

大雨连着下了几天,这路就真没法走了,差不多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处塌方或滑坡。岩层的表土被水冲到路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冲积扇,有的冲积扇面积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稀泥足有一米多厚。虽然每个道班只负责10公里的路,道班的人马全部出动,加班加点抢修,仍是修不过来。

平常一个道班都配有一两台推土机,可到这时候,就算有一二十台也不见得够用。可要靠人工清理,那得等到猴年马月。怎么办?只有硬上。

26.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路况越差越看出越野车的威力,尤其是它的四轮驱动功能,在这时真显出了威风。车轮陷进厚厚的泥里,如果不是四轮驱动,根本就别想拔出来。

从拉萨到日喀则,180公里的路,他走了整一个星期。

这世界真是小。他居然在这儿碰上熟人了。

日喀则算是西藏的第三大城市,街上虽说不上是车水马龙,倒也车来人往。

他正在街上走,听见后面“突突突”地响,知道过来拖拉机了,就往边上靠靠。又听拖拉机上有人大声说话,是北京口音,就回头看了一下。嘿!怎么那么巧,是阎胖子。

27.   这个阎胖子是中央美院的教师,在拉萨跟张书清住在一个宾馆里。这个阎胖子不仅带着几个来西藏写生的学生,还就手带上了自己的新婚妻子。

阎胖子属于那种心宽体胖、生性开朗的人。头次见面时,张书清心想人家是大学老师,于是尊敬地称呼他“阎老师”。

谁知阎胖子一挥胖手:“别叫我老师,就叫阎胖子!”于是他也就跟着阎胖子的新媳妇称呼阎胖子。

这会儿他高兴地跟阎胖子打招呼,可阎胖子两眼直瞪瞪地望着他,愣了半天没吭声。

28.   他赶紧说:“我是张书清啊,你怎么不认识了?”

阎胖子这才“啊”了一声,满脸惊诧地问:“才几天不见啊,你怎么瘦成这样了?”

他苦笑笑:“嗨,别提了。”然后把那碗羊杂碎的事简单地跟阎胖子说了,还说了要从这儿去阿里的事。

阎胖子挺同情地看着张书清,摊开那双胖手说:“这叫什么事啊!”又关切地问,“去阿里,你的身体顶得住吗?”

他说:“问题不大吧!”

29.   张书清看到阎胖子带着新媳妇和学生,四五个人挤在一个小手扶拖拉机上满世界跑,心里好笑,就问他为什么不租辆汽车。阎胖子说汽车太难租了,费了半天劲也没租到,索性租了一个手扶拖拉机。

“手扶有手扶的好处,没棚子,又跑得慢,除了颠点儿,对我们观察景色最有利。”阎胖子挺知足。

又聊了几句,他告别了阎胖子一行。现在最重要的事,是要证实去阿里的路能不能走。

宾馆里住满了来来往往的司机和游客。他刚问了一句,说去阿里能不能走,就上来了一堆人,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30.   他听了半天听明白了,就是阿里上不去,去了也得折回来。一个卡车司机又摇头又摆手,说从3道班到17道班,他整整走了20天。

“就这样我还算运气好的,我过来的时候有一辆车已经陷了快一个月了,现在还在那儿趴着呢!”卡车司机现在说起来还心有余悸。

怎么办?走还是不走?他分析了一下外部条件和自身状况,所有往前走的条件基本都具备:目前车况不错,身上带的钱还充足,身体也一天天在恢复。至于路到底能不能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自己不走,光听别人说说就给吓回去,那也忒没用了。

他终于下了决心:走!

31.   一上路,他就发现宾馆里司机们那些耸人听闻的话还真不是夸大其词,路确实太难走了。

公路上几乎所有的涵洞都毁了,不是被水冲断,就是被泥淤死。公路没了涵洞,水没了通道也没了约束,在路面上恣意横流。水小一些的地方,路面沟壑纵横;水大的地方,干脆把柏油路下部的沙石都掏空了,只剩下一层黑黑的柏油壳。大车绝不敢走这种路,小车仗着车身轻,尚可小心翼翼地开过去,成群结队的车都被堵在路上。从日喀则到拉孜,总共150公里,他整整走了13个小时。早上9点离开日喀则,直到晚上10点才到拉孜。

拉孜是个小地方,但因为它是从日喀则去阿里的必经之地,又是前往珠峰大本营的落脚点,所以拉孜有一个宾馆,就叫拉孜宾馆。

32.   外面的雨仍然在下,被堵在这里的人们无路可走,也无处可去,宾馆的餐厅就成了最好的聚会场所。从珠峰下来的外国旅游者和导游们,从阿里过来的司机们,想去珠峰的游客以及想上阿里的司机们塞满了餐厅。抽烟的、喝酒的、打扑克的、吹牛侃大山的,满屋子烟雾腾腾。要是谁猛不丁进去一看,真以为是到了美国西部片中的那些小酒馆呢。

这里所有的人议论的中心话题只有两个字:“路”和“雨”。

他凑过去,就想听听他们怎么说。

一个年轻气盛的司机听说张书清的车是个北京吉普,显出很不屑的样子,说你没看外边停的车都是丰田越野吗?就这还没法走呢,你那北京吉普连想都别想啦!

33.   另一个年纪大点儿的司机厚道些,觉得前边那人说话太冲,就好心地劝张书清,说那路真是不行,要陷进去再拽出来,然后打道回府,不值,你就甭走了。

他的心一点一点往下沉,难道真要折回去?他不甘心,但往前走又确实没把握。怎么办?

一个40多岁的中年司机在旁边听了一会儿,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悄悄把他拉到一边,说:“你别听他们的,走这种路不能急,这雨也不会老不停,你就慢慢走。能往前走就走,实在不能走了再回来呗。”

他感激地看了看中年司机,觉得这话与他的潜意识不谋而合。那一瞬间,他决定走!

湖畔放牧

【独行西藏】:①375023  ②423603  ③217709  ④852215

同系列文本推荐

【十年徒步中国】系列1-10文本号

①311247 ②553951 ③108157

④183081 ⑤189789 ⑥224195

⑦564059 ⑧152271 ⑨333321

①⓪554539

【乡居散文·太阳岛上借间屋】

春来篇①:493499   春来篇②:525451 

冬闲篇①:321807   冬闲篇②:549383

夏食篇①:323179   夏食篇②:665847

秋收篇①:972327   秋收篇②:316531

【自然散文·万物相爱】系列

①262139 ②457763 ③374623

④485607 ⑤383035 ⑥114737

⑦485053 ⑧771479 ⑨167621

①⓪537937 ①①840991

《山水散文》系列

名山篇1: 451371 名山篇2: 692021

水韵篇1: 385609 水韵篇2: 725473

西北篇1: 145905 西北篇2: 964819

名胜篇: 148155 域外篇:806951